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0 毫秒
1.
被誉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先驱和大师的奥地利小说家弗兰茨·卡夫卡,在他的《变形记》中给我们塑造了格里高尔这个世界文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形象。他把人性领域中的“异化”和思维世界的“悖谬”刻画得淋漓尽致。这里,我们只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格里高尔的变形做些探索。  相似文献   

2.
卡夫卡的文化哲学包括:认识论中的超验,价值论中的悖谬,方法论中的消解。中国先锋作家吸收利用了超验的思维模式,认同了悖谬的价值观,同时,运用消解的方法论化解了卡夫卡哲学中的超验存在与生命体验的矛盾。在超验中去体验,走形而上与形而下结合的道路,应该是中国先锋作家艺术追求的最佳境界。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短篇小说《变形记》中主人公的变形对其家人造成巨大痛苦的分析,及小说内在艺术特色的阐述,展示了作家对现代社会人的极端孤独与寂寞感的精辟描述,以及对当时社会的抨击。  相似文献   

4.
赵璐 《华章》2012,(28)
中篇《柳威尔斯的童年》是体现帕斯捷尔纳克独特的叙事观念和艺术特征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作家在小说中突出描写儿童的孤独处境:父亲的隔阂、不理解与母亲的易怒性格使主人公的童年缺少关爱;家庭环境的束缚和压抑迫使主人公向大自然寻求安慰;朋友的嘲笑更把主人公推向了孤独的深渊.  相似文献   

5.
俄罗斯宗教中的末世论思想奸俄罗斯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作家的创作都曾受到这一思想的影响.艾特玛托夫在其长篇小说<断头台>中,通过对不同主人公的不同悲剧命运的描写,将末世论思想展现得淋漓尽致.小说表现了作家对丑恶现实的不满和批判,也体现了作家试图通过"末日的审判"创建美好世界的愿望.  相似文献   

6.
卡夫卡有着尴尬的文化出身和民族身份,这让他产生了极大的负罪感,而负罪感又是形成其双重人格的深层原因。卡夫卡的"负罪感"不等于"原罪",而是他特有的生存体验的文化符码。《诉讼》主要通过主人公约瑟夫·K的双重身份和双重人格展现小说"负罪感"的文化内涵,具体表现为主人公的人格分裂和人格异化,艺术上则浓缩为"法的门前"的悖谬性寓言,而主人公的自我救赎是人类普遍境遇的一种诗性观照。  相似文献   

7.
维·托卡列娃是当代俄罗斯著名的散文家、戏剧家,其写作风格传承了契可夫的艺术特色。作品以简洁、诙谐、幽默和讽刺而著称。在塑造人物性格特点时,作家运用了大量的名言警句,把人物的内心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那种对幸福永无休止的追求是每个人生命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卡夫卡尴尬的文化出身和民族身份使他产生了极大的负罪感,负罪感又是形成其双重人格的深层原因.卡夫卡的“负罪感”不等于“原罪”,而是他的新发掘,是他特有的生存体验的文化符码.《诉讼》主要通过主人公约瑟夫·K的双重身份和双重人格展现了小说“负罪感”的主题,具体表现为主人公的人格分裂和人格异化,艺术上则浓缩为“法的门前”的悖谬寓言,而主人公的“异化”是人类普遍境遇的哲学升华和诗性观照.  相似文献   

9.
《陌上桑》是乐府诗中历来被人们传诵的佳作,在语文教学中人们总是津津乐道它的以虚写实、烘云托月的手法。作品之所以能把歌颂女主人公罗敷的机智、幽默和反抗强暴的精神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全益于文中巧妙的对比艺术。一美丑昭然,褒贬由君农家采桑女罗敷,有着傲人的容颜,当她身着湘绮紫襦,肩挑桂枝青丝巧装饰的采桑篮穿  相似文献   

10.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一个独具魅力的典型形象,这得益于曹雪芹运用了"隔"与"不隔"的艺术手法。本文从意境、情节、神貌和诗词四个方面来领略作家展示女主人公形象的高超艺术。  相似文献   

11.
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和诗人,他在其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以下简称《苔丝》)中对主人公苔丝的悲剧命运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述。而透过苔丝的悲情故事,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哈代伦理思想的折射。文章主要从性别伦理、恋爱伦理、夫妻伦理等方面来探讨哈代婚恋伦理思想在《苔丝》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耗时近十年完成的作品,全书共一百篇文章,无论哪一章,哪一节,都把“爱”表现得精髓深入、淋漓尽致。作品从小学生安利柯的视角记录了小主人公每天所过的生活和所接触到的人。这里谈的“爱”,不抽象,“爱”的对象非常具体,有国家、民族、社会的大我之爱,也有父母、师长、朋友的小我之爱。  相似文献   

13.
杰克·伦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杰出作家,他信奉当时盛行的赫伯特·斯宾塞的"适者生存,捷足先登",尼采的超人哲学,同时他又深受进步的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几乎他的每部作品都受到作者思想矛盾的影响,他的这种矛盾在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中借助于主人公马丁伊登的形象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诗经&#183;周南&#183;汉广》为分析对象,从其题旨、艺术手法、结构三大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明确这是一首“男女相悦,求女不得”的情诗,同时又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通过一唱三叹的叠咏,把主人公的相思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5.
艺术变形论     
提起艺术变形,自然会联想到表现主义者卡夫卡的《变形记》,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一觉醒来,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其实,何止现代派艺术是变了形的,在宽泛的意义上,任何艺术都是变了形的,连现实主义艺术也不例外。变形形式是艺术来自生活又区别于生活原型和回归生活本质的审美形式。艺术变形蕴涵着美的创造与审美欣赏的无穷奥秘。探讨艺术变形的规律是艺术理论应有的追求。  相似文献   

16.
林语堂的英文长篇历史传记《武则天传》是对悖谬智性的反讽。该传把女皇武则天定位为一个“犯罪者”,通过暴露她的罪恶天性,抨击了西方现代社会的极权主义和人性异化现象,彰显了作家的反智主义思想倾向。正是作家本人特有的历史思维方式的渗入,使得文本的反讽效果异常突出,但由此也造成了传记的重度“失真”。  相似文献   

17.
刘红梅 《教师》2010,(6):120-121
美国19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写过很多巨著,其作品以幽默著称。在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中,作者的幽默艺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本文试图从语言文字的运用,人物内心的刻画以及环境的描写来分析马克·吐温的幽默艺术。  相似文献   

18.
<正>有没有这样的时刻,那一瞬间,你彻底地沉醉于某件事物当中,并被它的美好深深感动?我有。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网上看到了白先勇先生策划的青春版《牡丹亭》的视频。那是我第一次接触昆曲这门古老的艺术。舞台上,男女主人公穿着非常精致的衣服,把两个人的纯真与相爱的执著表现得淋漓尽致。至  相似文献   

19.
黑人女性在种族压迫和性别歧视下,心灵世界逐渐被扭曲和异化。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其作品《宠儿》中以高超的艺术手法,对在此双重压迫下黑人女性的心灵世界进行描述,把她们内心世界的冲突、抗争、寻求解放的艰辛刻画得淋漓尽致。通过运用边缘人格结构的精神分析和女性主义等理论对《宠儿》中有关三位女主人公心灵世界的描写进行分析,揭示并阐述作者对重构黑人女性心灵世界这一主题的思考和探索,可以进一步挖掘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20.
在推动文学创作复杂的心理因素中,焦虑是文学创作的内驱力。凡中外优秀作家的艺术实践中,皆伴有强烈的焦虑情绪。作家把心中的忧患焦虑投影到作品主人公身上,渗透在作品氛围中。焦虑的产生首先是对社会现状的强烈不满;其次源于个人内心尖锐的矛盾冲突。焦虑情绪有丰富的内蕴,如危机意识、振奋意识、自审意识。在创作过程中,作家的焦虑情感得以升华,产生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创造出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历史纵深感的伟大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