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王松涛 《考试周刊》2012,(49):151-151
新课程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三级管理。教师也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教师不再是被动的实施者,而是课程的生产者和设计者。作者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农村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学习过程的连贯性、整体性和可操作性,对教材"因地制宜"大胆进行了一些调整和开发,使其"入乡随俗"。  相似文献   

2.
我们夫妻俩都是教师,因为学校解散分流,都进了城。女儿能够进入县城小学读书,让我们在深感房贷压力之余,又多了稍许的安慰。一进城,我们便"入乡随俗"地选择了一些课外学习班让孩子学一些才艺,弥补我们认为在我们身上所缺少的艺术细胞。  相似文献   

3.
张雨薇 《考试周刊》2011,(92):217-219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心理健康不容乐观,关于现代人们"孤独"心理的探讨不断深入。本文从学生自身﹑学校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四个方面探讨了小学生"孤独"心理的成因、危害及对策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和谐作为一种社会观念,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美好价值追求。自古以来,人们总是向往和追求"国泰民安"、"政通人和"和"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王艮作为一个平民哲学家,他强调"身本",把"身"看成是是天地万物之"本",即"身"是整个世界之"本";"身"是"家、国、天下"之"本","身"是人的意识和自我意识之"本"。他把"百姓日用"视为"道"的最高"标准",肯定平民百姓在推进社会进步、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大价值。他主张"生知"平等社会平等、贵贱平等,倡导人们享受一切平等权利。  相似文献   

5.
称赞语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用来表达个人积极感受的一种礼貌的言语行为.作为一种社会交际用语,称赞语具有多种功能.然而,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由于所依托的文化不同,在使用称赞语时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只有入乡随俗,了解彼此的文化差异,才能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6.
把握“意识形态性” 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群体性、系统性、时代性的"大众想法"的基础,同时也是"社会的水泥"和"社会的大气层"。它从思想观念层面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凝聚和固化作用,并以弥漫性的存在方式为社会各层次、各方面、各领域的人们提供思想观念的养料,对人们形成思想观念的约束和压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传播的主阵地、主渠道,其位格的高低和势能的大小首先取决于是否强调和突出了它的"意识形态性"。只有从指导思想和整体要求、教学目标、现实针对性、防范意识、网络媒体的运用、主体性教学等方面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性",才有可能更大程度上取得"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婚姻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于诸如"闪婚"等现象的"失语"折射出人们在社会转型期面临的伦理困惑。因此,通过对"闪婚"现象及其社会影响进行分析和伦理审视,努力寻求一条构建新时期婚姻伦理体系的路径,相当关键,也相当迫切。  相似文献   

8.
墨子认为"尚同"是政本之道。墨子主张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统一构成"尚同"的政治次序,以"治法"保障政治秩序的良好运行,以"天志"作为"尚同"的最高原则,以义利相兼为"尚同"的实质。然而,墨子的主张由于历史和自身的原因,在中国并未像儒家、道家那样影响深远。但它同西方的世界主义、自然法、功利主义等主张有诸多相同之处。对我们今天处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社会责任与经济利益等关系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日本是一个独具自然和民族特色、一个富有集体主义且协调性很强、一个在各种礼仪上要求严谨的国家,其中的禁忌文化不仅在中日两国的交流中产生很广泛的影响,而且对世界各国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通过了解日本的禁忌文化,可以了解到日本人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及其在人际关系上强调达到"和"的境界;可以了解到日本独特的民族性,并在此基础上,增进对日本文化的认识,减少或消除在与日本人交往过程中的误会,做到"入乡随俗"。  相似文献   

10.
"酒驾入刑"的正式实施,不仅冲击着人们的传统观念,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要使"酒驾入刑"真正收到理想的效果,还需对现行醉驾的认定标准重新确定,并对"代驾"行为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11.
靳海涛 《考试周刊》2011,(56):105-106
随着日本社会的发展,"いじめ"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甚至有人因为不堪被"いじめ"而自杀的。本文通过对"いじめ"现象的分析,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并进一步探讨其背后的历史原因、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2.
先秦儒家文化包含了丰富的人际关系理论,其"和"、"忠"、"礼"、"中庸"的思想对社会的治理,人际关系的处理以及人们的行为习惯、处事方式都有着深刻的影响。该文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结合当代社会实践来分析先秦儒家思想处理人际关系准则,为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处理人际关系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QQ体"、"淘宝体"、"非诚体"等各种所谓的流行体不断出现,在人们日常交际中广为传播,影响我们的语言和社会生活。模因论从社会生物学角度出发,为我们分析这一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体"作为语言形式在人际不断被模仿复制传播,是一种活跃的语言模因。在"××体"形成、变异并传播的生命周期中,其传播类型发生变化,且社会实践始终与其密不可分,为其提供诱因,动力以及语义理解时的语境,反之"××体"作为一种强势的语言模因,反映了其宿主的需求和情感,也影响人们的话语模式,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人民教师,常常被人们称誉为"辛勤的园丁",被社会以"红烛精神"来加以赞颂。什么是"红烛精神"?就是"燃烧自己,照亮学生"的无私奉献精神!还是在很小的时候,  相似文献   

15.
美丽的塞纳河、雄伟的阿尔卑斯山脉、驰名的滑铁卢……这些著名的欧洲景观,令人心驰神往。当你走出国门,在异国他乡感受新奇体验的同时,往往需要调整心态,以跨越文化差异的鸿沟。欧洲是一个环境优美、经济发达的大陆,同时又是一个教育普及、公共道德水准较高的文明社会。在欧洲,无论男女老少,人们都十分注意保护周围的环境,并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入乡随俗,外国游客在欧洲旅游期间,也应尊重欧洲人的生活习惯,自觉遵守社会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理论也在不断的进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束缚人的个性,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人性化"理念被广泛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全过程。"人性化"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理念之一,它反映了当代社会人们对人自身价值的重新认识与人的地位的提升。"人性化"的社会理念重视人的作用,认为人是管理之本,本文主要在诠释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特征的基础上,着重讨论如何实现当今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  相似文献   

17.
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农村学习型家庭都是为了民族兴旺、国家兴旺、人们幸福安康。农村成人教育学习型家庭教育同属于终身教育,是建设新农村的必要条件。"农村两种教育"的"两张皮"现象影响了二者的发展与结合。正确处理建设学习型社会与"农村两种教育"的关系,使建设学习型社会与"农村两种教育"都迈上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18.
壮族情歌被"妖魔化"主要有三个时期:明清时期、民国时期、文革时期。在这三个时期,对唱情歌都属于被禁之列,歌圩遭打压甚至取缔。壮族情歌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被"妖魔化",体现了当时主流社会的文化需要和政治需要,情歌的被"妖魔化"折射出当时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需要和社会控制模式。壮族情歌在被"妖魔化"的同时,也一直被"浪漫化"。古代世界的人们对壮族情歌的"浪漫化",是出于对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向往和追求;而当代世界对壮族情歌的"浪漫化",则更多地折射出文化旅游中各方力量合谋把壮族建构为诗意的、浪漫的民族的努力,以及现代都市社会的人们对田园牧歌时代的怀念。  相似文献   

19.
张富翠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10):117-119
"韩寒现象"即指人们所关注的,已经超越了韩寒其人其事本身,而包括公众对韩寒其人其事的广泛议论。在简述韩寒与"韩寒现象"的基础上,对比韩寒与柏杨的不同,阐明了韩寒的独特性。同时通过"韩寒现象"的社会影响力与社会价值,证明了"韩寒现象"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就业是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蚁族"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因为它牵涉到了教育公平、户籍改革、社会流动等一系列极具争议的社会议题。"蚁族"的出现,给社会、家庭、个人都带来极大的影响。通过观察"蚁族"就业遭遇的社会排斥的表现形式,研究其产生的社会影响,基于社会排斥理论,可以从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企业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高校改革教育制度和"蚁族"自身转变就业观念四个方面提出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