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报告学的创作与评论应有“平民意识与世道良心”。20世纪90年代以来报告学没有出现引起巨大震动作品的原因在于作品没有把握住“世道良心”;而缺少真正优秀的作品原因是报告学作家缺乏“平民意识”。要使新世纪的报告学走出颓势,作家应具有平民意识,作品应直指世道良心。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创作中的超人意识与实证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从不是一个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家。他在上个世纪20至40年代以叔本华、尼采的超人意识和孔德的实证意识来指导自己的学创作,醉心于被历史凝固化了的湘西化,推拒都市化,精心营造审美的两极形态,目的是企图重建健全的人类生命史,以燃起年代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我们如果站在客观的、历史的、辩正唯物的角度来审视沈从的创作,则能发现其作品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化价值。  相似文献   

3.
学语言的审丑,是学语言独特的表现形式,它有着历史的渊源和自身的哲学的、美学的和语言学的基础。语言的审丑,在学作品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在丑陋的语言的映衬下,美丑显示了对立状态,审美力混合了相反的特质;“丑恶”的语言不仅仅以辅衬的角色进入作品,它也从自身获取审美价值,并以独立的地位进入作品。作家对学语言“丑”的表现,还必须把握一个度的问题,即语言的审丑必须在审美理想的关照下,真实地揭示语言丑的形态及其内在本质,达到高度的艺术真实;作家必须将语言典型化、艺术化,对丑的客体做出比较准确的审美评价。  相似文献   

4.
女性写作的繁荣与兴盛是20世纪90年代文学的重要现象。日趋成熟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批评初步具有了性别政治和文化建构的意义。一部分作家、作品力图超越女性身份去表现性别问题之“外”更为“广阔”的现实与历史。陈染从个体经验出发,摹写女性撕心痛楚的生命体验与生存境遇,寻求女性主义语境下的角色定位,追问自身的存在焦虑,表达了对人类存在国境的形而上的思考,是女性主义小说创作具有超越意识的典型文本。  相似文献   

5.
毕飞宇是当下备受瞩目的一位年轻作家,但不论是其前期对于历史家族形而上追问的作品,还是后来对于现代化现实关注的作品,"伤害"常常成为他创作的一个主题.其作品中的人物,时时会让人感到存在的无奈与活着的疼痛.文学是人学,回到自我,回到存在,回到人类的内心生活,回到被金钱欲望遮蔽的精神高地.在展示这个时代的精神困境表达人类存在的无奈与活着的疼痛的同时,让文学成为人类栖居大地的最后一个精神家园才是作家的使命所在.  相似文献   

6.
吴登云 《现代语文》2006,(12):38-40
爱情历来是学创作的重大主题,每一部表现爱情的作品,都体现着作家的爱情观。然而,五四学革命以来,区别于其他爱情主题的特点,就在于作品主题直接突出作家的革命性的爱情观。鲁迅、丁玲、舒婷这三个作家在作品中所表现的爱情观,分别代表了新学史上不同阶段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富有现代价值的最经典的爱情革命观。  相似文献   

7.
姜山 《现代语文》2006,(3):113-113
学作品在塑造美好学形象的同时,也塑造了不少“丑”的学形象,这类学“丑”的形象与正面学形象一样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集中、概括和提炼,富有很强的艺术美。在语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学“丑”形象,深入挖掘其美学内涵,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8.
湖南现当代小说在中国学史上有着自己突出的地位,其名噪一时的作家和作品让世人不敢刮目相看,湖南小说的特异风格又让世人疾迷。湖南小说是丰富的,而其发展道路却是坎坷的,对其影响的因素不是单一的,有着政治的、历史的、社会的、作家个体等的诸多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9.
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成人的"教"与"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传统的成人教育是“三中心”的教学形态,即“以教室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反映在教学方法上就是只强调教师的教法,忽视学员的学法;只将教学活动看成是一个单向流动的过程,而不是双向甚至多向的互动过程,这与教学的本质规定是相悖的。真正的教学应是“教”的主体与“学”的主体交互作用的过程。当前,以计算机及其网络化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正逐步将人类带入一个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崭新时代,现代信息技术正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存方式和实践活动方式,其中也对成人的“教”与“学”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为成人教育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10.
在迟子建小说的想象艺术中,有关历史记忆的书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作家通过对历史叙事题材的日常化择取、对编年体历史书写的戏仿和散文化的叙事风格,展现的不仅是那个独特时代环境下带有鲜明地域、文化印记的最为生动鲜活的人类生存场景,更多的则是作家对于现实社会的凝重思索和对人性温情的热切渴望。  相似文献   

11.
利奥波德提出的“土地伦理”是环境保护运动重要的思想来源之一。但有人认为,利奥波德在对生态中心主义伦理的论证中犯了“自然主义谬误”,即包含着从“是”到“应当”、从生态学事实到伦理学价值的不恰当的定义和推理方式。然而,通过从目的论和道德情感对伦理推理的作用等诸多方面的分析来看,“是”与“应当”的分离是近代以来人从自然中独立出来成为主体的结果,而利奥波德“土地伦理”思想正是对这种主体主义的批判和疗治。  相似文献   

12.
唐代散文重“追”表现出来的崇儒特征虽然具有复古倾向,但在根本上体现了作家济世的辅时及物精神,因此,散文无形中以是明道为准则,产生了视文章为“技艺”的社会风气。其实,散文的“道”与“技艺”不可分离。因道求艺与借艺明道都是散文本能的表现,求明道之文,归宿是道,艺同昌达道的方式或桥梁,不过散文并非以明道为唯一的使命,抒情,状景乃至游戏之文淡化了“道”而突出了散文“艺”的一面,促进了唐代散文风格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13.
论文将新时期第一个十年(1976—1985)的女性写作置于当时中国文学的现实背景之下,探讨其在新时期初期发生、发展过程的原因和特点。此期的女性写作是在主流文学之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女作家们对人道主义的热情关注和独特解释奠定了她们在十年文学史上的地位;从潜意识层面看,这也是她们为了置身于主流文学史而“摹仿”男作家的写作策略。与此同时,女性主义的意识在作家们对男/女关系的叙述和女性形象的塑造中流溢出来。  相似文献   

14.
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信用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一个课题。文章理解的"信用伦理"是个人"美德伦理"与"社会制度伦理"相统一的"信用"。引起信用缺失的根源在于历史、制度以及个人道德因素,建构新的信用伦理体系主要从加强信用伦理道德教育、加强法制建设及完善信用制度体系、树立市场经济的契约精神和确立正确的产权观念三个方面展开。建立完善的信用伦理体系,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的关键,也是市场经济体系健康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冯契的智慧学说包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其伦理思想的阐发是对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和总结。其主要观点包括:性与天道的交互作用是伦理生活的出发点,德性与价值的统一说明人的内在德性本质的价值内涵,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则是个性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6.
“尚和”是中日两民族伦理文化历史长久积淀的产物,也是两民族重要的道德价值观和伦理法则。“和”伦理对中日民族各自的社会人伦关系、思维方式以及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中日民族关于“和”伦理的内涵、特征及其实现的途径和方式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7.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对于文艺创作的批评散见于多篇论文中,本文试图加以整理,认为弗洛伊德把作品看作是作家被压抑的本能(尤其是俄狄浦斯情结)借助幻想得以升华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是一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富有探索性、创造性和纵深性的小说史专著;该论著在“现代性”视点的透视下,清晰地揭示出诸多文学思潮和现象在转型期的本质特征和历史作用;同时注重对作家心态和变化心理的重视,并努力发掘作家主体的文化心理对文学史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而市场原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价值指向和实质。大量经验事实和伦理研究表明,市场主体合乎伦理道德的行为,会支持市场体系的运作,反之则扭曲市场体系,阻碍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因此,从市场原则维度寻找伦理道德支点,是致力于建设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基础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20.
曾艳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11):165-167
未成年人道德教育是公民道德建设中的未来工程,也是基础工程。在社会转型时期,道德教育模式的探讨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只有选择适当的道德教育模式,才能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道德叙事模式是中西方传统道德教育的基本模式,它遵循实事求是的道德教育原则,以故事的形式对未成人进行价值观、人生观渗透,使新时期的道德教育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