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我国研究生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生课程建设首先必须根据不同层次的培养规格和要求明确课程的目标定位,进而以此为基础和原则,动态而综合地处理好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人课程与科学课程、系统课程与权变课程等关系。  相似文献   

2.
课程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研究生权利之一。从课程管理的全过程看,研究生应该拥有课程知情权、课程决策权、课程选择权、课程建构权、课程评价权和课程建议权。目前,我国研究生课程权保障正面临各种不同程度或性质的挑战,课程知情权保障面临信息供给与信息需求的不对称,课程决策权保障面临决策愿望与决策能力的不匹配,课程选择权保障面临课程选择有限与课程需求无限的矛盾,课程建构权保障面临学生课堂沉默与教师授课独白的妥协,课程评价权保障面临高额评价投入与低效评价成果的反差,课程建议权保障面临学校积极鼓励与学生消极对待的对立。从根本上解决研究生课程权保障困境,需要结合法制、意识、伦理、秩序、工具与文化环境六个方面布设全面性、系统性且充分性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3.
“大思政”理念是新时代军校思想政治建设的顶层思维,必然要求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共同发挥育人功能,耦合思政课程的持续性与课程思政的深入性、思政课程的延展性与课程思政的专业性、思政课程的价值性与课程思政的使命感,巧妙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优势互补,进而达成军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总目标。  相似文献   

4.
目前,生命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在课程基础、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等方面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改进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与策略是:完善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基础,确立明晰的课程定位和独立的课程设置,构建分阶段、层次化的课程目标与内容体系,注重课程实施中的活动体验。  相似文献   

5.
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科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系统由课程性质、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过程、课程教学评价与反思等四个主体要素构成,其课程教学过程是一个由课程教师、学生、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资源、课程教学策略与技术五要素相互作用的复杂操作系统。在课程实施中,应全面考察与分析这些要素的要义。  相似文献   

6.
作为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为普通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活动、教学制度与教学思想。其知识旨趣为描述课程与教学现象,检讨课程与教学价值,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变革课程与教学现实,建设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如何处理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编写出系统、简明而富有弹性的课程与教学论教材,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课程与教学论学者的责任。  相似文献   

7.
无本课程是与有本课程相对应的、不以统一的纸质教科书为中心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学校课程类型与课程领域,涵盖了师本课程、口头课程、活动课程、劳动课程、影视课程、网络课程、电子教科书等等。无本课程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发展性等特征,有助于学校课程计划的全面实施,提高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课程主体性,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等积极作用。无本课程开发应坚持无本课程与有本课程相互补益、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遵循学科性质以及与三级课程管理模式相适切等原则。  相似文献   

8.
21世纪以来,法国基础教育课程在课程理念、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的同时,在课程改革的公平度与平等性、课程准备的可行性与充分性、课程政策的清晰度与连贯性、课程实施的协调性与合理性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对此,我国新世纪课改应吸取经验,从多个层面进行努力,合理分配课程改革的投入与经费、继续深化课程改革的公平与平等、树立新的课程改革质量观、重视语言文化、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注重课程实施的个性化与民主化、寻求课程内容和学习方法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9.
农村初中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全面性、基础性、综合性等特点;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合乎国际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日益密切的课程改革发展趋势,反映基础教育和发展的方向;遵循普通化课程与职业技术课程相结合、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技术课程与劳动课程相结合、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思路。经过  相似文献   

10.
从教育的微观视角——课程的视角出发探索课程与文化的关系。这些关系包括:课程与文化冲突、文化整合,课程与文化生态、文化模式,课程与文化变迁、文化交流,课程的民族化和现代化等。  相似文献   

11.
课程体系的创新是教育创新的核心。高职创新课程体系应追求人的全面、充分和自由发展,体现科学、技能和人文的融合,具有开放性与个性张扬等特征。创新课程体系应追求一种“融合”课程模式,即学科课程与技能课程的融合;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融合;实践课程与体验课程的融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融合;校本课程与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的融合。  相似文献   

12.
2022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题为“K-12人工智能课程:政府认可的人工智能课程图景”报告,意在以全球视野从课程开发主体、课程内容组织、课程教学实施、课程评价建议四个方面分析官方认可的人工智能课程发展现状。从世界范围看,人工智能课程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课程发展过程中应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多方参与的关系、学科立场与素养立场的关系、课程独立与课程融合的关系、课程评价鉴别与育人的关系、课程质量与外部保障的关系,以促进人工智能课程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课程开发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信息技术给课程开发带来了新的变革,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为课程开发提供了崭新的技术条件和全新的课程观念,也为课程开发指明了方向。信息技术与课程开发的整合包括以下4个基本范畴:信息技术与课程开发者、信息技术与课程学习者、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信息技术与课程环境。  相似文献   

14.
《课程.教材.教法》2015,(6):116-121
教法课程是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质量直接影响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形成。高专学前教育教法课程在课程性质与目标、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课程资源与实践教学、课程评价与教师专业素质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包括明晰课程性质和目标,整合课程内容,变革教学方式,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开发课程资源,优化课程评价以及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相似文献   

15.
课程领导问题探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课程领导是课程与领导两范畴的结合,并且它与管理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课程领导中领导者必须运用领导的理论、方法与策略来完成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任务;课程领导必须打破指令型的管理思维模式,将课程活动视为一种课程领导者与所属成员共同探究课程问题的互动过程。课程领导是一项复杂的组织活动,它所承担的主要职能是决策、组织与引导。成功的课程领导者会认真考虑所属成员的需求与教育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完善的课程计划,促进教育行政人员、教师、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6.
从“实体”到“关系”——论我国当代课程与文化的定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课程与文化是一种关系性存在,是一种双向建构的关系。当前,我国课程文化存在的问题在于课程远离生活文化、课程缺乏建构性、课程与文化对流不够。我国当代课程与文化的定位应把握住当代课程内容与文化的历史地位、历史作用和历史使命,主要策略是从过去的远离生活文化走向开放与整合实现课程与文化的开放,强调文化与课程的创新,走向文化与课程的整合,完善法定性文化与文化的建构。  相似文献   

17.
国家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确立后,在探索民族地区地方课程的本质、目标、内容、开发等问题的过程中,由于其与多元文化课程存在诸多共通之处,研究出现了以多元文化课程取代地方课程的主张与取向。因此,应通过比较分析地方课程与多元文化课程在课程本质、理论根据、主导价值、课程内容等方面的重大区别,以求驱除地方课程与多元文化课程的迷误。  相似文献   

18.
地方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浙江省中小学地方课程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关注本课程与其他课程整合。特别是与思品、科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等课程的整合,以提高综合教育的效果,共同达成课程目标。廊桥地方课程是庆元县教育局充分利用本地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实施和管理的课程。从"廊桥地方课程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方面进行探讨,以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地方课程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旨在设计与开发基于在线教育平台的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精品课程。首先,对在线教育平台进行了概述,介绍了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优势。然后,针对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课程进行了设计,包括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评价与考核方式。详细探讨了在线教育平台上的课程开发,包括课程教材的选取与编写、课程视频的拍摄与制作、课程互动与讨论的设计,以及课程作业与考试的设计。提出了课程的实施与效果评估方法,包括课程实施过程的管理与监控、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与反馈,以及课程改进与优化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实践课程是一种与学科课程、理论课程相区别的课程类型,它旨在培养中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中小学实践课程开发有利于更新教育观念,调整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为教师提升课程意识与能力提供新平台。我国中小学实践课程开发中存在轻视实践课程、实践课程的门类较单一、课程内容缺乏整体设计、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技术欠缺等。在实践课程开发过程中,应提高对实践课程开发的重视,构建实践课程体系,优化实践课程内容设计,探索实践课程开发的多种模式与技术,推动中小学实践课程的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