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胡三省是一位爱国史学家,历三十年为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作音注、训诂、阐释、补正,贡献颇巨。然而长期“蒙昧草野”。考其原因:一、受《通鉴纲目》冲击波之影响;二、宋时为《通鉴》作注者多而滥,鱼龙混杂,佳作一时难以为世人尝识;三、宋元之后,研究“胡注”者,或观点片面,或过于苛求,贬低了“胡注”。他的爱国思想和生平事迹,直到抗日战争时,首先为陈桓所发现、然后引起史学界重视。本文对上述几个方面作了考论。  相似文献   

2.
民国史学受清学影响,也受宋学特别是南宋浙东史学的影响,此在"七七事变"之后,表现得最为明显,最为典型的史学家与史书是陈垣先生及其所著《通鉴胡注表微》。陈垣早期学术受清学影响较大,实事求是,精益求精;抗战爆发后,学术方向转变,由清学转向宋学,通史以致用,撰著《明季滇黔佛教考》、《清初僧诤记》和《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论证其爱国思想;抗战后期,始撰《通鉴胡注表微》,立足抗战爱国,发掘胡三省《通鉴》注中微言大义,陈古证今,论证国家至上与秉持民族大义的道理,由考证以通义理,重节义,为学经世致用,济物利民,重视文献、掌故与考据,以清学考据为工具,以南宋史学为归宿,使陈垣抗战史学得到了一个完美总结。  相似文献   

3.
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其成就之巨大,为现今史学界所公认。可就是这个大学问家,在他死后许久无人论及,自考据学兴,才有人偶然提到他,有的说他擅长地理,有的说他擅长考据,更有人说他在注中尽发些无聊的议论。自我国现代史学界老前辈陈垣作《通鉴胡注表微》,胡三省的思想才大白于世。胡岂但是一个地理学家、考据学家、  相似文献   

4.
宋元史学家胡三省之《通鉴释文辩误》蕴含了较为成熟的语言观及史籍专名语义考释的方法和原则。语言观主要包括对外来词、行业用语和专有名词等的语言特征的认识及其语言发展观。在史籍专名语义考释的方法上融史学和文献学思想于语言研究,源流并重,纵横结合。考释原则上重视参考文献的时代性,训释对象的民族性和同名异实现象等。胡三省及其《通鉴释文辩误》的学术思想不但对元明《通鉴》学研注一派影响重大,在史学界和文献学界有承前启后之功,其语言观及语义考释方法和原则对后世也有开启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近现代史上,陈垣是一位饮誉海内外、深受人们尊敬的教育家、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继往开来、成就卓著的文献学家。其所著《国佛教史籍概论》、《二十史朔闰表》、《中西回史日历》、《史讳举例》、《校勘学释例》、《旧五代史辑本发覆》、《通鉴胡注表微》等,既是史学名著,又是文献学的杰作,极负盛名。从文献学的角度对陈垣的文献学思想及其建树展开研究,无论对加强  相似文献   

6.
抗战时期陈垣先生的史学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期间,陈垣先生撰写了《明季滇黔佛教考》等宗教史作和最能代表他学术成就的史注研究专《通鉴胡注表微》,贡献出一批精审的史学研究成果。他的研究在考证方法和材料运用诸方面有新的突破,同时由于倡导有意义的史学,将史考与史义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发挥史学的社会功能,使他的学术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7.
对宋人吕祖谦《大事记解题》与王应麟《玉海》《通鉴地理通释》《诗地理考》及胡三省《新注资治通鉴》等五种著作征引《史记正义》之佚文考索及相关问题的综合讨论。对裴骃《史记集解》、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三种古注做一简明的描述;对张守节的经历学养进行钩沉,并探讨《史记正义》的成就所在、遗佚的发生及日本学者辑佚的成绩;对笔者从宋人著作五种考索所得《正义》佚文394条做一概述;对《括地志》其书及宋人著作五种征引之《括地志》与《史记正义》的关系进行研究,并对宋人著作五种征引《史记正义》佚文的文献价值做重点阐述。  相似文献   

8.
胡刻本《文选》注是如今比较通行的一个《文选》注释的版本,其中大量引用了王逸注《楚辞》的资料,但今人少有研究。因此,本文对胡刻本《文选》注中所见的王逸注《楚辞》资料进行全面地整理,分析探究《文选》注在引王逸注《楚辞》的方式、表现出的倾向等,进而总结《文选》注所引的王逸注《楚辞》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苏诗十注之傅、胡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包括十位注者,其中归人傅、胡二位名下的注文,与后来《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中的傅藻、胡铨、胡仔都不一致,而是分人赵次公、程绩、师尹、林子仁、赵夔等诸人的名下。十注中的傅、胡二注,有些明显可以看出并非傅、胡所为,而出自赵次公之手。从在十注本属傅、胡,到了百家注中分入各家的注文来看,其注释特点与风格与所归之人皆有吻合之处。因此,傅、胡二注系后人的伪托。  相似文献   

10.
《通鉴》问世已来,研究者颇多.但对其年代学方法,自洪迈以来多限于指摘其用后元的弊端,绝少论及其成就。本文拟从《通鉴目录》的作用及《通鉴》的历法划一这两个方面,对《通鉴》的年代学体例提出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明代王宗沐的《续资治通鉴》是元明时期第一部以《通鉴》原典体例来续著宋元史的续通鉴类史书。与其它续通鉴类史书的“明道”主旨不同,它更强调史学的“资治”功能,这反映了史家对现实政务的强烈关注,体现出续通鉴类史书对《通鉴》原典的重视以及“资治”原旨的回归。  相似文献   

12.
胡刻本《文选》引征《广雅》700余条,从中归纳出李善注引字书的12种体例。利用这些体例对李善注《文选》的相关部分举例进行校读,发现李善注《文选》在传承过程中有诸多文字的阑入与改动,这些改动的部分与《文选》李善注的早期写本为厘清李善注的大致原貌提供了可能,以此对李善与五臣注《文选》的分合情形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3.
<正>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史学家陈垣先生(1880~1971),一生勤奋,写作颇富,所著《元西域人华化考》、《史讳举例》、《吴渔山先生年谱》、《元典章校补释例》、《旧五代史辑本发复》、《释氏疑年录》、《清初僧诤记》、《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通鉴胡  相似文献   

14.
试论抗战时期陈垣的爱国主义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留居沦陷区北平的陈垣,在敌伪威逼利诱之下坚持民族气节,大力提倡“有意义之史学”,借史著寄托其爱国思想。在《通鉴胡注表微》等一系列史学著述中,他抒发了国土沦丧之痛,主张抵御强敌侵略,赞扬为国家为民族尽忠尽节、誓不事敌的节义之士,鞭挞为保富贵不惜投靠敌国残害同胞的可耻变节者,阐发民族意识的积极作用,弘扬中华民族反抗侵略、宁死不屈的浩然正气,在沦陷区文化界树立起一面爱国旗帜。  相似文献   

15.
简论张须《通鉴学》的学术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须的《通鉴学》是研究《资治通鉴》的史学专著。《通鉴学》构建了《通鉴》研究的完整体系,在《通鉴》、《通鉴》学派与编年体的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相当的学术成就。《通鉴学》集前人之大成,考核精细,观点独到,堪称"通鉴学"入门之书。  相似文献   

16.
考察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中重纽反切的反切上字、反切下字以及重纽字作反切上字的情形,发现胡三省音注中重纽A、B类不互相用作反切上字,重纽A、B类都与唇、牙、喉音字以外的三等韵关系密切,而且胡注中重纽B类字与一等韵、二等韵、四等韵也有混切现象。胡三省力求恪守《广韵》的重组韵的区别特征,但也透露出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共同语的实际变化。  相似文献   

17.
徐畅 《家教指南》2011,(5):67-72
在1988—1995年间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的考古发掘中,北区第64窟、137窟出土了共11片汉文残文书。荣新江先生首先将其比定为汉文《资治通鉴》。本文在此基础上详细探考了残片的版本、年代。据其照片进行初步复原,残片应当为左右双栏,半叶十一行,行二十一字的无音注大字建本《通鉴》,版心有刻工名"登"。通过与存世十一行无音注本《通鉴》的比较,可以发现,残片之刻本与张元济1918年购自广东,曾作为商务印书馆影印《四部丛刊》底本,建国后转入国家图书馆收藏(编号7372)的涵芬楼藏本《通鉴》为同版之别本。又据其不避宋讳及刻工姓名,可定为宋刻十一行本的元代覆刻本。借助B137窟的考古学年代及相关信息,可将残片年代进一步断于13世纪末到14世纪前中期。这反映了元代的敦煌与当时作为经济、文化中心的长江以南地区,依然保持着密切的交流。  相似文献   

18.
自从宋代元丰七年 (公元 1 0 84年 )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告成以来 ,九百多年间 ,以史事编年为特征的通鉴体著作不断问世。计两宋时期编撰的有 :刘恕的《通鉴外纪》,金履祥的《通鉴前编》,朱熹的《通鉴纲目》,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刘时举的《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元代有陈柽的《通鉴续编》;明代有薛应和王宗沐分别编写的《宋元资治通鉴》;清代则有徐乾学编成的《资治通鉴后编》,乾隆御批的《通鉴辑览》,毕沅主编的《续资治通鉴》(记载宋辽金元历史 ) ,夏燮的《明通鉴》等。这些通鉴体的著作 ,都是记述…  相似文献   

19.
《通鉴》与新、旧《唐书》修成的时间各不相同,而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比较而言,《新唐书》是在《旧唐书》的基础上增删了不少史料写成的,这种增删又未必全好,所以它们各有优缺点。《通鉴》则是对两《唐书》的材料“择善而从”,又旁证博引,使材料更确切可靠,这就注定了《通鉴·唐纪》在研究唐史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以尤刻本、胡刻本李善注,陈八郎本五臣注,奎章阁本、明州本六臣注,敦煌吐鲁番本《文选》等,对校比勘古钞《文选集注》所收鲍照乐府诗注,可以发现:古钞《文选集注》对于确认、复原《文选》鲍照乐府诗、注原貌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除所收不见于他本的《音决》对鲍照乐府诗音训研究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外,所收不见于他本的27条陆善经注,亦甚有助于认识陆善经注的特色价值,及全面比较、认知唐代《文选》众家注,值得予以珍视;古钞《文选集注》也多讹误缺漏,欲参考使用者,应持高度审慎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