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二十年代中国电影批评中的民族话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民族话语”,指涉的是电影批评工作者对于中国电影从形式到内容的“民族性”追求。关注美学传统和历史责任这样两种批评倾向,凝聚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感,构成了20到30年代电影批评中的“民族话语”。这十年里的“民族话语”,虽然关注现实社会政治甚于电影美学本体,但仍影响着日后的电影批评。  相似文献   

2.
文学批评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话语,往往通过对各种文化现象的揭示来发挥巨大的社会价值。尤其在我国现代历史的特殊背景环境下,其产生的思想意义和社会价值更是无法估量。在此期间主要产生了三种类型的文化批评,即政治批评、认识论批评和主体论批评。  相似文献   

3.
诗人艾略特在其惊世骇俗的诗作中,一反前人的种种成规,别出心裁地运用现代诗歌技巧,创造出"荒原"的诗歌世界,从而改变了20世纪英美诗歌发展的方向。批评家艾略特依托"传统"、"非个性化"等话语,追求诗歌批评与社会批评的"秩序",开创了20世纪英美批评的先河。诗歌创作与批评之间的龃龉构成艾略特一生的主轴,也体现了他的诗歌观念与政治观念的冲突。从文学批评到文化批评,艾略特展现了一位现代主义先锋诗人与现代性语境里的知识分子的困境与抉择。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李健吾的早期文学评论,以印象主义批评和散文鉴赏式批评话语独树一帜,在主流的现实主义社会人生批评话语语境之外,获得了独特的存在。一方面,李健吾早期文学批评坚持人性批评,着重于作家创作主体论,坚持批评的独立性,从而力求批评的公正,同时,李健吾较多地采用比较的方法,构筑自己的批评世界。另一方面,他以左翼作家、革命色彩作品为批评对象,关注社会责任、时代历史,表明了作者文学批评开始转型,而这种转型也是值得思考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新文学批评是建立在他的文化批评与社会批评的基础之上的,充满着一种严谨而深刻的理念,并由此而建构起一套富于自我特色的批评话语体系,主要表现为讲求常识、视野广阔与关怀现实等多个方面。鲁迅的新文学批评文本也是开放的,包括了多层面解读的含混性与复杂性,对以后的文学批评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在文化批评领域持续产生世界性影响。在解构殖民话语稳定性和同一性的书写策略下,霍米·巴巴揭示了西方现代性话语掩盖下的文化差异。霍米·巴巴的文化批评作为一种批判性的话语实践,不断冲击殖民话语和殖民文化逻辑的同质化存在。  相似文献   

7.
布伊尔的生态批评思想秉承并进一步发展了西方美学传统。他把文学作品定位为想象世界,并试图在想象的文学世界中寻找克服现实环境危机的途径。他把美国文学史上的知名作家从生态话语的视角进行研究,跨越了按照已有文学研究惯例划定的"文学"和"非文学"的界限。他的生态批评三部曲《环境想象》、《写给濒危世界》、《环境批评的未来》,为生态批评的版图划定、理论建构、新近发展等,做了比较全面和深入的阐述。  相似文献   

8.
文化研究在英国一般上溯到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评论家马修.阿诺德。作为对维多利亚社会现实的回应,他以自己的生活、思考和写作展示出强烈的精英意识和文化追求。他的诗作表达出对古希腊宁静至善境界的向往;他的诗论则提出了诗是追求完美与光明的先导,诗的创作离不开诗人和评论家的不懈努力所生发出的时代精神;他的文化与社会批评是对时代沉疴的直接应对,对后世的英国社会生活、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作家“反串”批评是批评史中广泛存在的现象,且具有批评学中作为一种批评类型存在的必要性和有性。作家批评类型的命名,不仅在于批评主体特殊的职业身份,更由于身份特殊导致了它具有独立的批评前见、阅读方式和批评话语方式,标示了作家批评与职业批评的界线,并为现代批评提供了别样的批评形态和文本解读类型。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小说创作中的"文体互渗"批评话语有三种类型:即现代日记体小说、现代童话体小说和现代诗化小说的批评话语。此类"批评话语"皆指涉中国现代作家与对象世界之间确立共存关系而呈现出的一种独特状态,即诗性的彰显与消隐。现代小说创作中"文体互渗"批评话语的诗性放逐是与现代创作主体的个性人格、社会时代意识以及文化精神密切关联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学的主体批评即处于主体地位的中国文学批评本质上是一种权力话语。由于存在历史、理论基础、基本范畴和权力表征的不同 ,依次表现为道德批评、政治批评、人本批评。道德批评是存在于先秦至清末的以孔子儒家思想为基础 ,以正与邪、善与恶为基本范畴的伦理型权力话语。政治批评是存在于新文化运动至 2 0世纪 80年代的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 ,以革命与反动、进步与落后为基本范畴的政令型权力话语。人本批评是存在于 2 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以准马克思主义为基础 ,以人性和主体性为基本范畴的知识性权力话语。审美批评虽然作为非主体批评一直处于从属地位 ,但是存在于中国文学批评的整体结构之中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成就最高的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有着严谨完备的理论体系,其批评理论的构建和批评话语的运用,都是以"原道""征圣""宗经"为思想基础展开的。正是在这种"师圣体经"思想的影响下,刘勰建构了具有浓厚传统儒家思想的批评理论,对文学原理、文体渊源和作品优劣等进行了一系列颇有见地的阐发。  相似文献   

13.
作为当代媒体文学批评最自由批评方式的网络批评,正以它独有的舞台和独特的言说方式引起广泛注意。网络批评具有批评主体身份多元化、批评方式互动化、批评功能多重化、批评话语尖锐化等特点,令人耳目一新。它改变了学院派/学院批评的传统模式和风格,动摇了学院派批评的话语权。但网络批评主体的泛化却带来了批评学理的消解、评价尺度的模糊、批评深度的缺失;网络批评的自由性也带来了批评的随意性、情绪化、非理性;它追求即时性和时效性,却在表面快速而热闹的背后充满无深度的言说。学院派批评群体不能因网络批评的缺陷而对其视而不见,不能过份看重自己的文化资本和固执于自己的精英立场而拒绝对网络批评的正视和吸纳。学院派批评应该主动研究网络文学,积极介入网络批评,吸纳网络批评的优点,反思自身痼疾和实现自我革命;同时,以自身的优势弥补网络批评的缺陷,促进网络批评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才略批评是评论作家的才气识略及其与作品的关系,从而评判作家创作优劣得失的一种古代文论批评话语。才略批评的形成与我国古代名实思想以及汉魏六朝的人物品藻分不开。由于才略批评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大多以感悟式的点评形式出现,后人在总结整理时往往容易忽视这样一种批评方法的存在,相应地,在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大潮中对它的研究也非常薄弱。文章力求还原到古代文论话语的语境中对才略批评进行比较全面的挖掘整理和研究,从而弥补学界对才略批评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15.
批评话语分析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分析文本和话语的意识形态功能以及意识形态如何通过话语来体现和发挥作用。广告作为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的文本类型之一,有其自身特点。本文以批评话语分析为理论框架,根据话语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以耳熟能详的广告为语料,揭示广告语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在宣传和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6.
话语分析作为语言学分支,以积极话语与批评话语共同构成了其作为语言学、语言哲学、社会学的存在的属性。本文就话语分析中批评话语的反思及语言哲学视野下话语分析建构进行了探讨,对话语分析的学科属性进行了探讨,为话语分析的研究与发展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沃尔泽的主要论著,从政治哲学角度深入探究了他的社会正义与社会批评思想,重点考察其正义观中的"共享理解"和"政治参与"概念如何导致了他对社会批评"关联度"的强调,以及他对社会批评家为何必须诉诸所批评的共同体的公共语言与信念的认识。对他而言,社会批评就是政治参与的一种模式或延伸,是"公共不满"的一种"参与式"或"关联式"表达。本文提出的主要问题是,沃尔泽是否过多地强调了社会批评的内在性,并通过考察韦尔奇和魏斯特的社会批评思想来回答这个问题。后两位思想家所提出的社会批评思想,避免了沃尔泽所批判的普遍主义与分离主义,而且他们对"边缘化"的理解以及对宗教共同体的参与,使他们获得了比沃尔泽更大的批评效度。  相似文献   

18.
刘欣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2):101-103
朱光潜的传记式批评一方面受到作为批评范式的"舌人式"批评的影响,一方面与自己的美学理论相契合。他标举"人格即风格"论,在古代文学批评和现代文学批评领域都实践了他的传记式批评。然而,对文本的忽视以及有限的批评模式限制了批评的阐释空间,使他传记式批评的实践减色不少。  相似文献   

19.
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一种主要的批评话语。现实主义批评话语首先作为一种科学话语产生于民族国家的认同中,它表现为从科学话语的自然主义到文学话语的现实主义,从民族国家到现实主义文学的一种过程。而一旦确立,现实主义批评话语就以一种遗忘的方式在重叙文学史中改写了与民族国家的关系,进而为获得后来的强势话语地位敞开了自身。  相似文献   

20.
为纠正中国文学批评理论话语缺失、理论脱离实际、伦理缺失等现象,聂珍钊教授首倡了文学伦理学批评,为在世界文学批评界建立当代中国学术立场做出了贡献。《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是其十年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该著作首次为文学伦理学批评构建了理论和话语体系,在理论建树方面超越了西方伦理批评。该书提供的实践范例使得该批评理论更易理解和操作,在解读经典文本形成的新观点体现了中国学者努力与世界"对话"的治学精神。该书同时对中西文学经典进行解读,是文学伦理学批评适用性广和蓬勃生命力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