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伍尔夫在小说的艺术表现形式方面,表现出非常独特的创造性和开拓性。她认为,艺术形式和艺术内容是一个有机整体,不能分割。她追求的艺术形式是一种非个人化的形式。在好的小说中,提出了人的本体论、人的认识和人类生存价值等问题,创造了一种新的人物塑造模式。在叙事方式上,好放弃了传统的“全知全能的叙述”,由作家的个人叙述转变为叙述的非个人化叙述。好还运用诗化小说和象征意蕴等表现方式,开创了小说表现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2.
伍尔夫在小说的艺术表现形式方面,表现出非常独特的创造性和开拓性,她认为,艺术形式和艺术内容是一个有机整体,不能分割,她追求的艺术形式是一种非个人化的形式,在她的小说中,创造了新的人物塑造模式,在叙事方式上,她放弃了传统的“全知全能的叙述”,由作家的个人叙述转变为叙述者的非个人化叙述,她还运用诗化小说、音乐和绘画的元素象征意蕴等表现方式,开创了小说表现的新领域。这一切在她的意识流小说代表作《到灯塔去》中得到很好的佐证。  相似文献   

3.
寻阳 《现代语文》2004,(4):15-16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是二十世纪英国文坛最重要的女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之一.她一生致力于小说艺术的改革与创新,被称为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与乔伊斯、福克纳一起并称为当代三大意识流作家.就创作技巧而言,伍尔夫采用自由联想、内心独自并运用象征、暗示、隐喻、影射、摹拟等方法和技巧,时序倒置或互相渗透、多层次、多视角地表现人物的意识流动,表达多元化、多层次的人性观点,呼唤一种新的叙述方式.她打破了传统写实小说由作家根据时序去描述人事景物的框限,放弃了传统的"全知视角",由作家的个人化叙述转变为叙述者的非个人化叙述,作者"退出小说",让人物的思想、感觉、情绪的流动变化过程直接呈现在读者眼前.  相似文献   

4.
伍尔夫在小说的艺术形式方面表现出非常独特的创造性和开拓性,她创造了新的人物塑造模式,在叙事方式上放弃了传统的“全知全能的叙述”,由作家的个人叙述转变为多视角叙述方式;她还运用人物自由联想、象征主义等艺术形式,给读者提供了清新的视野。这些艺术形式在她的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相似文献   

5.
历经综合因素而问世的意识流小说诗学,以本体的审美创造、内在的意象真实和非个人化的叙述为核心元素;通过学历史之比照,从学观念到叙述方式,表现出迥然相异于传统的学观之审美旨趣,在现代小说艺术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6.
林白的写作往往呈现了她对女性生命意识的隐秘思考,这种写作内容的私语化和写作动机的私人化使小说带上强烈的个人化色彩。《青苔》保持了她的个人化写作特色——继续她对女性个体生命意识的探索。这种个人化写作策略主要表现在作者对写作载体、对象以及叙述方式的选择上。  相似文献   

7.
叙述是小说固有的审美本质。80年代初小说社会本位叙述观念决定其是一种宏大叙述。1985年后,寻根文学文化本位叙述观念使其走出宏大叙述,而主体自叙的新潮小说必然是个人化叙述。新写实文本的客观观察的姿态可视为介于宏大叙述与个人化叙述之间的第三种叙述。90年代,被称为“现实主义冲击波”的文本在叙述形态上仍是宏大叙述,而林白、陈染等的文本个人化叙述则登峰造极。叙述形态的多元共存体现了文学的繁荣与进步  相似文献   

8.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其巅峰之作《海浪》中,通过对情境、结构、时间诸叙事因素的巧妙运用,彻底摆脱了物质性现实对于作家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羁绊,为小说艺术找到了一种崭新的、综合性的“有意味的形式”。这种形式所成就的既是伍尔夫要将小说建树成一种伟大的艺术形式的理想,也是她要“使个别的生命沉没在一种更普遍的视野之中”的思想意图。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苏联长篇小说艺术结构新意恢宏、立体多维.其艺术结构一般呈两种形式:设置宏大的小说结构体系,在其中展开不同时空的大小故事;小说的现实叙述空间与心理叙述空间巧妙融合,构成复合式的叙述艺术结构.小说艺术结构的这些变化,扩大了小说的容量,增强了小说的结构美感和情节的吸引力,强化了小说的哲理性与心理性,显示出优越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0.
《状元媒》是满族女作家叶广芩在2012年的新作,作品在叙事结构上独具匠心、似散非散,同时运用别具特色、似俗还雅的叙事语言和似我非我的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推陈出新,以一种新形态的审美丰富了小说的结构方式、话语形态以及叙事形式,创造出自我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11.
《怆怆文集》是女作家里扬的一部散文、小说合集。里扬一生坎坷,曾两次入狱,有着不平凡的经历,从而使她更深刻地洞察人生,更好地懂得爱与憎,成为善写悲剧的能手。她的作品感情浓郁,如烈火一样燃烧读者的心,悲怆动人,具有巨大的震撼力。本文通过对她的散文、小说以及表现手法与语言特点的分析,论述了充沛的真挚情感与鲜明的悲剧意识,是里扬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2.
杨绛对喜剧美学的追求表现在她所从事的各种文学活动中,特别是她的小说,充溢着喜剧色彩,贯穿着喜剧精神。她小说的取材多写知识分子的日常生活,却十分清晰地映现着人生本相,象是一幕幕喜剧场面的组合,还突出地表现出在喜剧性情节的陡转,给小说人物起贴切的浑名绰号方面。她还十分注重人物对话和独白等语言功能。这种喜剧天才是作者博大胸怀和慈爱心肠的自然流露,还来自于她敏锐的观察力。  相似文献   

13.
简.奥斯丁的女性叙事策略体现在叙事内容和叙事方法两个方面。在叙事内容上,她摒弃男性的宏大叙事模式,将长期处于边缘地位的女性推上前台,让女性人物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而且一反男性叙事文学对女性的歪曲和贬抑,还女性人物以真实的形象,她提倡一种恋爱时理智与感情平衡,婚姻中爱情和财产并需,家庭内男女人格平等的婚恋观念。在叙事手法上,她广泛使用第三人称隐含的女性的叙事视角和自由间接引语、反讽等“间接手法”,借小说人物之口隐蔽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谴责男权社会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奥斯丁采用理智而克制,冷静而平和的女性叙事策略不动声色地摆脱了男性话语的控制,凸显了女性意识,并建构了女性的写作立场。  相似文献   

14.
萧红的乡土小说十分尊重自己内心的本真感悟。她凭着对家园故土、东北黑土地文化及家乡“子民们”生存困境的本真描绘和在创造中自由自在的艺术追求,在众多乡土作家中独树一帜。可以说,故土情结玉成了萧红小说的成就,而她的成就又构建于她写家乡人的生存状态与生命挣扎。她自觉秉承鲁迅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但与鲁迅又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对《红楼梦》的熟悉和痴迷,使她将其中种种与个人经验有关的印象内化并整饰,从而表现在自己的小说中。从张爱玲小说中所表现的俗与雅以及二者的融合探索张爱玲小说中的《红楼梦》印象。进而了解张爱玲的小说创作历程和风格,以及她的身世和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其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自登上文坛之初,迟子建就坚持将目光和笔墨投注在故乡,执著地发现黑土地上生命的"美"与"痛",以怡人的温度、氤氲的温情建构起独具一格的个人风格,并在长达三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将自己的文学信仰与理想贯彻始终。虽然迟子建并未确认自己"启蒙精英"的身份,但通过对其作品的细读我们可以发现,她的温暖和温情是有力量的,其意义便在于对人和人性再次启蒙,帮助人们完成对美好和谐生活的寻觅与构建。  相似文献   

17.
散文化小说家们由于文体本身的局限不得不忽略了文学的现实功能,或者说把小说本来可以展现的广阔的社会生活狭隘化了。但萧红突破了这个无形的茧。今天我们读萧红的小说,读到的绝不是有些作家在自己的散文化小说中所描绘的乌托邦式的社会生活与人性美景,而是她肩负着深沉的历史感和“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感对故土进行的毫不留情的批判。她俨然继承了鲁迅冷峻凛冽的现实主义风格,不过,罩上了一层清新柔美的轻纱。  相似文献   

18.
朱天文的小说注重从边缘的视角来发掘人的内心世界,对主流的思想意识和约定俗成的强大男权话语进行有力的解构。在进行小说文本形式与语言创新的同时,拓宽小说叙事意义的空间,她以这种特殊的书写姿态表现世纪末的颓废与无奈。  相似文献   

19.
简.奥斯丁的第一部小说《诺桑觉寺》采用了大胆、激进的叙事态势,构建了公开的、女性身份立场。这种叙事策略显示出一个初涉文坛的女作家对男性文学传统进行颠覆的勇气,显示了奥斯丁对话语权威毫不掩饰、大胆而激进的追求。这部小说在商业上的厄运促使奥斯丁改变了叙事策略,在随后的《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庄园》和《爱玛》四部小说中,她避开了外向的作者权威,明显地表现出对作者型叙事行为的克制。这四部小说的成功给了奥斯丁极大的信心,在其最后一部小说《劝导》中,奥斯丁又一次改变叙事策略,她试图回归《诺桑觉寺》那种自由叙事手法,表现出对外在作者权威的再一次大胆地追求。奥斯丁叙事策略的改变显示出一个有着鲜明女性意识的作家在男性声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对女性话语权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20.
王安忆的作品是不是女性文学,这些年她本人与研究者总是各说各话.本文认为拂去表面化的东西,王安忆的小说中表达得仍然是非常强烈的女性意识与立场.这种意识与立场反映了当代语境下新时期女性对于生存、家庭、情感的认识,只是因为她的作品追求一种温柔的坚强与优雅的孤独,所以在更现代性、时代感与现实性的同时还显示出鲜明的女性化气质,与其他女性文学相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