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21世纪新型人才的各种素质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其核心。现有高师毕业生缺乏前瞻性和科学性的教育教学理念、教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自身根本的特点和优势,这是导致其毕业分配的社会市场发生危机的深层原因之一。高等师范教育发展既要获得良好的生存状态,又要赢得可持续发展的竞争状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是高师教育改革的先决条件。提高对师范生的能力预期,自觉优化培养目标,在适应中引导社会人才市场需求是高等师范教育改革的实践着力点。构建和实施“协作互励模式”,优化办学环境,提高办学整体竞争力是高师教育改革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2.
教育部号召全面启动高职改革,即以就业为导向实现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的转变。我院的高职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以此为指导,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打造“银领”人才,实现“订单教育”,校企联合办学,从深层次上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3.
论体育教学创新教育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教育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是教育革新和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开拓人的潜在能动性,培养创造型的人格。体育教学创新教育模式是由自学、课堂讨论和科学研究3部分组成的3个学习阶段。主要是运用组合思维的方法,以新的斜新教育模式来挑战“三中心”的“传授知识→接受知识”的旧模式,并希望引发高等体育教学领域一场全面、深刻的革命。  相似文献   

4.
体育专业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知识经济和教育创新对体育专业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内在的结构性要求 ,通过IKQA(观念、知识、素质、能力 )复合性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 ,运用教育建模理论 ,构建符合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办学模式。  相似文献   

5.
高等师范体育专业院校加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是体育教育的本质,是高等师范院校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顺应国际体育教育发展趋势的需要。高等师范院校应在“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形成“通专结合”的教育观,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并构建育人体系,形成“通专结合”的高等体育师范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6.
依托多种资源,开展产学合作教育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文章从合作教育视角探讨了池州学院经管类专业"面向市场,服务地方,合作办学,特色发展"的办学思路及经管类专业合作教育培养人才的资源整合问题;构建了经管类专业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及以能力为平台的课程教学体系;基于地方智库、产学合作平台建设、职业技能培养三类合作教育模式,探索总结池州学院经管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教育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反映。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必然会引起教育理念的变化和教育模式的改变。“教育超市”化是一切实可行的办学理念和模式。教改应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 ,解决我国的现实问题。高等教育应最大限度地为所有追求知识和进步的人敞开大门 ,成为最广泛的传授知识、进行科研、传播文化和技术的场所 ,成为锤炼人格的熔炉。  相似文献   

8.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的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工程”,把提高高等学校知识创新的能力放到了突出的位置。广播电视大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理应在传播应用性知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层面上,主动介入并有机地结合到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中去,认真研究并积极实施创造教育,为培养勇于开拓、锐意创新的跨世纪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我国高职教育现状分析与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的高职教育现状有喜有忧。当"学历社会"逐渐转向"职业资格社会"时,高职教育将肩挑市场所赋的责任,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生产实践能力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与农村急需人才。所以高职教育必须在对象、办学功能、培养模式、专业设置、办学理念上下功夫,创新务实。  相似文献   

10.
现有的服装设计培养人才比较传统,以学院教育为主,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与时代发展。高校需要以项目制教学、专业大赛、工作室教学、合作办学等创新的培养模式,通过知识教育、能力培养来培养和塑造素质高、能力强的综合型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1.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关键在于人才能力培养的“科学性”不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应以教育模式科学转变为根本,以“创业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突出课程体系构建的“先进性”;以“创新发展”为指导,加快创业教育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步伐,助力伟大“中国梦”的复兴,以此对创业教育人际交往能力培养角度进行科学转化,形成创新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人们正走向以创新为核心的大数据信息时代.教育部于2018年印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为我国进一步探索智慧教育模式指明了方向.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我国进入了传统教育模式向智慧教育发展模式的转向时期,然而智慧教育创新发展却面临着智慧教育理念的贯彻水平有待提高、传统教育向智慧教育转向过程中教师人才转向跟进缓慢、智慧教育缺乏统一的衡量标准三方面困境,严重制约了智慧教育的创新发展.面对上述问题,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智慧教育的创新发展应当遵循以下路径:一是各地教育机构要全面提升贯彻智慧教育发展理念的水平;二是要加强智慧教育人才培养力度,建立智慧教育人才培养长效机制;三是建立智慧教育评价机制,统一教育机构智慧水平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3.
现代教育困境根源于人们对教育的理解是将人培养成有用的人才.其哲学根基是主客二元论.这种哲学把人或教育作为客体来认识,以求得其本质性知识,然后假手知识以达至利用教育把人改造成有用的功利性目的.能否被塑造出“人才”就成为教育成败的标尺.而教育的首要意义在于使人成为人,而不是成“才”成“器”.因此必须破解主客二元论,消解人的有用性和教育的工具性,以人为本,通过教育使具有做人资格的人成为人.  相似文献   

14.
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这里的“创新”是指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办法,掌握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造性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作为耕读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乡村振兴培育急需的适用型人才的使命。论文以旅游管理专业(乡村旅游方向)为例,解析了“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要为乡村培育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育人才等普遍性问题。同时对于“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的人才培养目标,即乡村领军人才的素质要求、人才类型赋予了新的内涵与定位,阐述了“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一、“实践教育”的基本含义“实践教育”这一教育模式是办学思想与办学目标的统一,其基本含义是:以“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为指导,将教育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既适应于教育又适应于教学,既适应于人文科学又适应于自然科学,既适应于过去,又适应现在和将来。新的实践将推动人的认识深化、扩展和推移,“实践教育”内容也将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地要求联系新情况、思考新问题、给出新答案。  相似文献   

17.
结合学科专业特性,将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为培养创新精神,磨练创业品质,掌握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实施分层次的普及型和提高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内容包括创业基础素质、创业基本知识和创业实训实践。同时,构建了“知识学习、模拟实训、商务实践、社会服务”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培训手段和实训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模型构建。建立了与学校管理系统相融合、与专业教学相匹配、与个人利益相挂钩的管理体系、教学体系和测评体系,以保障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8.
院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齐模式实质上就是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呼和浩特职业学院明确办学定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普适性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对创新人才的新需求正在推动教育体系的深刻变革,新时代呼唤时空灵活、优质高效和培养创新人才的个性化教育服务。面对教育改革的大潮奔涌,世界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对未来人才的多种需求,长春市第九十八中学校以"未来教育"为办学理念,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元素,构建精细化的办学体系,打造一流的教师团队,不断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20.
大学章程是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有力抓手,是大学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依法自主办学的主要依据,更是突出大学办学理念、彰显办学特色的重要平台,同时也为促进高等学校教育改革与创新指明了道路和方向.开放大学作为承担教育改革试点任务的新型高等学校,可以把章程建设作为一个历史性的契机,在运用信息技术开展远程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彰显特色,在促进未来的教育创新与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开放大学应积极探索教育与技术深度融合的新型教育模式,通过网络黏性设计、自组织学习环境、信息化教学模式、创客空间等技术应用、学分银行认证体系、跨机构虚拟教学团队等方面的教育创新,搭建信息化学习平台和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及学习型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