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敦煌《左传》写本为《左传》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新材料。利用这批材料,不仅可以证实文献记载的隋唐时期杜注《左传》一统天下的局面,还可以据之了解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的书写格式、《春秋正义》原本之书写格式、《左传》写本所反映的敦煌教学情况等。同时,由于这是一批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写本,保存了当时《春秋左氏经传集解》的文本面貌,对于我们探寻《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文本之原貌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大连大学学报》2009,30(2):F0002-F0002
《敦煌写卷〈春秋经传集解〉异文研究》是李索教授在《敦煌写卷〈春秋经传集解〉校证》之后推出的又一部敦煌写本儒学经典文献专书语言研究的力作,是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经过反复修改完成的。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日本学者已有考订的基础上,对小田义久教授主编的三卷本《大谷文书集成》中所刊古籍写本进行了再次考辨,考订出《论语》(何晏集解)、《春秋左氏传》(杜预集解)、《千字文》、《太公家教》、《大唐开元礼》、《大唐内典录》、《一切经音义》等唐写本十数件。这一考订,为深入认识唐代西州地区的教育、中原文化的西传及影响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  相似文献   

4.
李索教授的《敦煌写卷<春秋经传集解>校证》是一部敦煌写本儒学经典文献整理研究的力作,我在衷心祝贺其付梓的同时谈谈拜读这本撰著的三点认识。其一,这是已出版的敦煌写本校证中第一部有关《春秋》经传的校证。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成于西晋,但它解释的是《春秋》与《左传》,所以为《春秋经传集解》的敦煌写本作校证,所面对的材料从根本上看是先秦的经与传。敦煌卷子是中古的,但写卷《春秋经传集解》反映的内容是上古的,这就决定了敢于和能够为《经传集解》写卷做校证的不仅应当熟悉汉魏至唐宋雅俗文字使用的情形,而且应当具备先秦汉代经…  相似文献   

5.
敦煌唐写本《西京赋》残卷校诂伏俊连(西北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西京赋》残卷见敦煌写本伯2528号,最早由罗振玉《鸣沙石室古籍丛残》(1917)影印刊布。前部分残缺,起自“井干叠而百增”,“井干”二字仅存左半,至赋未李注止。末标“文选卷第二”五字,别有...  相似文献   

6.
李索著《敦煌写卷<春秋经传集解>校证》一书,已于2005年8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为作者在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而成。敦煌写卷中,有许多儒家经典写本。其中《春秋经传集解》写卷就有37件之多,内容涉及桓、僖、文、宣、成、襄、昭、定、哀九公中的59个年号,篇幅长者万余言。这些写卷,大多为南北朝至初唐时期之遗墨,远早于各种传世版本,因此,它们在经学、史学、文献学、语  相似文献   

7.
日本神田文库所藏裴注《史记.河渠书》残卷之论赞末附有一条《集解》,该注与《河渠书》论赞及正文全不比附,实是游离篇外。此条《集解》亦见于北宋景本以来的传世刊本《史记.河渠书》篇末,沿存至今。考察这条《集解》之来历,可知唐写本此卷祖本——六朝《史记》夹注本与徐广《音义》、裴《集解》所据本《史记》有异。唐写本《河渠书》残卷末的这条游离《集解,》为研究《史记》夹注本的源流及其与北宋景本以来存世刊本《史记》之传承关系提供了一项重要线索和证据。  相似文献   

8.
关于《晏子赋》写本的抄写年代问题颜廷亮《晏子赋》是敦煌文学中的名作之一。七十多年前,刘复在《敦煌掇琐》(中央研究院史语所专刊之一,1925年刊行)中就已据P.2564所抄该赋写本予以移录。后来,向达、王重民等的《敦煌变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相似文献   

9.
敦煌文献中的《斋琬文》王书庆《斋琬文》以前曾有专家对此探讨过,如法国敦煌学者梅弘理先生有“根据P2547号写本对《斋琬文》的复原和断代”,①那波利贞先生揭示了该文的存在并刊布了目录②,陈祚龙先生有《新校重订〈斋琬文〉》③,最近出版的《敦煌愿文集》中,...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择取敦煌写本类书《励忠节钞》所引《三国志》内容与中华书局标点本《三国志》有异文者共7则为例,略作考辨,以证敦煌写本校勘传世文献之功用。  相似文献   

11.
于淑健 《家教指南》2001,(3):122-125
浙敦072号《抄十七地要》为唐时人抄录《瑜伽师地论》概要的手稿。该写本对 研究吐蕃统治时期及张议潮归义军初年敦煌佛教状况具有重要的价值。从汉语文字学的角度 来看,该藏品又是研究汉字俗字和敦煌遗书标点的好材料。本文拟从句读和字词方面 对该藏品内容作一粗浅考释。  相似文献   

12.
吐鲁番,敦煌发现的《三国志》写本残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片山章雄  季忠平 《文教资料》2000,(3):137-149,157
1991年日本的《东海史学》第 26号,登载了片山章雄先生的《吐鲁番、敦煌发现的〈三国志〉写本残卷》一文。该文全面介绍了已知的所有《三国志》写本的存在、发表及研究的情况。正如文中所说的那样,在该文发表之前,尚未发现对所有《三国志》写本进行集中介绍的文章。这是因为,过去的学者有的只了解一部分写本而不知道另一部分的存在;有的虽然对某些写本进行了探讨,但所公布的原始资料并不完全相同。这一切表明,对所有的写本残卷的情况加以介绍,对有关研究史加以整理,实有必要。因此该文的发表对于人们全面了解掌握有关《三国志》写本的信息有着重要的意义。据吴金华教授介绍,该文综述的6种写本中,为中国学者熟知的是3号和4号写本残卷;至于5号和6号写本残卷,虽然已为一部分学者所瞩目,但对它们的研究和利用并不充分;而1号与2号写本残卷在中国尚鲜为人知。因此该文对于今后《三国志》的整理研究,尤其是对古写本残卷作全面的探讨,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也许是因为作者所见的写本影印件字迹不太清楚的原因,文中说到的“标点本一四六四页第三行的‘乞赦其一等之罪’的’赦’宇,写本的第十六行作‘可’”,据吴金华先生说,残卷的原文不是“可”而是“丐”()。但瑕不掩瑜,此  相似文献   

13.
孔子去世后,七十子之徒开始大规模讲习孔子语录,这一活动有利于孔子言论的汇集。先秦时期《论语》文本是写本与诵本同时并存的。定州简本是据诵本《论语》而形成的抄本,它不仅作为汉代《论语》最早的传本,同时也开启今文系统。也就是说,汉代《论语》传本的今文系统是沿承先秦时期的诵本传统,其发展轨迹是由简本而齐《论》与鲁《论》。古《论》则属于先秦时期的写本。因此,汉代《论语》传本虽不止三《论》,但其它传本难以超越古《论》及由简本衍生的齐《论》、鲁《论》。"张侯论"基于鲁《论》而对齐《论》"择善而从",可看作是向简本的回归。郑玄以《古》校《鲁》,是想融汇写本与诵本,但只选择鲁《论》而遗弃齐《论》,所以难以臻于完满。真正能够融汇写本与诵本而向先秦《论语》祖本回归的是何晏本,它能够集三《论》之长,所以成为今本的直接来源。  相似文献   

14.
《论语》学是研究《论语》的专门学问。它在中国古代共经历了五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形成期,期间,《论语》一书的整理与定型及对《论语》的注解几乎同步进行,《论语》学作为一门学问诞生。第二个时期是发展期,这一时期注解《论语》的专著大增,出现了两本对后世《论语》研究有重大影响的专著《论语集解》和《论语义疏》,这两本书也代表了当时的两种新的注解体例。第三个时期是衰落期,这一时期注解《论语》的专著数量锐减。第四个时期是复盛期,这一时期注解《论语》的专著数量激增。产生了《论语》学史上两部有重要影响的著作《论语注疏》和《论语集注》,注解方式也趋向义理化。第五个时期是总结期,产生了不少以辑佚、考异、辨伪、注释为主的《论语》研究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15.
敦煌写本《圆明论》现有S.6184(英藏)、P.3664(法藏)、北7254(北图藏)、石井光雄旧藏本(日藏)、Дх.00696(俄藏)、傅斯年图书馆藏第188106号(傅图藏)等6份写卷。本研究以现存敦煌本《圆明论》诸写卷录校为基础,并基于《圆明论》写本与校本的梳理而展开讨论,以期对《圆明论》写本分类、内容解读以及归属判释作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张玉春 《家教指南》2001,(2):113-117
现存唐写本《史记》,以原敦煌莫高窟所藏三卷残本为最早,它反映了《史记》在唐代的写本状况。以此三卷残本为依据,可以订正宋代以后刻本的讹误,并对探究《史记》原貌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敦煌写本《普曜经》共10号。文章以敦煌写本为中心探究《普曜经》翻译来源及翻译完成后的流传情况。通过比较敦煌写本与三国吴支谦译《太子瑞应本起经》,可证《普曜经》部分篇章系《太子瑞应本起经》之“翻版”。从写本到刻本,《普曜经》语言经历复杂变化,通过考察异文推测南方系统诸刻本与敦煌写本最相近,中原系统刻本相似度最低,这个差异与其底本来源不同有密切关系。南方系统内部诸刻本《普曜经》有较明显的分野。  相似文献   

18.
关于敦煌写本S.5604号《籯金》的研究成果已有不少,但部分字句始终没有得到准确辨识和校录,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写卷本身字迹不清、文字存在俗写讹变、整理者对异文比勘不足。今结合多种图版,在充分参比不同写本以及写本与传世文献的基础上,综合形音义诸要素,从疑难字考释、问题句校勘两个方面对S.5604号《籯金》写本上的10处疑难字句加以考校,以期助益于《籯金》系类书的整理与研究。  相似文献   

19.
敦煌文献是中华传统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其中,许多儒家经典如<春秋经传集解>写本(残卷)多抄写于南北朝时期,早于传世本数百年,幸免于唐、宋人的传抄改易之误.较之阮刻<十三经注疏>本、<四部丛刊>景印巾箱本等传世版本,敦煌写本儒家经典中有许多不同的字、词.这些字、词,历来争议颇多,难有定论,从而妨碍人们对经典的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20.
《太公家教》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敦煌遗书中,存有《太公家教》三十六个写本之多。这是唐宋之际广为流行的童蒙读物之一,是我国可贵的教育史料。我国老一代敦煌学家——王国维、王重民、向达诸先生曾对《太公家教》有所注意和研究,但是他们也有忽略和未及深论的地方。这里,笔者不揣浅陋,试从写本年代、成书时代、书名与作者等几个方面谈一点看法。一、写本年代《太公家教》写本年代,前人未及细考。但是,三十六个敦煌写本《太公家教》中卷后有年代题记的总计九个。这为我们考证《太公家教》写本年代,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