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来是想找一篇中国新闻奖的消息,作为消息写作的范例向学生推荐.但读了获奖消息<青海海西木里地区冻土带成功钻获"可燃冰">后,我感觉倒是可以作为一篇"不该这样写"的例子,向学生讲讲如何写好一条消息.  相似文献   

2.
最近从<燕赵都市报>上看到一篇<未上天先自焚(肩题)合肥市一架自造飞机滑行时被烧毁(主题)>的报道.这则消息说的是一飞机爱好者用汽车和摩托车配件,花了一个月时间,自造了一架重达200多公斤的简易飞机在滑行时起火,被烧得面目全非的事.消息虽然新闻要素齐全,交代的十分清楚,文字语法上也没有多大的问题.然而,遗憾的是,读了之后,让人总觉得心里不舒服.笔者认为,问题就出在肩题"未上天先自焚"这一句上.虽然作者在制作这一标题时费了点心思,写得也比较新颖幽默,然而却有一个致命的缺陷:缺乏"人情味",没有"幽默"到地方上.  相似文献   

3.
刊登在大众日报2008年12月30日上的<寿光8万农民"寒冬"不失岗>一文,在第19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荣获消息二等奖.这是一篇信息性经济新闻,也是一篇提振信心的独家经济报道.它发表在全球经济危机袭来的关键时刻,对社会舆论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从写作上来说,它有以下三点特色值得肯定和赞赏.  相似文献   

4.
刊登在2006年4月11日科技日报上的消息《地学科研愁的是"没人花钱"》一稿,在第17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消息二等奖。这是记者从"地学人才培养座谈会"上捕捉到的一条"鲜活大鱼"。这篇消息之所以能获此殊荣,我认为主要在于它有如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话题衔接以及受众心理角度分析"倒金字塔"式消息语篇,初步归纳出"倒金字塔"消息语篇话题衔接的三种方式等.  相似文献   

6.
消息前面加"本报讯"三个字不是没有意义的.它的意义有三个:第一,表明文体,告知读者这是一条消息;第二,表明消息来源,声明这是本报记者或通讯员采访来的;第三,表明权利和义务,是表示本报对这条消息拥有产权,并对这条消息的真实性以及报道后果负责的标志.  相似文献   

7.
消息这种体裁在报纸上从质量和数量来说都应居首要地位,没有消息,报纸就称不上"新闻纸".目前,在一些报纸上,消息却处于弱势地位,而总结式的报告却充斥版面,内容大多空洞无物,读来令人乏味至极.若是消息长期处于弱势,报纸就不可能吸引读者.消息这一新闻"决餐"质量亟待提高,这是每个采编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8.
在日常的消息编辑过程中,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议论: "这篇消息写得太空,都是大话空话,通篇没有一点实际的东西";或者说: "这篇消息写得琐碎,面面俱到,什么都写了,就是抓不到重点."而在总结经验教训时,我们通常会说,这个记者在抄会议或总结材料,没有深入到采访现场.这方面的原因是主要的,也抓住了主要矛盾.但记者也时有抱怨,说:"这篇消息,我明明是深入基层后写的."这又是什么原因?这里面有一个语言误用的问题.我想从普通语义和语言运用的角度,来探讨一下中缘由.  相似文献   

9.
庄电一 《今传媒》2007,(2):54-55
2006年11月7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我采写的长篇通讯<"马铃薯博士"的马铃薯"情结">.这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并不认为,这篇通讯就算写得好了;这篇通讯,也不是我自己最满意的一篇.  相似文献   

10.
刊登在<重庆晚报>2003年9月5日上的<大足县三驱法庭集体编假案>一稿,在第14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消息2等奖.这篇520个字的消息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奖项,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它是一篇实施新闻舆论监督的短新闻佳作.具体说来,它有如下几点写作特色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刊登在<工人日报>2001年8月2日上的消息<郑州:罚单"赶"走首家擦鞋店>一文,在第12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被评为消息3等奖.评委们之所以青睐这篇消息,因为它是一篇成功的短新闻.从写作上来说,它为我们提供了以下几点可供学习和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我国元代的著名作家乔梦符,曾对文章写作提出过:"凤头、猪肚、豹尾"的要求,其实,一篇精彩的消息同样如此.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记者,不妨来个推陈出新,别具一格,精笔细墨绘“凤头”  相似文献   

13.
刘保全 《新闻三昧》2007,(12):52-54
新华社2006年7月1日播发的《火车首次跨越"世界屋脊"》一稿,在第17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消息一等奖。这是在众多新闻记者参与采写,之后又在多家媒体上播发的同一题材的新闻。而在多家新闻单位送交的"中国新闻奖"参评材料中,唯独这篇消息拔得头彩,成为公认  相似文献   

14.
刊登在<深圳特区报>2002年9月4日上的消息<10名"瞎眼"评标专家被清出局>一稿,在第13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消息二等奖.这是一篇舆论监督的好报道.  相似文献   

15.
在第20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刊登在解放日报2009年12月4日一版上的<短短一个月"拒资"十亿元>一文,荣获消息一等奖.这是一篇反映在我国经济转型的"调整结构"中,坚持科学发展观,把可持续发展放在第一位,招商引资中敢于对不符合投资要求的企业说"不",体现了"调结构"的坚定性、"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正确把握"好"与"快"辩证关系的新闻佳作.它以鲜明的主题、强烈的针对性和普遍指导意义,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和评奖专家的厚爱.  相似文献   

16.
新闻敏感,是记者、编辑发现和判断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能力。又称"新闻鼻"、"新闻嗅觉"。这是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职业修养。新闻敏感的强弱与新闻采访的成败有密切关系。这篇消息之所以能荣获第11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首先是作者具有可贵的新闻敏感。设想一下,如果作者最初看到这个新闻线索的一刹那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习惯地而且毫不犹豫地一走了之,显然,就不可能有这条新闻的诞生。据介绍,2000年12月14日,该文作者在北京西城区法院看到一位法警背着一名生病的女被告爬楼出庭,职业的敏感,促使他迅速用相机抓拍下这一感…  相似文献   

17.
发表在楚天都市报的这篇消息不到600字,通篇展现事实,采用客观报道的方式,不动声色地揭露了一个县级市政府发布的荒唐文件.消息发表第二天,新华社对此事做了进一步的报道,这个消息瞬间引起了全国的强烈反响.几天后汉川市政府撤销了<关于倡导公务接待使用"小糊涂仙(神)"系列酒的通知>,并声明诚恳接受舆论监督,加强整改,杜绝类似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8.
发表在楚天都市报的这篇消息不到600字,通篇展现事实,采用客观报道的方式,不动声色地揭露了一个县级市政府发布的荒唐文件.消息发表第二天,新华社对此事做了进一步的报道,这个消息瞬间引起了全国的强烈反响.几天后汉川市政府撤销了<关于倡导公务接待使用"小糊涂仙(神)"系列酒的通知>,并声明诚恳接受舆论监督加强整改,杜绝类似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9.
三论"双校"     
两年前,我写了一篇<"双校"论百句韵言>,发表于本刊1999年第3期;一年前,我又写了一篇<再论"双校">,发表于本刊2000年第5期.今天,比起一年前,出版界的形势和我对"双校"的认识,又有了较大的发展和变化,于是我才写了这篇<三论"双校">.亟盼出版界及关注编校事业的同志们予以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通讯式的消息?顺名思义,就是看起来像通讯的消息,也可以说是用写通讯的形式写的消息.通讯式的消息,我有时也叫它消息式的通讯,也就是用写消息的办法写通讯,这种通讯看起来很似消息.这就是我对这种新闻体裁的"土解释"、"土定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