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陈军 《今传媒》2010,18(9):37-37,43
本文从新闻事业飞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电视新闻媒体为什么要采用隐性采访方式入手,分析了隐性采访作为电视新闻媒体记者正常合法的一种采访方式带给电视观众的视觉震撼;研究和辨析了在当前环境下电视新闻媒体记者进行"隐性采访"时应该注意的采用范围和法律界限。  相似文献   

2.
王越 《新闻传播》2016,(4):83-84
社会的不断发展给我们带来了信息时代,信息的广泛传播使媒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记者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获取一手资料,采用了隐性采访的采访方式。隐性采访因为其隐蔽性,能够真实地反映社会现象,但如果电视新闻记者不能把握好隐性采访的"度",不仅不能实现新闻的价值,还会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本文根据隐性采访的特点,分析了在隐性采访中把握"度"的重要性,并说明了记者应当把握好哪些"度"。  相似文献   

3.
社会的不断发展给我们带来了信息时代,信息的广泛传播使媒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记者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获取一手资料,采用了隐性采访的采访方式。隐性采访因为其隐蔽性,能够真实地反映社会现象,但如果电视新闻记者不能把握好隐性采访的"度",不仅不能实现新闻的价值,还会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本文根据隐性采访的特点,分析了在隐性采访中把握"度"的重要性,并说明了记者应当把握好哪些"度"。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记者为了获得最新的新闻资料,在采访的过程中隐去自己的身份,方便资料的获取和自身安全的保护。由于在隐性采访中,记者隐藏了自己的身份,导致采访过程中更容易出现一系列法律问题。为此,隐性采访中,记者应重视法律责任,确保隐形采访的合法性。文章从隐性采访身份、采访方式和采访内容三方面探索了隐性采访中记者应注意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媒体间的竞争愈演愈烈,新闻报道受到从中央到地方媒体的关注。在这一环境下,媒体记者不得不采取非常规的手段进行隐性采访,对于这种采访手法,社会各界褒贬不一。基于此,主要就新闻记者的隐性采访所要坚持的适度原则进行探究,以期提高电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保障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  相似文献   

6.
论采访竞争     
邱沛篁 《新闻界》2002,(3):25-26
所谓采访竞争,是指在各种新闻传媒和同一传媒不同媒体之间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记者与传媒本身为了获取最丰富、最有价值、最新鲜的新闻信息及事实材料,在采访工作中展开的竞争。当前,新闻传媒与记者采访工作的竞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杨军 《新闻实践》2007,(5):22-23
在报纸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隐性采访新闻以其真实、鲜活、吸引读者眼球的特点,常被媒体从业人员所采用。隐性采访,也叫暗访,通常是指记者因工作需要,在不暴露新闻记者身份的情况下进行秘密采访或者化装采访的一种采访方  相似文献   

8.
融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平台也在逐渐调整自身的发展方向,通过人员专业素养培养,提升电视媒体工作的发展水平。以电视新闻记者为例,其依托不断发展的电视传媒平台,在新闻资源的获取上往往具有更大的优势。从综合角度来看,电视新闻记者在采访上往往更有经验,在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报道更加强调专业化和深度的背景下,电视新闻记者采访技巧的使用决定自身职业发展及电视新闻平台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在电视新闻采访中,真实性是电视新闻的生命。记者在进行采访时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越多,在电视新闻采访中的真实性就越高。而同期声在保证电视新闻采访真实性方面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特别是在媒体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电视新闻要站稳脚跟,就要掌握电视新闻采访同期声的编辑技术。本文重点探讨了电视新闻采访同期声的编辑技术,拟期为电视新闻编辑工作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市场化运作的不断介入,媒体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媒体对公众的“引导”作用似乎有弱化的倾向,而“迎合”甚至“媚俗”之风日渐盛行。特别是个别媒体无原则地利用隐性采访作为采访的重要手段,背离了媒体在社会道德建设中的独特作用,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新闻媒体不能单纯追求卖点和轰动效应,进行隐性采访必须考虑社会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快速发展与变革,我国积极倡导传统媒体要朝着融媒体的方向发展,并且出台了多项关于扶持电视媒体变革发展的政策,其最终目标在于有效地促进电视新闻媒体行业进一步发展,并使其充分发挥出应有的职能效应。从现实的角度分析,在当前融媒体大环境下,传统的电视新闻记者采访模式已经不适用于媒体的采访工作,甚至还会影响到采访的精准度以及时效性,在这种情况下电视新闻记者采访模式创新已经迫在眉睫,且是目前提升电视新闻记者采访质量的主线思路。本文就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记者如何创新采访做了简要的分析,目的在于进一步提升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记者采访工作实效。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市场化运作的不断介入,媒体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媒体对公众的"引导"作用似乎有弱化的倾向.而"迎合"甚至"媚俗"之风日渐盛行.特别是个别媒体无原则地利用隐性采访作为采访的重要手段,背离了媒体在社会道德建设中的独特作用,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新闻媒体不能单纯追求卖点和轰动效应,进行隐性采访必须考虑社会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媒体的竞争日益激烈,隐性采访作为一种特殊的采访方式被越来越多的媒体所运用。隐性采访获得的信息独特而真实,受到了受众的欢迎,但也遭到一定的非议。本文从隐性采访的概念和特点分析开来,就如何把握隐性采访的度这一课题展开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4.
隐性采访是新闻记者在采访活动中不表明真实身份或身份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情况下,借助照相机、录相机、录音机等采访工具,秘密获取新闻素材的采访活动。对媒体和记者来说,隐性采访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感、现场感与可读(看、听)性,获取了显性采访难以获得的信息和材料,新闻价值较高。时下,隐性采访作为挖掘深度新闻、寻找独家新闻的有效手法为越来越多的媒体运用。  相似文献   

15.
朱耀东 《视听界》2004,(1):80-8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法律意识的增强,记者隐性采访侵犯隐私权、名誉权的问题日益凸显。相对于显性采访,记者隐性采访获取的事实真实,画面、音响现场感强。但记者使用这一手段时往往忽视了道德与法律的约束,给当事人造成了伤害。所以,在隐性采访中,记者的自律和他  相似文献   

16.
电视新闻是我国电视媒体的主干节目,随着电视事业的发展,电视新闻战也越来越激烈。如何使报道的电视新闻在众多新闻节目竞争中有一席之地,关键在于记能否以创新思维采访到更多更富  相似文献   

17.
当前,媒体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新闻节目作为媒体节目的主要内容之一,包含的类型较多,各类新闻节目众多,要想在众多电视新闻节目中脱颖而出,以求异思维进行新闻采编和制作的创新,对于进一步创新新闻思维和表现形式具有突出效用。本文主要就求异思维进行介绍,并探究电视新闻采访和制作中求异思维应用的积极作用和方法,最后就新闻采访和制作的创新对策提出几点建议,为电视新闻节目的有效创新发展提出一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王俭 《记者摇篮》2004,(9):37-37
从新闻采访的实践应用中.我们可以看出.隐性采访可以界分为有意识地隐去采访的真实目的、记者的真实身份、变更自己的记者身份等三种形式。隐性采访的大量应用.对正面报道进行了有利的补充。加大了舆论监督的分量,使采访最大限度的逼近新闻事实.满足人们的知情权。记者也能深入第一线,获取第一手资料,获取独家新闻,从而,提高媒体的知名度.影响力.树立媒体的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19.
张小筝 《新闻传播》2015,(4):119-120
信息时代,媒体间的新闻竞争日趋激烈,而新闻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又体现为不同媒体记者之间采访实力的较量。现如今各大媒体记者愈来愈追求采访的人性化,逐步重视与受访者的沟通程度,努力营造和谐轻松的沟通氛围,进而为新闻写作提供更为深层次的素材。当前的记者采访中,获取新闻信息的最主要方式是提问,其目的在于获取真实的新闻事实,挖掘其深度,充当记者与受访者之间的桥梁,吐露出受访者的心扉。本文主要对新闻采访中与受访者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必要性及其效应,以及记者如何与受访者进行有效的思想、情感交流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随着媒体竞争的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新闻从业人员在调查性报道中采用了隐性采访这一非常规手段。本文分析了调查性报道和隐性采访的渊源,并通过案例分析了当前"隐性采访迷恋"现象的原因,以期引起对隐性采访带来的负面影响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