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是中国清代前期满族上层贵族参与处理国政的制度,在清朝建立及其前期建设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的形成及其演变,包含着皇权与贵族权利的分配及冲突。  相似文献   

2.
通过比较分析金太宗时期勃极烈制度改革和清太宗时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改革,发现这两个贵族大会议事制度均在王朝第一代继承者统治时期,发生了相似的关键性转折:议事成员权力缩小、皇权渐趋加强。首先从社会现实、年龄因素、心理变化、汉儒熏陶四个方面探讨这种相似转折背后的原因,进而从王朝军事斗争的不同走向分析相似性改革历程为何却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比勃极烈制度存续时间长100多年的不同结局。  相似文献   

3.
军机处的设立,是清朝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朝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此前,清一直沿袭满洲贵族议事的旧制,努尔哈赤时期形成的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制度,后转化成议政王大臣会议,以处理军、政、宗室等重要事务。但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多有掣肘,康熙帝亲政后,  相似文献   

4.
政治努尔哈赤:由八旗旗主共治国事皇太极:议政王大臣会议;设内阁,置六部康熙: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雍正:设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形同虚设.内阁也名存实亡。君主专制制度发展  相似文献   

5.
清朝前期,由“议政王”与“议政大臣”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是议处军国大政的最高权力机构。议政大臣商议国务,身居要职,对政局发挥了强大的影响。关于议政大臣这种清朝特有的官职,过去尚无专文论述。本文准备对议政大臣的设置、人员及其地位等问题作些粗浅的探索,谈谈不成熟的意见,敬请研究清史的专家、学者批评指正。乾隆中叶以后,清人对于“议政王大臣会议”和“议政大臣”的情况已经很不了解。象《皇朝文献通考》这样专讲典章制度的官书,在其多达十四卷的《职官考》中,  相似文献   

6.
清初设议政大臣制,即议政王大臣会议,亦称“国议”。“协议国政,军国大事,均于此决之”。是清朝前期重要的中枢决策机构之一。据文献记载,议政大臣制作为政体,始于清太宗崇德二年,至乾隆五十七年被裁撤。在1637年—1792年155年的历史时期里,它一直是满洲贵族在清王朝中主体作用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清初设议政大臣制,即议政王大臣会议,亦称“国议”。“协议国政,军国大事,均于此决之,”是清朝前期重要的中枢决策机构之一。据文献记载,议政大臣制作为政体,始于清太宗崇德二年,至乾隆五十七年被裁撤(1637年—1792年)。在一百五十五年的历史时期里,它一直是满洲贵族在清王朝中主体作用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民主议政"最耀眼的一次闪光--《盐铁论》政治意义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九伟 《天中学刊》2005,20(4):109-112
解读《盐铁论》的政治蕴含不难看出,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一次最宽容的“民主议政”的光辉显现在书中。但可惜的是,这次的“民主议政”只是一次闪光,而且是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长河中惟一的一次闪光。其积极成果未能也不可能在以后的封建社会进程中继承下来,给后人和历史留下诸多遗憾。  相似文献   

9.
[高考试题](2009年广东卷第5题) 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战国时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D.明初废除丞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相似文献   

10.
网络议政是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独特现象,实质是基于网络赋权而产生的大学生自主政治观念表达。大学生网络议政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课题,当前引导大学生网络议政规范化助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时俱进,就是要把加强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教育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媒介素养结合起来,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上答疑”与“网下办事”结合起来,把大学生网络议政舆情预警与系统应对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自君主专制建立以来,皇权与相权此消彼长,至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了顶峰。本文试对近年来关于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南书房、军机处等中央政治机构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介绍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相似文献   

12.
目前学术界对网络围观议政现象的研究主要从“网络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虚拟社会运动”和“网络参政”四个视角切入,并相应形成四种解读模式.应该在对这些解读模式逐一评析的基础上,提出一种解读网络围观议政的新模式,即围观式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13.
清代皇帝用文书形式向全国、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部门及个人传达的公告、命令或指示等统称为“谕旨”。按光绪《大清会典》所说,它们可分为两类:批示臣下奏请叫“旨”,特降或因下面奏请而宣示中外的叫“谕”。这些文件统由内阁与军机处经办。 清初,文书制度基本沿袭明代。中央、地方各部门和高级官员所上奏章都不是由皇帝直接处理,而是必须先送到内阁。内阁接到奏章后,提出初步处理意见,用小票拟出批答,然后连同奏章经内奏事处送达皇帝“御览”。重要的军政大事还要直接经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最后再由皇帝用朱笔批出,名为“票拟”。内阁接到批件整理誊清后,即成“谕旨”。按规定份数恭录副本,然后由内阁将谕旨交都察院  相似文献   

14.
顺康时期是清代亲王辅政体制的形成时期,它既是入关前的总结,也是探索与调整其体制内不合理之处以符合统治需要的重要阶段。亲王辅政体制的形成在类型上表现为多样性,按辅政亲王的名称来划分有五种类型,即摄政王型、辅政叔王型、理政三王型、议政王大臣会议型、辅政皇子亲王型。  相似文献   

15.
明隆万名臣高拱与张居正的关系,有一个由学侣到政敌的转变过程。大体而言,隆庆五年秋以前,由于他们的经世志向、改革纲领和学术思想的基本一致,使其能够携手共政,力行改革,并开启隆万改革运动之先河。但这之后,他们的矛盾冲突和权力斗争渐趋激化,最终导致张居正“附保逐拱”,并借“王大臣案”酝酿诬杀高拱之阴谋。虽然这一阴谋没有得逞,但却表现出封建专制体制下权力斗争的残酷性以及张居正的失德之处乃至人性之恶。研究高张由学侣到政敌之关系转变,既有助于认识隆万改革运动的传承发展,也有助于把握隆万交替时期的政局走向。  相似文献   

16.
1认真研读考试大纲,同时关注新课标 在备课之前先阅读考试大纲,按考纲的要求研究教材内容,认真梳理每个考点所涉及的知识点,做到完整、准确、有的放矢,实现教学进度、重点难点、作业设计与讲评、习题的精选与设计、单元过关、补充材料这“六统一”。特别是重点难点,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讲出用什么方法,用哪个典型例题来突破,以往高考中这个知识点是如何考查的,从中归纳出技巧、方法。备课前一定要对考纲中要求考查的知识点要做到心中有数。如“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一节,考纲要求如下:“满洲的兴起和建国;清军入关和统一中国;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文字狱。”  相似文献   

17.
士大夫议政成为风气,是宋代政治的显著特征之一。但根据传统的"思不出位"政治道德观念,宋代士大夫议政这种行为的正当性基础并不稳固。针对越职而言、出位而思的行为,宋人态度因时、因事、因人不尽相同,且经历了挑战、调整、重释。尽管越职而言始终被严格限制,但在道德激励、舆论同情、甚至君主包容下时有发生,而且制度中也保留了一定可以畅所欲言的空间。至于出位而思,宋代士大夫通过学理上对"位"的再阐发,创造新的政治实践伦理,使士大夫议政的正当性在相当程度上得到认可。  相似文献   

18.
1月9日,全省基础教育年度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为时半天的会议是对我省“十五”期间及2005年基础教育工作的总结,又是对“十一五”规划及2006年年度工作的部署,时间虽短,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一、认真研读《考试大纲》。同时关注新课标。在备课之前先阅读《考试大纲》,按考纲的要求研究教材内容,认真梳理每个考点所涉及的知识点,做到完整、准确、有的放矢,实现教学进度、重点难点、作业设计与讲评、习题的精选与设计、单元过关、补充材料“六统一”。特别是重点难点,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讲出用什么方法,用哪个典型例题来突破,以往高考中这个知识点是如何考查的,从中归纳出技巧、方法。备课前一定要对考纲中要求考查的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如《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一节,考纲要求如下:“满洲的兴起和建国:清军入关和统一中周;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文字狱”。这样就可以明确该节在高考中的地位了,然后去备课。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同志关于民主集中制的“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十六字规则,对民主集中制的理论、规则、制度、程序等作了高度概括,理解其精髓,更有利于我们把握和执行民主集中制这一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