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师(导入):话说三国时期,英雄辈出,关羽是最有名的常胜将军。然而关羽最终失败了,他败给了谁?生:吕蒙!师:对,他败给了东吴名将吕蒙。吕蒙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他有一个缺点: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还自以为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学习了,结果如何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师出示学习目标,指名学生朗读)师:《孙权劝学》出自哪本书?这是一部什么样的  相似文献   

2.
一、巧用数字,导入新课 (屏显“12”.) 师:大家看到屏幕上的数字“12”了吗?知道什么意思吗? 生:是您的上课序号. (生笑.)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呀!因为这个号码,我们现在相遇在了一起.其实,这个号码背后还有一个秘密,同学们想知道吗? (师停顿,制造神秘感.) 师:那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里12次出现了课文的题目——“狼”. (师板书“狼”.) 师:这篇《狼》讲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大家想了解吗?  相似文献   

3.
一、解题目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清塘荷韵》. (师板书“荷”.) 师:荷花大家太熟悉了吧? (生点头,微笑.) 师:美丽的夏日之花,一到夏天,我们学校就被荷花所围绕,荷花朵朵,荷香脉脉.荷还有另外的名字,大家知道吗? 生:莲. 师:对,莲,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说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相似文献   

4.
《孙权劝学》通过对话,详略有致地记叙了孙权劝勉吕蒙读书学习的经过,表现了孙权对知识的尊重、对人才的培养,说明了人不可不学和学必有所益的道理.全文仅119字,就把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等众多的人和事交代清楚,这不仅与本文用语十分凝炼有关,更主要的是作者自然巧妙地运用了灵活多变的对比衬托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5.
师:同学们好!我们今天的文言文课和大家平时上的可能不太一样.请看大屏幕. (屏显.) 今天学习的《孙权劝学》 ●文言文的拓展型文本学习 ●文言文的群文学习 ●文言文的诵读式学习 ●文言文的"连滚带爬式"略读学习 ●用文言文训练说话能力的学习 第一部分 蓄势 师:今天的这节文言文群文阅读课,老师给它定了一个主题,叫"在孙权的朋友圈学习有效沟通".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需要和其他人进行沟通.沟通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一不小心就—— 生:谈崩了.  相似文献   

6.
三国时,吕蒙才略的进展来源于读书,而吕蒙从不好读书到好读书,则来源于孙权劝学。这件事,《资治通鉴》里记叙得比较简明:“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孙权的这番劝学辞,讲了自己读书的体会,又给对方指出了读书的方向和方法,是很有说服力的。从孙权劝学联想到现在中小学的有些领导人和教师,颇有感触:这些人也似乎苦于“多务”,一  相似文献   

7.
一、导入 师:我们年级每学期都开展“亲近文学,走进经典”阅读活动.现在,老师特别想知道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读过哪些名著.请同学们分享一下. (生分享交流.) 师:看来,同学们都很喜欢阅读哦!大家在阅读名著时有没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呢? (生分享交流.) 师:同学们真有妙招.今天,我们就一起上一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著导读课,学习由读节选到读整本名著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孙权劝学》见于司马光主编之《资治通鉴》卷66;为汉献帝建安15年(公元210年)中的一件小事。全文仅119字(不含标点符号),分为两层意思。第一层,从“初”起,到“蒙乃始就学”。写孙权与其劝学对象吕蒙的一节谈话。谈话的过程是一场思想交锋的过程。孙权“劝”,吕蒙“辞”;孙权再“劝”,吕蒙“始学”有点反复,显得曲曲折折,说服工作即使是小事,也不容易一下子做通、做好。第二层即余下部分,是鲁肃与吕蒙的一次谈话。鲁肃先是“大惊”,后为“结友”;吕蒙则是自诩,欣喜之情溢出言外,证明了他“学”的结果,“学”的成功。两层意思,貌似分离,各不相  相似文献   

9.
(课前播放《幽兰操》,生自由读课文.) 一、解题识文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和一本书有关.这本书叫—— 生(齐):《论语》. 师:同学们,《论语》中“论”的意思是“整理、汇编”.“语”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说话”的意思. 师:课文里面有哪些人在说话呢? 生:孔子、曾子、子夏三个人. 师:这些人的名字中怎么都有一个“子”呢? 生:古代称呼男人“子”,表示对其尊敬.  相似文献   

10.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三颗枸杞豆》.大家注意一下,课题中“三颗”的“颗”是哪个“颗”? 生(齐):“果”“页”——“颗”. 师:“三棵枸杞树”的“棵”呢? 生(齐):“木”“果”——“棵”. 师: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 生(齐):小说. 师:你们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齐):注释①——选自《小说林》. 二、把握形象 师:很好.同学们读书很善于利用注释.这篇小说同学们预习时提了很多问题,老师梳理了一下这些问题,发现主要有两大类.这节课,我们主要根据同学们课前提出的问题组织教学.先看第一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一、导入新课 (师多媒体配图讲解《愚公移山》的故事.) 师:同学们看完这段视频后有什么感想呢? 生:生活中遇到困难不应该消极退缩,而是要迎难而上. 生:生活中遇到困难,应该想办法去克服,化大困难为小困难就能解决. 师:很好!同学们,面对困难,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去看一看“我”面对困难时父亲是如何帮助“我”解决问题的,以及“我”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相似文献   

12.
师:今天,我们学习《生命的壮歌》中第二则故事——《“生命桥”》。看到这个题目,大家想到了哪些问题?生:题目上为什么要加上引号?生:“生命桥”是一座什么样的桥?生:为什么叫“生命桥”?师:同学们提的问题很有思考价值,请大家先自读课文,看看能不能解决这几个问题。 [评析: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让学生能主动进  相似文献   

13.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孔乙己》.先学习一下“孔乙己”这个称呼的来历. 生:孔乙己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了这个绰号. 师:可见其身份地位的—— 生:低微,卑微. 师:他的故事是由谁来讲述的? 生:“我”,一个十二岁的小伙计. 师:第1段里还有这样的句子,请同学们读一读. (屏显.生齐读.) 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  相似文献   

14.
师(出示小黑板.内容: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草》.先请大家默读两遍,想一想,这首诗写的是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查字典. (让学生默读、查字典、思考五分钟.) 生:这首诗主要是写“草”的生长情况. 生:这首诗写的是“草”,诗中有几个词我不太理解,如“离离”“枯荣”等. 师:好,这诗的标题《草》,即是诗反映的主要内容.现在,我们共同学习第一句.“离离原上草”,这句中的“原”是什么含义?现在,先请大家用“原”字组词. 生:“原”字可以组成:原来、原因、草原. 师:对照第一句的意思,这个原字应取哪一个词才恰当? 生:应取“草原”一词.  相似文献   

15.
一、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来了很多听课老师,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我们以凤鸣山中学的热情欢迎所有老师,好吗?(热烈掌声.)谢谢同学们.我们今天上《皇帝的新装》.(师板书课题.)哪位同学告诉我你最早看《皇帝的新装》是什么时候? 生:我第一次看这篇童话是六岁时. 师:这位同学告诉我们它是一篇童话.他六岁就看了,真不错.你说说它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相似文献   

16.
《孙权劝学》是七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文章主要写了孙权、鲁肃、吕蒙三个人物的对话,全文只有119个字,却言简意丰,传神生动地塑造了三个神态各异的艺术形象。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没有拘泥于课文蒯读提示中的“想想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这一点,而是创造性地在教学目标中将此改成了“想想三个人物形象对我们各有什么启示?”  相似文献   

17.
一、导入 (屏显刘禹锡介绍,配乐《高山流水》.) 师:同学们在预习中有什么疑问吗? 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师:关于诗人的情感. 生:这首诗是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师:关于背景.下面我们就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二、板块一:以读悟诗 (屏显.) 三分诗,七分读,并是十分. ——苏轼 师:这里的“并”是合起来的意思.苏轼这句话道出了读对学诗的重要性.下面,我们就以读悟诗. (师板书“以读悟诗”.) (一)字正腔圆地读 师:朗读古诗,首先要做到字正腔圆,即要读准字音.我们请一位同学试读一下.  相似文献   

18.
一、范读揭题,说出大意师:听一位老师说,我们班同学特别喜欢学寓言故事,是吗?生:(齐)是。师:那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寓言,题目叫《守株待兔》。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听老师把这个故事给大家读一遍。听的时候请同学们注意从故事中找出一句最能说明题目意思的话来。要求听清楚了吗?下面就听老师来读这个故事。(师范读课文)师: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题目的意思?生:从此他丢下了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师:其实,题目“守株待兔”这四个字每个字的意思在这句话里都能找到。比如“兔”就是指句子中的——生:(…  相似文献   

19.
师:(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渔夫的故事》.我想先来考考你们预习的本领.大家可以读课文,看注释,查词典,翻教参,做摘记,互相讨论,可以设想老师将要提哪些问题.谁备的时间为4分钟.师:现在请合上课本.我提几个问题,看哪个同学先答上来.第一个问题:这篇课文属于什么体裁?选自哪一部作品?请你上来准确无误地写出这部书名.生:这篇课文的体裁是民间故事,它选自《天方夜谭》.(在黑板上写《天方夜潭》.)(学生笑.进行订正.教师用形声字的知识讲解为什么得写“谭”而不能写成“潭”.)师:“天方”是指人名、地名还是国名?生:指国名.(读《现代汉语词典》中“天方”条目的含义,说明理由.)师:现在提第二个问题:这个故事里提到了几个人物?人物中包括鬼神.(学生情绪激动.有的回忆,有的动笔写,有的想翻书看.讨论中有说二人的,有说三人  相似文献   

20.
一、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斜塔上的实验》.这是一篇关于伽利略的人物小传.请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概括这篇人物小传的内容. (生浏览课文,陆续举手.) 生:这句话是“伽利略用实验证明了他的理论”. 师:同学们找的也是这句话吗? 生:是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