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正>首先,我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研讨会,李育善是一个好作家,我和他是老乡而且是一个镇子的。其次,举办《走过丹江》研讨会对作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他总结经验、提高自己,这对建立作家声誉,扩大作家社会影响力,有非常大的作用。对他们来说,作品能够作用于社会并受到社会的关注,是每一个作家创作的动力和希望。为什么我今天很高兴呢?因为研讨会在咱们商洛学院举办。在国外,文学都是围着大学转的,作家都是大学的作家,研究也都在大学里面做,  相似文献   

2.
作家的行为是一种艺术创造。作家的道德行为有三个层次:首先,作家应具备一般社会成员所必须具备的行为道德;其次作家要遵循艺术创造的一般规律;再次,作家应以雕塑美好的心灵为己任,他的作品应有益于民族、有益于人民、有益于时代。作家的道德行为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作家的道德行为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生产;作家的精神生产活动是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的;作家自觉的、有意识的精神生产对他人、对社会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3.
社会学批评方法认为,了解作家的个人经历、作家所处的时代、环境等因素对读者更好地了解作品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运用社会历史批评方法来对小说《枯萎的花》进行解读,从作家个人经历、作家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三个方面来对其进行分析,探究了社会历史因素对作品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1977-1978年的作家回忆录具有两方面的文学史价值:首先,它是八十年代作家回忆录写作高潮的历史源头;其次,它表征了中国社会历史转折期的时代特征.对作家等级的隐性划分,对作家革命精神、道德人品的刻意强调,对知识分子思想改造问题的保留,对一些历史问题的微妙处理,以及在此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文风,都让这些作家回忆录成为了中国社会转折期的一个文学表征.  相似文献   

5.
“同路人”是俄国一个特殊的作家群体,他们在俄国专制社会中成长,了解那个社会,同时又厌恶那个社会,用犀利的笔触抨击那个社会。他们希望变革社会,同情革命,但又抱有怀疑。鲁迅晚年翻译了大量“同路人”文学,耐人寻味。他对“同路人”作家评价很高,不仅是从艺术的角度,也是从思想的角度。而且,鲁迅在很大程度上把自己看成与“同路人”类似的作家,而非革命作家。他关心“同路人”作家在苏俄革命政权建立后的命运,有几分惺惺相惜的味道。  相似文献   

6.
文学创作的题材是丰富多样的。我们传统的文艺理论教材一般都认为:文学创作的源泉来源于社会生活,来源于作家对生活的亲身体验.的确,没有社会生活就没有文学,没有作家对生活的亲身体验,文学创作也很难成功.但是,在作家的亲身经历中,有一段生活——童年经验对作家创作的影响却是至关重要的,它有时直接进入作家的创作,有时则间接地影响作家的创作,并且常常影响到作家一生的创作倾向,创作基调,创作风格及价值取向,对于这一问题,我们传统的文艺理论却很少涉及.  相似文献   

7.
有人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是对现实状貌的展示,有人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是对作家内心世界的表达,其实,没有单纯的展示,也没有单纯的表达.在展示社会现实状貌决定的同时,作家必然也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状貌的认识、理解和分析、评价;在表达内心世界的同时,作家也必然展示了引起内心世界波动的社会现实状貌.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阿瑟.米勒的几部主要作品,揭示作家对社会现实、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探讨作家作品的社会功能及其作品中反映出的人本主义。  相似文献   

9.
由未曾利用过的一个社会学角度看取中国现代作家,显然有利于我们更全面认识现代作家有别于古代作家的特殊社会角色和文化性格,进而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社会发生学的别一因缘以及现代文学的性质和状貌.这是一个十分诱人的大课题.权作试步,本文只从社会历史进程角度,对中国现代自由作家的产生、分化与消亡作一初步探讨.1 中国现代都市的崛起和发展,为催生和养育自由作家创设了崭新的物质文化环  相似文献   

10.
本文意在通过对中西古典作家群所处社会形态、知识结构、哲学及宗教观念、政治地位等的比较,探寻作家与社会、作家与文学之间的深层联系。  相似文献   

11.
社会需要和谐,社会和谐需要道德。道德如何才能为人们所接受?理学家以宇宙的最高本体“天理”为建立社会道德的外在的终极的权威,以人的“本心”为内在的道德源泉,以“天人合一”即人的“本心”与“天理”的贯通,熏陶、约束和规范“人欲”,力图达到社会和谐、民富国强的目的。重新审视“天理”和“人欲”的关系,对其进行历史的、客观的考察和现代性的解读,对于今天我们开启道德源泉,构建和谐社会,将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分析和探讨法治与道德各自的特性及其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内在联系。从而说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既需要法治的“硬”约束,更离不开道德的“软”实力的调节。只有把这种“刀”与“菊”的各自优势相结合,才能建立一个既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又具“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3.
大学德育中的"学校人"与"社会人"--当代大学的德育目标辨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当代大学与社会的全新关系所构成的大学外部德育环境 ,向人们提出了对当代大学德育及其目标定位进行内在省思的要求。可以用“学校人”和“社会人”来标示当代大学德育的两种理念目标。但是 ,在大学德育的传统定位中 ,“学校人”与“社会人”往往发生着裂变。当代大学德育的目标选择之一就是使“学校人”与“社会人”有机地统一起来 ,而二者统一的根本途径是进行大学德育创新  相似文献   

14.
差序格局本来是分析中国传统社会的人际关系的,这里用来分析现代社会学校组织中的人际关系。按照这种方式进行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时间的流失没有降低差序格局对我国组织内部人际关系的解释力度,只是这种"差序格局"和正式组织的结构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拟差序格局",也就是说,现在学校成员的行为既受我国传统的人际关系格局的影响,也受正式组织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人类社会的“两大矛盾”决定了“两种分析方法”;社会分析方法的实质仍然还是矛盾分析方法。在当代条件下,分析两种社会制度都要实现“生产力转向”。中国在上世纪中叶曾出现的“生产力转向”难产后,当前又迎来了一个历史机遇,把握这一机遇,填补理论上的缺陷,扫除潜在的障碍,保持社会的长期稳定,就能顺利实现这种转向。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40年代后期,以《讲话》为依据的“当代文学”确立其全国性支配地位的过程,不仅是国/共军事、政治力量对比的结果,同样重要的是其建构的合法性表述。除却冷战格局造就的阶级话语的重要性外,民族主义话语也在“当代文学”的生成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讲话》建构了一种以“政治社会”为主体、将90%的“人民大众”整合于现代国家中的政治构想和文化动员机制,从而区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市民(国民)社会”为主体的民族一国家构想。“当代文学”在创建这种“政治社会”共同体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并使自己超越了作为“国民文学”的“五四”新文艺传统。论文首先通过对三个历史文本的分析描述了“当代文学”生成的轨迹,进而通过对政治社会/市民社会对于现代国家主体的不同构想,讨论有关知识分子(作家)的功能,及文学赖以传输的文化生产机制之间的差别,从而具体剖析“当代文学”在何种意义上超越了“现代文学”。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时之“小康”不外有三重含义:一曰生活稍有所安,一曰“家天下”之礼治杜会,一曰家境相对宽裕。近世又有康有为之小康社会理想,旨在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小康”之用诸现代,是邓小平对古人用于指谓物质生活水平的“小康”概念的革命性再造。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对邓小平当初提出的建设“小康”或“小康社会”之含义的最新丰富和发展。现代小康社会理想根本不同于古代和近世的小康社会理想;现代小康生活亦根本不同于古人囿于自然经济的狭隘条件所向往的“小康之家”。  相似文献   

18.
对中共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想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这一思想主要包括发展前景、发展目标、战略意义及实现途径等方面,初步形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轮廓,使得我国21世纪头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有了明确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9.
“仁爱”与“兼爱”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谐社会,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理想和目标。和谐社会的建设,既要制定和谐的国家典章制度,又要建立处理个人、家庭、国家、社会关系的和谐原理、原则。孔子以“仁者、爱人”为指导原则;墨子从“兼相爱、交相利”思想出发,认为和谐是治理个人、家庭、国家、社会关系的原理、原则。这些思想对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马克思的"有个性的个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对马克思的"有个性的个人"一直存在着严重的误读,"有个性的个人"被广泛地用于说明扬弃"偶然的个人"的未来社会的个人形态.其实,马克思的"有个性的个人"有两层相互关联的含义:一是指"人的依赖关系"社会中个人自主活动与作为自主活动条件的共同体形式之间相适应的个人形态,二是表征"人的依赖关系"社会"依附的个人"的基本属性和"物的依赖关系"社会特定的"独立的个人"即"资产阶级个人"的特殊属性.作为"人的依赖关系"社会的个人形态,"有个性的个人"与"依附的个人"同义,已经被与"独立的个人"同义的"偶然的个人"超越;扬弃"偶然的个人"的未来社会的个人形态不是"有个性的个人",而是"自由个性的个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