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去年,我在一次培训会上谈到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到教师要抓紧时间多读点书。会后有位教师走上来,随意地说:“麻烦你给我开个书单,我要读点书。”——如果是学生这样说话,我会建议他读什么书;教师,特别是一位语文教师问出这样的问题,则让我不知如何是好。我看她不过30岁,就问:“你最想读什么书?你感到缺什么?”她说,她也不知道缺什么,就是觉得自己不行,因为“我不怎么喜欢读书”。——谈话变得困难,但我觉得一个人提出要读书,毕竟还有向上的意识,  相似文献   

2.
叶圣陶先生曾由教师“下水”作文,旁及阅读教学,提出:“在读书方面,也得要求‘教师下水’。”“惟有老师善于读书,深有所得,才能教好读书。只教学生读书,而自己少读书或者不读书,是不容易收到成效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确实,无论是从教会学生读书的角度,还是从提高自身的知识修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的角度,教师“下水”读书都是十分必要的。那么,语文教师“下水”读书,读哪些书呢?我认为,首先是要精读作为教材的范文。也许是《教参》越编越详,教案选本越出越多的缘故吧,无形中形  相似文献   

3.
教师与读书     
当年若是有人问我“:文化人之中,什么人读书最少甚而不读书?”我会说“:至少包括教师。”有人会认为我的话自相矛盾。理由是: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教书必先读书,怎能将教师归在读书少或不读书那一类呢?我说的教师读书少或不读书,主要是指:教师除了必须去读所教科目的课本、教材以及该科目的参考书之外,几乎很少去读或根本不读与之“远缘”的“杂书”。举例说,理科教师中没有读过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史学读物、哲学常识的人大有人在。文科教师中连起码的科普读物也没有读过的人尤其多多。即使是文科教师本身,虽然向学生讲过语文课本中某些古…  相似文献   

4.
同学们,说起书,我们最熟悉不过了,因为我们每天都在读书。这次习作,就要求围绕"书"来写的。1.读一读,写一写。平时你都读了哪些书呢?你最爱读的书是什么?在你的读书经历  相似文献   

5.
从教10年,我越发体会到读书学习的重要。语文教师只是向学生传授那干瘪瘪的课文知识点来应付考试,已明显落后于时代,无论从学生角度还是从教师自身角度来说,语文教师认真地“下水”读书已迫在眉睫。那么,语文教师应该读哪些书呢?首先,应该精读教材。如果教师自己...  相似文献   

6.
近期,与教师教研谈话中,发现部分教师在读书学习上应改变方式,特别是读什么书,怎样用书上的先进内容,值得我们深入探究。有的老师说:“我读了很多书,但就是用不上。”还有的老师说:“我学习了很多方法,但在我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就是不起作用。”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读书呢?  相似文献   

7.
刘玉清 《学子》2014,(20):11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书在语文学习中是多么重要。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证明:读书不但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开拓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且读书越多的学生,他的思考就越清晰,对在课堂上所学的新知识的兴趣就越高。既然读书这么重要,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把学生读书的兴趣激发起来呢?为此,在平日的语文教学中,我有意在以下方面做了尝试。一、从课堂入手,培养语感,读出真情有感情的朗读是孩子们学习语文最主要的兴趣点。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孩子们的朗读。我认为学生读得好,这不仅是朗读技巧的体现,也是对课文是否有深入理解和体验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吴佩新 《天津教育》2022,(17):162-164
<正>“快乐读书吧”是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新设置的栏目,旨在引导学生多读书,读整本的书,以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何有效落实“快乐读书吧”的教学,让学生爱上阅读,快乐读书呢?笔者认为教师必须明确编写意图,实施有效教学策略,才能实现“快乐读书吧”的教学价值,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如今,阅读的重要性逐渐显现,  相似文献   

9.
杨军 《师道》2009,(9):44-45
有这样一所名校,多年来,每次招聘教师,语文教研组有个不成文的老规矩:不管应聘者是高师毕业生,还是经历丰富的教师,第一次谈话时都要问“喜欢读什么书”“读过些什么书”“最近在读什么书”。他们重视教师的读书经验,把这一点看得与教学业绩同等重要。道理很简单:语文教师的读书是“底子”,有了这个底子才能教好书,他的学生才有可能学好语文。  相似文献   

10.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能读书,是现代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如何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呢?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切实树立“学生为主,读书为主,自学为主”的三为主教学思想,构建自读课的最优课堂模式,是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一条重要途径。学生为主。自读课要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就是说,教师要正确估价学生的能力,切不可  相似文献   

11.
这样读书     
在心情十分放松的情况下,和三五位朋友一起聊书,未尝不是一种读书的方式。因为在朋友口中,我会发现一些自己希望读到的书,再有目的地去借、去买、去寻觅,似乎就多了许多渴望的动力。同理,是爱读书的朋友,也可以从我这里获得。我们转着圈地收获。久而久之,从聊“读什么书”,演变成“不要读什么书”。至少“现在不要读什么书”,也是一种读书的方式。因为书籍如云,不懂得放弃就不会得到最佳。慢慢地,在“读什么书”中,又有了“如何读什么书”的话题,这也是一种读书的方式。比如读小说和读论文,决不是一种读法。当然这个“读法”不仅指读书的姿态,重要的是读书的心境。闲适或紧张,轻松或深沉可大不一样。很快,先把书分成几类,又是一种读书方式。分类既不是按题材,也不是按体裁,而是按“读法”。“显读”是一类———这是从“显学”“隐学”之分调侃来的。被显读的是博得洛阳纸贵、媒体热炒的。不要追“显读”,就是不必随社会上一窝蜂地读什么书。但是也不必刻意追求“隐读”,因为有的书大家都不读自有道理。“孤读”和“佐读”是一类———就是读一本书和就一个话题读几本书。在享受读书中,“孤读”是初级阶段,“佐读”才小康。“佐读”可以就一个话题读几本相近的书,也可以读观点...  相似文献   

12.
笔者的一位师兄,当年中文系的四大文人之一,近日忽然弃语文而教生物。理由竟然是:语文教师很多,读书同道太少。这貌似奇怪的改行理由,细思先让人一怔:能读书、善读书不正是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吗?再想却让人一惊:我们有多少语文教师一直坚守读书的本分呢?很多语文教师要求学生读书,自己却除了教材、教辅根本不读其他书,更别说经典了!教师自己都不读书,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读书?教师自己的语文素养缺少源头活水,仅凭自己学生时代的一点知识积累与成人经验,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能保证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要重视学生自读能力的培养 ,通过科学的训练 ,逐步达到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提出的“让学生自能读书 ,不待老师讲”的理想境界。只有这样 ,才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培养出新世纪所需要的创造型、开拓型人才。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自读能力 ,“让学生自能读书”呢 ?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认为以下几种方法十分有效。激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起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 ,才能使其具有强烈的求知欲 ,从心底里产生一种“我要读”的内驱力 ,这样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就有了成功的希望。我常常采用下列做法。…  相似文献   

14.
关于阅读教学,我们倡导“简简单单教语文”,无非是想让学生多识字,多读书,读透书,读出自己的收获。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精心把握教材。高屋建瓴,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真正读出文奄的主旨。也就是老师引导学生读书时,要寻求文章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作为我们教学的突破口,从而省时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然而,教师突破口设计得是否精当,直接关系到“突破”能否成功,教学目标能否完成。下面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是如何巧设突破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  相似文献   

15.
拜读蒋洪兴老师《走在语文教学的"博约"之路上》,感受最深的是读书。读书能改变什么?可以改变教师自身,进而改变学生;这两者都改变了,教育还奢求什么呢?就语文教师而言,读书是提升自身学养的根本途径;就语文教学而言,读书是语文教学的原点。语文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是"少做习题多读书"。  相似文献   

16.
读书,有人称之为第二生活,足见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那么,如何读书呢?读怎样的书呢?这是摆在每一个读者面前的实际问题。从我自己20余年的读书体验来看,我以为读书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学会选择,选择适合你自己的好书来读,这样才会开卷有益。下面我着重从阅读文学作品并与写作相联系的角度,给同学们提出10点建议:1.首先要培养爱读书的兴趣,形成习惯好读书,是通过读书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也是关键。关于读书的名言很多,我最欣赏的读书名句:袁枚的“书非借不能读也”;高尔基的“每一本书是一级小阶梯,我每爬一级,就更脱离畜生而上升到人类,更接…  相似文献   

17.
张景 《天津教育》2006,(11):20-21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在人类一切健康的消遣中,读书是最高尚的。“”读书,永远不恨其晚。晚,比永远不读强。”……当我们的教师把一条条耳熟能详的关于读书的格言送给学生的时候,自己是否感觉到离书籍的距离越来越远。据调查,有许多教师一年都不读一两本书;有许多教师的阅读习惯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他们的目光逐渐从书籍转移到网络;有许多教师不知道该读些什么书;有许多教师不知道书该怎么读。教师读书问题已经引起许多教育工作者关注。本期“的教育三人行”将围绕“教师读书”这个话题展开。  相似文献   

18.
读书与悟道     
近日读《庄子》,书中有一段话颇令人深思。齐桓公坐在堂上读书,有一个在堂下正在做车轮的木匠过来问道:“请问国王读的是什么?”桓公说:“是圣人的书。”木匠又问:“圣人还活着吗?”恒公说:“已经死了。”木匠听后不禁感叹地说:“既然圣人已死,那你所读的东西就不过是圣人的糟粕了。”桓公听他的话中对自己所读之书竟如此地充满轻蔑,心中可就来了火,怒道:“我读书,你一个做车轮的木匠哪有资格妄加评论呢?能说出道理来也就算了,说不出道理就得把你处死。”  相似文献   

19.
读书与读人     
读书和读人,是一个优秀教师一生的事业。太炎先生曾说:“余学虽有师友讲习,然得于忧患者多。”他的意思很明白,平生学问,得之于师长的,远不及得之于社会阅历以及人生忧患的多。看来,对读书人来说,除了读书本,还要读人生,读社会。书本和人生其实是密切相关的。没有自家的生活体验做底色,这样的读书很容易变成死读书;忙碌的人生如果没有书本的温润,人的心地就会变得浮躁、狰狞。前人曾讥讽“刘项原来不读书”,虽然贵为帝王,但胸无点墨,刘邦是历代读书人从心底里最瞧不起的。还是黄庭坚说得生动:“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之,则俗尘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也。”有人说读书人是社会的良心,这话其实是读书人自己对自己的过高评价,有很多人并不买读书人的账。不过,人总归要读点书,只有“书卷气”,才能让人远离“铜臭气”和“市侩气”。有一个问题已经争论很久了:读什么书,怎么读。我的主张是,读书不要划框框,定界限。兴之所至,随心所欲,想读什么就可以读什么。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是搞专业研究的,即使教语文,也不意味着我们要成为语法专家或语言学专家,更不一定要成为作家。我自己的读书路数就是比较驳杂的。这种“杂”,对我大有好处,课堂上信手拈来的妙语,...  相似文献   

20.
我是小学语文教师,一次,我对孩子们说:“读书好,好好读书。”孩子们睁着天真的眼认真地问:“为什么呢?”我振振有词:“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孩子们疑惑地捧起了手中的《字词句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