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新疆天山中段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高寒草甸不同植被群落类型地下生物量、土壤有机碳(SOC)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地下生物量随深度增加均逐渐减少,表现为总的T字形趋势分布,主要分布在0~10cm深的土层中,95%~98%根系分布在0~5Ocm内。不同草甸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深度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表现为总的T字形趋势分布。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明显深于根系的分布深度,三种草甸类型0~20cm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为34%、58%、49%。  相似文献   

2.
基于GIS的陕西省土壤有机碳估算及其空间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估算陕西省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及分析其空间差异特征,为准确评价陕西省土地质量以及环境质量提供参考。利用陕西省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采用土壤类型法计算了陕西省各土壤类型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建立了以土属为单元的土壤有机碳空间数据库,分析其空间差异特征,并对影响土壤有机碳的自然和人为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0.20em、0~100cm和全剖面土层中土壤有机碳平均密度分别为3.886kg/m^2,8.955kg/m^2,10.548kg/m^2,0~20em、0~100cm和全剖面土层中土壤有机碳的储量分别为7.7444亿t,17.845亿t,21.0204亿t。土壤有机碳密度在空间上呈现由北向南逐渐增加的趋势,而土壤有机碳储量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榆林的东南部、延安地区、铜川、咸阳、宝鸡的北部以及秦巴山区等地,碳储量较低的区域主要有榆林的府谷县、神木县、定边县等地,以及关中的大部分地区。土壤有机碳密度随气温和降水的增加而逐渐增加,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土壤有机碳密度大小排序为:林地〉草地〉耕地,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是影响土壤有机碳最主要的人为因素。  相似文献   

3.
巴音布鲁克高寒草甸不同群落类型的生物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量是生态系统获取能量能力的集中体现, 对生态系统结构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草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分布最广的生态类型之一, 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本文以新疆天山中部的巴音布鲁克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 选取了黑花苔草(Carex melantha)、鬼见愁锦鸡儿(Caragana jubata)和线叶嵩草(Kobresia capillifolia) 3种典型的群落类型,开展了生物量研究。结果表明:①黑花苔草群落盖度最大, 为100%, 物种数最低, 每平方米拥有植物8种~11种。鬼见愁锦鸡儿群落盖度次之, 为86.14%, 物种组成丰富, 每平方米拥有植物12种~15种。线叶嵩草群落盖度最低, 55.7%, 每平方米拥有植物13种~16种;②各群落内部的物种丰富度与地上生物量之间无显著关系, 而群落间表现出负相关, 差异极显著;③黑花苔草群落的地下生物量最大, 线叶嵩草群落次之, 鬼见愁锦鸡儿群落最低, 分别为13 608.8g/m2、6 097.8g/m2和2 554.74g/m2;④3种群落的地下生物量呈现出“T”形分布的模式, 且集中分布在0cm~10cm的土层中;⑤3种群落的地上生物量与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地下生物量受相对湿度影响较大,二者也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放牧压力下五台山高山、亚高山草甸的退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章异平  江源  刘全儒  陶岩  王耿锐 《资源科学》2008,30(10):1555-1563
放牧通过家畜的啃食、践踏、排泄干扰草甸环境,使草甸的物种组成发生改变,植物种群的优势地位发生更替。在样带和样地调查基础上,获取草地群落组成和样地环境数据,通过CCA排序对五台山高、亚高山草甸在经历放牧后的退化状况进行数量化评价,辨识草甸退化的不同等级。结果表明:共划分出5个退化等级,随着退化加剧:①群落环境因子牛马粪数量增加、土壤紧实度加大,土层厚度降低。极度退化草甸与其他4个退化等级之间的环境因子差异显著;②群落数量特征总盖度、生物量、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降低,同时一二年生植物所占百分比升高;③放牧干扰草甸的优势种是嵩草、高原嵩草和直梗高山唐松草,轻度干扰草甸中嵩草、高原嵩草(亚高山草甸)/珠芽蓼、高山嵩草、发草(高山草甸)为优势种,中度退化草甸高原嵩草依然为优势种,重度和极度干扰草甸中优势种被鹅绒委陵菜和平车前取代。放牧已对五台山高山、亚高山草甸群落外貌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是草甸退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为防止草甸资源进一步退化,促进草甸植被恢复,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建议对中度退化以上草甸采取严格限制家畜数量、分期围封和人工建植乡土植被等措施。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伊犁河谷地区四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耕地,草地,园地和林地)0~60cm土层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与理化性质(速效氮、磷、钾,蔗糖酶活性,脲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进行测定并分析土壤有机碳与理化性质的剖面分布特征及内在联系。结果表明:有机碳含量、速效氮、磷、钾、蔗糖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的含量都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其中草地的有机碳含量、耕地的速效氮含量、园地的速效钾、速效磷含量、林地的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都高于其余三种土地利用方式。耕地的有机碳含量与速效氮、速效钾、速效磷和蔗糖酶活性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园地的有机碳含量与速效氮、钾,脲酶和过氧化氢酶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草地的有机碳含量与速效氮、磷、钾和两种酶活性(蔗糖酶和脲酶)呈极显著相关(P<0.01),林地的有机碳含量与速效钾,脲酶和过氧化氢酶呈极显著相关(P<0.01)。  相似文献   

6.
作为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重要目标,摸清自然保护区珍惜植物资源、优化保护地体系是青藏高原生态安全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是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区内不同功能区草地草甸群落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调查区域共发现38个群丛类型,但是因不同调查地点和功能区而存在差异;(2)不同地点和功能区之间香农指数、辛普森指数、地上生物量、Pielou均匀度指数均达到了差异显著性水平;(3)缓冲区多样性指数高于核心区和实验区。核心区地上生物量均高于实验区和缓冲区。调查结果对于分区保护草地群落类型和物种多样性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7.
典型峰林平原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曦  彭稳  曹建华 《科技通报》2012,28(2):167-173
以桂林峰林平原岩溶区为例分析了土壤和土壤剖面的有机碳含量,计算了土壤有机碳密度以及9.27 km2研究区的土壤有机碳库储量。研究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范围为2.46~17.89 g.kg-1,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呈现递减的趋势。水田中土壤剖面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幅度最大;表层0~20cm的土壤有机碳密度2.29~5.35 kg.m-2,平均值为3.65 kg.m-2;而0~100cm土壤有机碳密度值范围为5.88~13.54 kg.m-2,平均碳密度为9.83 kg.m-2。0~20cm土壤有机碳密度为水田>弃耕地>旱地>易涝地>园地>林地>草地,而0~100cm土壤有机碳密为弃耕地>园地>旱地>水田>林地>易涝地>草地。研究区表层0~20cm的土壤有机碳储量为2.785×104t,而0~100cm的土壤有机碳储量为8.514×104t。表层土壤0~20cm土壤有机碳储量占0~100cm的32.7%。与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少的重庆金佛山研究结果相比,本区的土壤有机碳密度明显偏低,这意味着岩溶区土壤有机碳容易受到人为干扰、易分解、易流失。而不同的土地利用、耕作方式及管理措施也影响着土壤碳库的大小,合理安排土地利用方式,将有助于土壤有机碳的累积和农业生产活动。  相似文献   

8.
拉萨河下游河谷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储量格局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石培礼  于贵瑞 《资源科学》2003,25(5):96-102
以拉萨河下游河谷宽谷区达孜农场为例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垂直空间格局,并讨论了农田退耕为弃耕地和人工林等土地利用方式的碳固定功能。结果表明:拉萨河谷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较低,其中沼泽草甸、人工杨树林有机质含量相对较高。沼泽草甸、杨树林和灌丛草原类型在浅层土壤积累了相对较多的有机碳,而耕作类土壤如农田、弃耕地和苗圃的有机碳垂直分布则相对较均匀。农田退耕为弃耕地、苗圃和建立人工林网后有利于有机质积累和土壤有机碳密度的提高,具有碳固定功能,其中,农田退耕还林积累有机碳的碳固定能力最强。达孜农场土壤有机碳储量为10.71×103 Mg, 其中草甸土和灌丛草原土是达孜农场土壤碳储量最大的土壤类型,在51.9%土地面积上储藏了有机碳总量的77.6%。  相似文献   

9.
《科技风》2020,(12)
为研究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不同深度土壤碳氮的特征,对大兴安岭漠河市沼泽、白桦林、落叶松、耕地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碳氮储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种土地利用方式总碳、有机碳、铵态氮、硝态氮存在显著差异,且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其中在0-10cm土层,沼泽总碳含量显著高于耕地、落叶松(P0.01);白桦林与耕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沼泽铵态氮含量与白桦林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与落叶松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沼泽的硝态氮含量远远大于其他三种土地利用方式(P0.01)。10-30cm土层含量规律与土壤表层相似。通过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对铵态氮、硝态氮影响较大(P0.01)。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氮含量具有规律性、差异性。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影响壤中碳、氮的含量。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是在青海省达日县青珍乡进行的,分析了高山嵩草草甸不同退化演替阶段覆被变化与植物群落特征、多样性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轻度退化草地、中度退化草地、重度退化草地物种数分别占研究区物种数的58.93%、73.21%、66.07%。原生植被的优势种高山嵩草随退化程度的加剧而逐渐减少,其优势度分别为27.13%、12.37%、1.82%。物种多样性指数依次为中度退化演替阶段(3.41)>重度退化演替阶段(3.39)>轻度退化演替阶段(2.99);均匀度指数依次为重度退化演替阶段(0.94)>中度退化演替阶段(0.92)>轻度退化演替阶段(0.86)。地上生物量中度退化草地最大,轻度退化草地居中,重度退化草地最低。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禾草类和莎草类植物的生物量减少,而杂类草增加。轻度退化草地地下生物量明显高于退化草地。相关分析表明,植被盖度与土壤含水量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  相似文献   

11.
突发性火灾对南方湿地松人工林土壤碳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火作为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一个生态因子,既可能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也可能会破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甚至引起生态系统的失调或崩溃。森林碳储量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火烧对土壤有机碳和理化属性的影响,对认识自然或人为干扰下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选取2007年5月南方红壤丘陵区典型人工针叶林中一次突发性火灾后形成的一块火烧迹地,划分不同火烧强度,进行土壤调查取样和室内实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火灾发生2个月后,高强度火烧和中强度火烧下,0~40cm的土壤剖面有机碳储量相比低强度分别降低了61.4%和39.5%;0~10cm、10~20cm和20~40cm等3个土层上,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大小均呈现出低强度火烧>中强度火烧>高强度火烧的一致趋势。土壤理化性质方面,中、高强度火烧迹地上土壤容重相比低强度火烧有增大趋势,高强度火烧迹地土壤pH值最高。  相似文献   

12.
畜粪能源利用对草地生态系统碳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畜粪是广大牧区可稳定获得的主要生活能源。长期、大量地把畜粪移出草地生态系统阻断了物质循环,致使土壤肥力变差、草地初级生产力下降、增加了草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紊乱的风险。与畜粪自然分解相比,畜粪燃能利用加速了碳排放,对放牧草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产生了明显影响。本研究依托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当雄草原生态站,综合运用3S技术、牧户调查、样方调查、实验分析和模型模拟等方法,基于藏北牧区的草地、牲畜、畜粪利用的地带性规律,重点从草地初级生产力、土壤呼吸、畜粪土壤碳回归、畜粪燃烧碳排放等4个关键环节,研究畜粪能源利用对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机制及其碳平衡过程,为畜粪资源优化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增汇减排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3.
土壤有机碳作为土壤肥力形成的基础,不但影响土壤质量、功能和粮食产量,而且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我国土壤资源同时面临保障粮食安全、发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应对气候变化等多重挑战的背景下,准确把握中国农田土壤固碳潜力及速率,对于实现土壤资源合理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介绍了对中国农田土壤有机碳变化速率和土壤固碳潜力的基本认识以及研究中面临的挑战,而后从基础研究、土壤信息平台、方法体系及研究成果与国家农业管理决策支撑方面提出了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14.
许咏梅  刘骅  王西和 《资源科学》2016,38(7):1246-1253
新疆灰漠土耕地面积176万hm2,为新疆农业的发展起关键支撑作用。本研究基于新疆灰漠土农田肥力长期监测试验,选择其中不施肥、施化肥和化肥配施有机肥、秸秆的六个处理,对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表层(0~20cm)和亚表层(20~40cm)土壤碳储量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期不施肥或施用化肥、有机肥均能提高灰漠土表层和亚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其中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提高(4.0~43.7)tC/hm2;亚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提高(9.0~49.5)tC/hm2。采用不同施肥措施,土壤有机碳储量累积存在时段差异,不施肥耗竭种植条件下在试验初始5年碳储量缓慢下降,但在其后的18年中逐渐升高,因此在肥力水平较低土壤上,即使不施肥但长期耕作也将提高土壤碳储量,有利于贫瘠土壤固碳。这一结果也表明,若采用短期试验观测的数据不能全面反映人为管理措施对土壤碳储量的长期影响,对于碳储量的研究适宜依托长期观测试验的平台来完成。与不施肥或长期施用化肥相比,采用有机无机配施使灰漠土有机碳碳储量提高了32.1%~152.7%,固碳效应显著。将分层土壤容重考虑在内的等质量土壤碳储量计算方法能够较为客观评估秸秆还田的固碳效应。  相似文献   

15.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plays critical roles in stabilizing atmospheric CO2 concentration, but the mechanistic controls on the amount and distribution of SOC on global scales are not well understood. In turn, this has hampered the ability to model global C budgets and to find measures to mitigate climate change. Here, based on the data from a large field survey campaign with 2600 plots across China''s forest ecosystems and a global collection of published data from forested land, we find that a low litter carbon-to-nitrogen ratio (C/N) and high wetness index (P/PET, precipitation-to-potential-evapotranspiration ratio) are the two factors that promote SOC accumulation, with only minor contributions of litter quantity and soil texture. The field survey data demonstrated that high plant diversity decreased litter C/N and thus indirectly promoted SOC accumulation by increasing the litter quality. We conclude that any changes in plant-community composition, plant-species richnes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at can reduce the litter C/N ratio, or climatic changes that increase wetness index, may promote SOC accumulation. The study provides a guideline for modeling the carbon cycle of various ecosystem scales and formulates the principle for land-based actions for mitigating the rising atmospheric CO2 concentration.  相似文献   

16.
DNDC模型预测新疆灰漠土农田有机碳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国家灰漠土肥力与肥料效益观测试验站22年长期定位试验监测数据为基础,利用DNDC模型对9个不同施肥处理的耕层(0~20cm)土壤有机碳(SOC)演变进行模拟和验证,并预测了未来30年(2010-2040)SOC的变化趋势;同时也对CO2的释放量和变化速率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①DNDC模型能较好地模拟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规律,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显著相关(P0.01);②模型模拟结果显示,持续施用氮磷钾肥(NPK)不能使SOC含量提高;而氮磷钾肥配施有机肥(NPKM)或秸秆(NPKS)可使SOC含量比2010年分别增加37.1%和8.81%;③虽然土壤有机碳升高越快CO2-C的排放量也增加,但有机碳变化率超过25.1%时则表现为CO2的固定。因此,采用合理的有机肥配施措施,能加速土壤有机碳的提升速率,在降低CO2排放的同时,实现土壤肥力的快速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