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文章不厌百回改,千磨万砺始成金。鲁迅先生说":写完之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答北斗杂志社问》)又说":我做完之后,总要看两遍,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它读得顺口。"(《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些宝贵的经验,对于我们写出好文章尤其是修改文章具有指导意义。本文以大家最为熟悉的鲁迅名篇为例,通过对手稿(原稿)和发表稿(定稿)的比较对照,来直观地"看看"鲁迅是如何精益求精地修改文章的。一、删繁就简,力求简洁精炼  相似文献   

2.
<正>文章不厌百回改,千磨万砺始成金。鲁迅说:"写完之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答北斗杂志社问")。这些宝贵的经验之谈,对于我们如何写出好文章,尤其是如何修改文章具有指导意义。本文以中学语文课本里的鲁迅名篇为例,通过手稿(原稿)和发表稿(定稿)的比较对照,来直观地"看看"鲁迅是如何进行精益求精的语言修改的。  相似文献   

3.
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都是经过反复修改而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文章是改好的,认为一稿就会成为“名文”,那是不可能的。毛主席说:“写文章不修改,就是不懂写文章的起码知识。”又说:“我看重要的文章不妨看它十多遍,认真地加以删改,然后发表。”古今中外的大文豪,他们写文章都非常注重修改、润饰,那种科学严谨的态度令我们折服。如宋代大作家欧阳修,他在写《醉翁亭记》文章开头时,用了不少字词,把滁州这个地方四面的山峰描写了一番,但一读却不中意,他就把文章贴在墙上,天天看,天天改,最后改成5个字:“环滁皆山也”,既简洁又明快。同学们知道…  相似文献   

4.
一次语文课,教师发现学生对所提问题不知所措,便责怪他们:"我经常说'书读三遍,其义自见'.如果用心去读,去感悟,怎么解答不出来呢?多简单的问题呀!"教室里更静了.过了一会儿,一个学生说:"老师,我知道'书读三遍,其义自见'.可我读了不止三次了,还是不能理解.'阅读'究竟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读才有效果呢?"  相似文献   

5.
这里说的看,指的是观察;想,是指思考. 什么是观察?鲁迅先生说过:"要留心各种各样的事情,多看看."鲁迅先生所说的"留心"、"多看看"就是观察.什么是思考呢?也就是毛主席所说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吧.观察和思考是写作的重要技巧之一,如果观察不细致,思考不到家,文章就会千人一面,失去特色.  相似文献   

6.
乍看“生命的三分之一”这个题目,有点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作者要说什么;将文章粗读了一遍,回头再看,总算大致明白了作者想说的道理:希望读者不要虚度年华,要珍惜夜晚的时间。作者怎样做到只用九百多字就将一个严肃的大道理说清楚,使文章有说服力呢?让我们再次认真地阅读吧.  相似文献   

7.
书面语言的一个最基本要求就是简洁.它的最高标准应当是鲁迅在《答北斗杂志社问》中提出并身体力行的"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叶圣陶先生用这个标准衡量朱自清的《背影》一文,称赞它"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话,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字和一个'了'字也是必须用才用".(叶圣陶《文章例话》,三联书店,1983,第7页)  相似文献   

8.
在议论文写作中,同学们常犯这样两种毛病:一是选取的论据不典型,难以有效地论证自己的观点.比如写"不要轻易说'不'",许多学生硬套材料(例如写李白,说皇帝要给他赏赐,他不轻易说"不";写苏轼,说有人要泼他污水,他不轻易说"不"--这都显得很牵强).……  相似文献   

9.
一篇好的文章往往是在不断地锤炼中产生的。鲁迅先生曾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鲁迅先生写过一篇小说《肥  相似文献   

10.
    
一大早来园,子儇就被小伙伴们围住了,原来是他带来的"文房四宝"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孩子们兴奋地不得了,你一言我一句,围着"文房四宝"好奇地议论开了。在自由议论的过程中,大部分幼儿又对砚台发生了极大的兴趣。一、探索砚的名字第一次活动问题就来了,"谁知道它的名字是什么?"孩子们一下子活跃起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晟昊先说:"这个黑黑的东西象块石头,就叫黑石头吧。""对,对!"马上有几个孩子表示赞同。当然也有不同意见的,婷婷说:"我看象只碗,就叫石头碗吧。"子儇在大家的询问下,很不自信的说:"好象叫'墨台',妈妈说会出什么墨的。"这个…  相似文献   

11.
在学校开展的数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交流活动中,有两位教师都执教了"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一课,例题是这样的:"小芳和小明看一本同样的故事书.小芳说:‘我已经看了这本书的3/5.'小明说:‘我已经看了这本书的7/9.'谁看的页数多?"请看两位教师的教学片断.  相似文献   

12.
到福州参加书市,一个出版社的老板开车带我四处跑。"今天下午没活动,我就不陪你了,因为我得回家陪陪我娘,让我娘看两眼。"有一天中午,他对我说。"好极了。"我笑笑,接着好奇地问他:"为什么先说回去陪你娘,又说让你娘看几眼,不说你去看你娘几眼呢?"'  相似文献   

13.
生活鸡汤     
1.视爱情为奢侈品:有最好,没有也能活. 2.随缘,但不是说不努力. 3.签任何合同之前至少看三遍.如果是婚约,更要仔细掂量. 4.为了你的身心健康可养一只宠物,但为了宠物的身心健康,奉劝你不要养了.据说它们太孤独了也会得忧郁症.  相似文献   

14.
今日李劲     
孙雅君 《科技文萃》2000,(11):79-80
最早接触计算机的"中国娃娃" 1984年2月16日,上海市展览馆.13岁的李劲坐在计算机前有些不安,他在等"一个特别重要的人物"来参观.在此之前,他不得不一遍一遍演示他的程序给许多人看,大家也不厌其烦地在他耳边一遍一遍地说:"务求万无一失."他不知道那个大人物到底有多大,直到这天上午,他才被告行,要求看他表演的是邓爷爷!  相似文献   

15.
一次,我看了五年级数学课的一个教学片断.内容是教学九册58面上的例5:一项工程,由甲工程队修建,需要20天;由乙工程队修建,需要30天.两队合修需要多少天?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审题、分析,将工程总量假设为"1",再列式、解答后,便顺利地结束了新课.教师针对例题,将工程问题的解法作完小结后,询问:"你们还有不懂的地方吗?"这时,一个学生举手问道:"二程总量可以不设为'1',而设为其他的数吗?"听此提问,教师面露难色,思绪也显得慌乱.他一会儿说"能",一会儿又说"不能",说来说去,总难自圆其说.最后,对此问题作结论时说:"不设工程总量为'1',还是不行,只能设工程总量为'1'.你们看,书上都  相似文献   

16.
我过去对写议论文没有什么兴趣,觉得写议论文没多大意思,不要说老师对我的文章不满意,连我自己也不愿意再看第二遍。后来我竟对写议论文有点开窍了,这还要从有一次老师布置我们写一篇《学贵于勤》的作文谈起。在动笔之前,老师先让我们谈谈准备怎么写。我说,开头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举陈景润,苏步青等人勤奋学习的具体事例,最后再归纳一句:所以学贵于勤。老师对我说,一篇议论文总要阐明  相似文献   

17.
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文不改,不达意.”好的文章不是一下子就写好的,而是经过数次至数十次的精雕细刻,推敲琢磨,反复修改才写成的.作家们共同的宝贵经验是:“文章不厌百回改.”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也说过:“文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这些都说明了修改文章的必要性和“文成于改”的道理.那么,怎样引导学生自主修改作文,寻求写作的快乐呢?  相似文献   

18.
著名作家朱自清在小时候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他对母亲说:"我将杜牧的<清明>改成了五言绝句,你看改得好不好."说罢,他吟咏起来:"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他解释说:"把'时节'、'借问'去掉不影响诗的意思,'行人'必定在路上,指明杏花村的也不一定是'牧童'."  相似文献   

19.
[场景]课堂上师生通译课文<〈论语〉十则>. [问题]一个学生把"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译为:"子贡问道:'有一句话可以终生奉行的吗?'孔子回答说:'大概是"恕"道吧,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施加给别人.'"  相似文献   

20.
答卷六问     
1.要不要“先把试卷浏览一遍”回答是,要浏览试卷结构,但不要浏览试题的内容。考试正式开始前有几分钟时间是让考生填涂答题卡和试卷上准考证号、姓名和座位号的,填完了,不许答题但可以看试卷。这时应当抓紧时间把试卷结构浏览一遍,看看一共多少个题,多少页,有没有空白页?最后一题在哪一面?以防止漏掉某一页的题没有做。浏览试卷结构时,不要浏览试题的内容。要知道,浏览者,草草看也。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有些题目难度较大,多隐蔽条件,不斟字酌句,难以真正弄清题意。草草地看,得到的印象常常是不准确的。如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