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许慎所谓"六书":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到今天为止,大体上还是一种可取的说法。其中所论"本无其字,依声讬事"的假借造字之法,使原始汉字突破了象物象事的表意造字束缚,开辟了以语音为线索记录语言的新的造字途径。本文通过考察汉字乙、丁、卜、少的假借造字情况,揭示了假借造字之法对汉字发展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说起汉字的形体结构,自然离不开“六书”,但历来有关“六书”的解说,又令人莫衷一是,这就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困难:或曰“六书”均为造字之法;或曰“六书”中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为造字之法,转注和假借则为用字之法。笔者认为:持后一说的人忘却乃至否定了“转注”在汉字发  相似文献   

3.
"假借"是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提出的汉字六种造字方式之一,但历代学者对于"假借"究竟是造字之法还是用字之法众说纷纭。要判断假借是造字法还是用字法,就要从许慎所举的例字来了解假借的含义,要从"字"以及"造字法"和"用字法"这三个概念中了解历代学者对于假借定性的分歧所在。还要了解假借如何造字,以及假借造字的优点和意义。从而对假借是用字之法还是造字之法有一个较清楚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作为“六书”之一的假借是造字之法,还是用字之法,至今学者们争论不休,莫衷一是。本文也想借鉴众说,略抒管见。许慎的六书理论是关于汉字造字的法则,六书中列假借为最末。后世学者以为这是不易之论,尊从许氏之说。清代戴震的“四休二用”之说,截然分六书为造字和用字两法。清代四大《说文》家段、  相似文献   

5.
“假借”考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假借,位列“六书”,自清代以来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主要分为两派:一派以休宁戴氏为代表,认为“假借”为用字之法;另一派,以高邮王氏为代表,认为“假借”为造字之法。假借是依语音之同而借文字中已有的同音字字形来为新出现的语词造出新字的方法,在甲骨时代已大量出现。这一造字法的出现解决了早期汉字使用象形类字无法表达抽象概念的局限,促成了汉字体系的完善,也为后来形声字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但后世对假借之法使用过滥,使文字不堪负荷,大量的语义共一字形也给交流带来极大不便,故通过为其加义符造形声字的方法分流其不同义项,假借之法也慢慢退出历史舞台。“通假”是一个经常被与“假借”相混的概念,但它只是一种用字之法,与假借有本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汉字具有主体性,表现为汉字的物质属性———形体,和汉字记录汉语的主体性。从汉字的主体性出发考察“假借”,认为“假借”不是造字法,并认为有一种“假借情结”促使人们总想将“假借”和造字法挂钩。  相似文献   

7.
汉字起源于象形造字,而后是指事、会意和假借,形声造字法出现得晚些,但后来形声字却成了汉字的主体。商、周出现过一段假借盛行的时期,一字假借为几个不同的字,引起了用字的混乱,形声字克服了假借字的弊病,获得迅速发展。秦汉时期是形声字迅速发展的高峰期。它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纯表音的假借字加形符,二是表形字加形符或声符,三是用形声造字法新造汉字。  相似文献   

8.
六书是前人对汉字进行形音义分析而总结出来的汉字造字法和用字法系统。六书包括象形(如“日”“鹿”)、指事(如“上”、“下”)、会意(如“信”、“吠”)、形声(如“江”、“钢”)、转注(如“考”与“老”)、假借(如“境”假借“竟”、“早”假借“蚤”)。前四项是造字之法,后四项是用字之法。在语文教学,特别是文言文教学中,掌握并运用一些六书的知识,对于教与学双方都是很有好处的。一、可以帮助理解字义。人们对图画往往比对文字敏感,图画留下的印象往往比文字的深刻。“豆”是象形字,篆文作“(?)”,象一盛着食物的器皿。“豆”的本义就是用以盛食物的器皿,“大豆”的“豆”是它的假借义。象“毋宁毙于  相似文献   

9.
从假借字产生的过程和条件出发,结合刘又辛先生“汉字发展三阶段”学说的分析,对假借是用字法还是造字法进行了探究,并与杨薇先生商榷,认为假借是用字法并非造字法。  相似文献   

10.
再议转注与假借的造字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六书”作为一种关于汉字结构的传统理论,其性质归属,历代文字学家说法不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对转注与假借的定性。清代学者戴震提出的“四体二用”说多为后代的学者所赞同,将转注与假借划分为用字法,而不是造字法。现对转注与假借的造字意义重新强调,并从造字法的标准———汉字形、音、义三要素、转注与假借的造字功能的特点等几个新的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1.
“六书”是作为六种造字法被总结出来的,秦汉至唐都无甚异议。《汉书·艺文志》说:“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颜师古注:“文字之义,总归六书,故曰立字之本也。”可是到了南唐,徐锴就隐约地提出假借是用字之法。他在《说文系传》中说:“假借则一字数用,转注则一义数文。”清代学者戴震除了肯定假借是用字之法外,还提出转注也是用字之法。他的《答江慎修先生论小学书》说:“四者(指事、象形、谐声、会意),书之体,止此矣。由是之于用数字共一用者,如初、哉、首、基之皆为始,卬、吾、台、予之皆为我,其义转相为注,曰转注;一字具数用者,依于义以引伸,依于声而旁寄,假此以施于彼,曰假借。所以用文字者,斯其两大  相似文献   

12.
简谈假借字     
什么是假借?假借是一种借用已有的汉字去代表别的概念的方法。许慎在《说文》序里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本无其字”,意即某事某物虽有其名,但无其字;“依声托事”,意即依据字的读音与某事某物的叫法相同的原则,运用此字指代彼事彼物。这就是说,假借是运用已有的汉字指代语音相同的未曾造字的概念或词。  相似文献   

13.
<正> 何谓假借?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为什么会产生假借字,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汉字是象形的方块字,上古造字之初,无论据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造字,都是有形可象的。而有些事物或概念则无形可象,造不出,有音无字,就只有假借一个已有的同音字来表示它的意义。第二,上古字少,为检字方便而借。《说文  相似文献   

14.
汉字是世界上仅存的表意文字,每个汉字几乎都是一幅画,都有一个故事……“六书说”是古人x,l-~量汉字的形体结构和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后归纳出来的六种造字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其中假借、转注后来被证明只是古人的两种用字方法。)既然汉字是用这四种方法造出来的,而且多数汉字的造字方法十分明显,那么我觉得教师应该从造字方法出发,用“六书”理论来指导学生理解汉字的意义,才能事半功倍,使学生终生不忘。十多年来,我一直做着这样的尝试:  相似文献   

15.
从传统汉字构形理论的基础、先民造字的思维模式和汉语造字的初始事实出发 ,可阐释“转注”、“假借”造字的真谛。它们都是先民在造字过程中 ,思维着眼点由单纯便于“目治”,注重形体 ,到兼重语音与形体过程中萌生的一种造字模式 ,具有思维的共式 ,尽管它们客观上存在着先后相承关系 ,但都依据了循音达意的原则 ,当属同种造字法则  相似文献   

16.
假借是我国传统文字学“六书”之一,文章论述假借在文字发展过程中的古代意义。即假借使汉字真正成为记录汉语的符号体系,促进形声造字法的进一步发展,丰富了汉语词汇,成为今天独具魅力的表意文字。同时假借在今天又焕发出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7.
"假借"是东汉许慎提出的一种汉字造字法,从语言学理论分析,假借是不产生新字形但为无字新词找到了记录符号的造字法。  相似文献   

18.
刘咏涛 《阿坝师专学报》1993,(2):106-108,85
汉字有悠久的历史,关于汉字的造字方法,传统有所谓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之说。权威著作有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等,但历代、各家对具体汉字的“六书”分析往往各说不一,甚至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9.
简讯     
我院学报2001年第1期发表的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院长梁光华教授的论文《汉字造字理论新说》,对以《说文》为代表的传统“六书学”、“四经二纬说”、“四体二用说”、唐兰先生的“三书说”和20世纪后50年出现的陈梦家、裘锡圭、刘又辛等三家“三书说”进行了研究述评,认为汉字的造字方法是形意、假借和形声。  相似文献   

20.
假借是用字法而不是造字法.从"借音字"和"分化字"的形成来看,分化字是造成汉字数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假借义造字是形成分化字的途径之一,不能作为假借字是造字法的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