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明一代,江西地区承两宋之余韵,经济繁荣,科举发达,名宦辈出,故明代有"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之俗谚.与此同时,教育的发展,书院的兴盛,理学的昌明,使江西文化呈现出瑰丽多姿的局面.作为文化教育事业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的藏书事业,也空前繁荣.不仅有琳琅满目、汗牛充栋的学舍藏书、书院藏书、佛寺藏书,而且涌现了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藏书家,谱写了江西藏书事业历史的辉煌篇章,在我国古代藏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两宋安徽刻书地区分布广,刻书数量多,质量好,资料丰富,是当时全国的出版中心之一。前人研究安徽刻书,多集中于研究徽州一地之刻书,难以反映安徽刻书的全貌。文章采取考证的方法,就两宋安徽各地书院及各类学校的刻书情况、发展特点等进行考述,以全面反映两宋安徽学校的刻书成就。  相似文献   

3.
以清代大环境为宏观背景,探讨福建书院及其藏书事业的发展历程,将其分为前、中、后3个时期来具体微观探究,分析其发展、兴盛的原因及嬗变之历史脉络,并列举鳌峰书院、正谊书院、致用书院等清代福建书院及其藏书发展史上的典型代表。清代福建书院藏书事业的兴盛还体现在对书院藏书楼建筑和设计的严格要求,本文亦从该视角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4.
宋元明清时期的徽州书院十分兴盛。这种兴盛因何而致?学者们对之分析各异,有持理学发展说者,有持官学衰落说者,也有持官学满足不了社会需求说者。笔者认为,徽州书院的兴盛固然与理学发展、官学满足不了社会需求有关,在特定的情况下,也与官学衰落有关,同时学术名流的作用和影响也不可低估。正是他们的积极投入、实践示范,直接推动了徽州书院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周青玲 《兰台世界》2012,(12):79-80
宋元时期地方书院藏书类型是印刷形式和手抄形式并存,书院藏书具有专门管理部门和管理特点。地方书院藏书兴盛来源于宋元统治者重视书院藏书事业发展,宋元时代形成的良好自由的学风以及印刷术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6.
佛、道两教在宋代得到充分发展,寺观藏书也随之步入兴盛时期,藏书的来源渠道增多,数量和种类也远超前代。宋代寺观藏书深刻影响了理学的创立,促进了两宋教育事业的繁荣,并为我国古代文化典籍的长期保存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正>书院作为中国传统的一种教育机构,始于唐,兴于宋,元明时期延续,清代遍及全国。江西在书院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宋元明清时期赣南地区的书院较为兴盛,是江西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清道光《宁都直隶州志》卷九《书院志》、清同治《赣州府志》之《经政志》《书院》、《赣县志》第二十四  相似文献   

8.
书院作为传承文化的一种载体,成为古代文化发展与兴盛的标志。河东古书院作为中国书院历史发展的一部分,其兴衰更替与作用影响自然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河东古书院有其自身的发展和特点,曾经达到过无与伦比的辉煌,对于现代兴教办学、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有着重要的启迪。  相似文献   

9.
靳颖 《兰台世界》2017,(6):115-117
宋代书院是我国古代书院发展的繁荣时期,德育是宋代书院教育的重中之重。本文指出宋代书院兼具官学和私学的双重性质,是实现稳固政权",求圣人之道",修身之道等多元化目标发展的结果。宋代书院形成了独特的德育实践方式,即建立学规,明确德育宗旨和目标;利用会讲传授精义,促进学术文化交流和传播;基于德行考核的奖励和惩罚,规范个人道德行为;利用已故贤人祭祀,彰显榜样示范性。  相似文献   

10.
<正>探究大连的历史文化底蕴,大多会落笔于金州的"南金书院"。作为辽南地区的第一座书院,它为地方教育做出了很大贡献,传承发扬了国学文化,也使得金州成为当时辽南地区的文化中心。"孔孟之道"育一方子弟——南金书院之前生清中后期,"朝廷崇儒重道,稽古右文,胥郡县立之学校,教而育之。又胥郡县立之书院,辅而行之",于是书院得以倡导创办。  相似文献   

11.
书院是一种教育制度,随着历史的进程,在宋代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达到了兴盛期,尤其是南宋时期,书院管理制度的确立极为深刻地影响了它在之后的发展。本文主要对南宋时期书院管理体制的确立及其管理制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梁鼎芬一生中多年掌教书院,先后主讲端溪、广雅书院,任两湖书院监督、两湖师范学堂监督,他极力倡导书院藏书,是书院藏书的忠实践行者。论文介绍了梁鼎芬致力于书院藏书的生平事迹,并分析了其推行的书院藏书之量大、面广、制度完备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梁鼎芬一生中多年掌教书院,先后主讲端溪、广雅书院,任两湖书院监督、两湖师范学堂监督,他极力倡导书院藏书,是书院藏书的忠实践行者。论文介绍了梁鼎芬致力予书院藏书的生平事迹,并分析了其推行的书院藏书之量大、面广、制度完备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唐细英  谢玲 《兰台世界》2012,(28):60-61
书院藏书是我国古代藏书的一个特点.书院之名起于唐代,北宋后书院发展成为一种读书、讲学新的教育组织,它的目的在于自由研究学问、讲求身心修养,是理学家或者学者讲学之所.明清时期,书院几乎遍及各省通都大邑,以至穷乡僻壤,这一时期出现了古代比较著名的书院,如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书院、嵩阳书院等有名的书院.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了两宋私家藏书业兴盛的原因,以及该时期各藏书家的特征和其对图书馆学发展所作出的历史性贡 献。  相似文献   

16.
书院起源于唐代,而兴盛于宋代,宋代时期在书院的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在宋代,各类书院积极参与、引导了当时的社会教化活动,在社会教化活动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并对后世的社会教化与文化传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17.
试论明代书院藏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院不仅是中国古代的教育机构,也是重要的藏书之所。从书院藏书的发展轨迹、书院的藏书特点、书院藏书的管理制度等三个方面。对明代书院藏书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理学形成于北宋、兴盛在南宋,书院是宋代一种特殊的文化教育模式,是理学者寄予发展理学的传播媒介,研究理学的发展与书院的关系,可了解宋代理学兴衰鼎盛,亦可明了书院在宋代政治教育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明清书院藏书活动较为兴盛,采购书籍虽求广效,但以经史为主。书籍主要来源于政府置办、社会捐赠以及书院自置,其中社会捐赠所占比例最大。书籍进入书院后,形成了核对入册、借阅登记、限制借阅、违规惩治、修整图书等活动,与现代图书馆管理办法已较为相近,对于保存书院藏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自两宋以下直至清光绪下诏废止书院改设学校止,徽州设书院二百余所。明代中期王学盛行,"郡有郡会邑有邑会乃至一族一家也莫不有会",当时很多的名家大儒在各书院承担教学,宣传学术思想,《新安理学先觉会言》就是新安理学学术活动在徽州六邑书院的集中反映,它不仅是研究新安理学发展态势的珍贵文献,而且也是有版本及考古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