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文学自觉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中国文学自觉时代的考述有着很多的争论,主要有魏晋说和汉代说以及齐梁说等。笔者认为应该注意到中国文人的一种独特的国家政治参与意识,进而判定中国文学的自觉应该是从文章的行文构篇中由于艺术技巧和表现方式的不断强化与情感的介入而导致文中这种政道意识的逐渐淡化以及由此引起的作者身份上的分化来考察,单纯地用“人的觉醒”来考察是不够全面的,并因此认为中国文学的自觉应是萌芽于先秦,完成于两汉。  相似文献   

2.
曹丕给予文学以前所未有的崇高地位,首次明确赋予文学观念以情感审美特征,开创性地辨析文体特征,提出与作家风格和文学风格相联系的“文气”说等,都具有开拓意义。因此,其系统论述文学思想的《典论·论文》,不仅是文学批评自学意识的体现,也是文学自觉时代的具体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3.
李东阳是明代弘治、正德之际一位颇具心术和文术的台阁重臣,其文学盟主之路与官位上升同步。其盟主地位的确立以入阁预机务为标志,然此前亦有较长的苦闷守望期。延承“文归台阁”的制度优势,李东阳不仅写作独属于翰林和阁臣的工作文体,还广泛写作一般官员和士人的通用文体。而耽溺诗歌创作与唱酬的癖好,又让李东阳突破了一般台阁作家的“馀力为文”意识,标志着文坛领袖由政教重臣型向“风流儒雅”型转换。其文学盟主术主要是自觉而强烈的盟主“代兴”意识、宽博而有格调的文学写作观念和多样有效的文人联盟手段。这对确认台阁体、茶陵派的“半自觉”性质和台阁文学的制度背景、身份意识等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1976-1999年)的文学重读既重建了现代文学的合法性地位,也引发了现代文学的合法性危机。不管是重建还是瓦解现代文学的合法性,文学重读都不约而同地表现出“去政治化”的倾向。在全球化和民族现代性的冲突中,文学批评应有自觉的政治意识以维护现代文学的合法性地位。  相似文献   

5.
1976年的天安门诗歌运动是时代政治气候压抑下民族情绪郁积的产物。天安门诗歌一方面表现出民族当代民主政治意识的苏醒,一方面又表面出民族传统文化意识的积淀。其文化指归、情感意向、表现形式都呈现出复归传统的倾向。新时期之初的哀思文学是天安门诗歌的自然承续,其向在情感、意识、话音等都与天安门诗歌一脉相承。当代意识与传统意识的虬结共生是这时期文学潮流的突出特色,正是这一矛盾的共生体触动和催发了“伤痕-反思”文学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在士大夫阶层群体自觉的历程上,第一次给文学艺术带来一代新风的是曹魏时期的邺下文人集团。沿着建安文人开辟的文学自觉道路,两晋南朝相继出现了为数众多的文人社团和文学流派。相对而言,其政治热情和社会参与意识明显不如建安、正始时期强烈,但煽扬一代诗风,呼唤新的文学观念,我国文学理论批评第一次从纯艺术的角度考察文艺的自身规律,使中古文坛异彩纷呈,进入了“文学自觉”的时代。综合研究这一时期文人群体的创作实践,可以得出结论:(1)知识阶层的精神风貌及其变化,往往是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发展演变的最为直接的动因;(2)文学社团和文学流派能否提出具有开创性、时代性的文学主张,进行较为成功的文学批评,取决于团体成员之间能否相互吸收,相互尊重,完全发挥艺术个性;(3)官方意识形态乃至政治权威能否在文学领域发挥良好的作用,取决于它能否超越政治关系,与文人阶层建立起情感基础,以艺术上的“知音”团结他们,充分照顾他们的精神个性。  相似文献   

7.
1976年的天安门诗歌运动是时代政治气候压抑下民族情绪郁积的产物。天安门诗歌一方面表现出民族当代民主政治意识的苏醒 ,一方面又表现出民族传统文化意识的积淀。其文化指归、情感意向、表现形式都呈现出复归传统的倾向。新时期之初的哀思文学是天安门诗歌的自然承续 ,其内在情感、意识、话语等都与天安门诗歌一脉相承。当代意识与传统意识的虬结共生是这时期文学潮流的突出特色。正是这一矛盾的共生体触动和催发了“伤痕—反思”文学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葛亦欣 《文教资料》2021,(3):17-19,198
钱塘才媛沈善宝是清道咸年间女性文坛的领袖之一,对促进后世女性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以“热爱”“情志”“创新”“自觉”为沈诗之血、肉、筋、骨,从这四个方面浅谈沈善宝的文学态度及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学审美主体意识在古代表现为“小我”和“大我”的对立统一,西方则表现为“有我”与“无我”的对峙相合。进入现代以后,西方审美主体意识发展呈现为人文价值内涵不断增殖的过程,中国在求索主体意识独立的过程中追赶着西方现代文学审美思潮。主体意识的不断提升是促进文学审美的独立自觉的根本驱动力。  相似文献   

10.
左翼文学在很大程度上承载了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的总体构建进程。左翼文学的基本特质,即社会化创作倾向、理性思维之光,平民意识与底层叙述,直面人生、揭露黑暗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中国文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京、海两派文学在对“五四”精神反叛的同时又或多或少的共显着“五四”民主与科学精神的社会现代性的投影。在30年代,以左翼文学为主潮的文学领域里,京、海两派体现出时自由、理性索尚的个性主义的文学道路的选择,同时共有对“人”的重视的人道主义情怀。在时都市文明的体认和描述及对西方文化的接受中,海派倾向于社会现代性,而京派则更倾向于审美现代性。就此,在对京派与海派文学现代性的分析中充分体现出了现代性在中国文学领域呈现的“共时态”的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2.
从汉乐府作者的变迁看文学自觉意识的增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文学被称为“朦胧的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被称为“觉醒的文学”,这种认识比较形象。大规模的整体性的文学自觉固然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但我们也不要忘记汉代文学朦胧中的知觉。那些零星的或较为隐蔽的文学自觉意识,代表了一个不容忽视的,为文学的觉醒做了长时间铺垫的年代。除此之外,笔者又在汉代乐府中挖掘出一点,以飧读者。  相似文献   

13.
黄漫玲 《教师》2010,(26):108-108
关于“文学自觉说”的讨论自鲁迅先生的“魏晋文学自觉说”伊始,各家的争论甚是热闹。本文介绍其中的典型,从“文学自觉”的初始性及其过程性、可逆反性,以及回归文学的诗意本质等方面来探讨“文学自觉”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和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是生态文学产生的根本原因。因此,生态文学有着积极参与现实的姿态和内在的伦理价值诉求,所倡导的“生命的文学”观念是对“人的文学”观念的修正和超越。所以,生态文学的生态主体性及生命的主体性,将其道德关怀由人及人性的关怀延展和超越到整个生态及自然生命的关怀。生态文学的现实语境决定了它理应自觉地履行其“生态责任”并自觉承担其“文明批判”的重任。生态文学在中国业已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历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生态文学在中国将有一个辉煌灿烂的未来。  相似文献   

15.
小学文学教育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着力于“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既学会语言文字的应用,又进入一个新的精神境界,唤起学习的意识、理想的追求和情感的纯洁,勇敢前行,走上追求真善美的人生之路.  相似文献   

16.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建设中面临一些问题,引发学者们的争议,诸如什么是比较文学,世界文学的合法性,二者合并是否合理等。尽管如此,“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而培养比较视阈,建立自觉的比较意识,是文学研究在全球化、多元化时代需要具备的必要素养。  相似文献   

17.
“文学的自觉”这一命题出自东瀛铃木虎雄的《中国古代文艺论史》对魏时代文学的评价。其实 ,曹丕既不像有的学者所言置文章于人生追求的第一位 ,也没有完全摆脱儒家或经学学说以论文 ,甚至还以“文”来实现治国安邦之大业。以文辞翰藻作为诗赋的特点 ,也并非始于魏。“文学的自觉”应更多地诉诸于对文学发展历程的考察 ,而不能以是否持有用或无用说作为标准 ;以对纯文学的强调作为“文学自觉”的标准或文学批评自觉的标准都是不切合中国文学发展实际的  相似文献   

18.
古代帝王们要求臣下向自己个人负责 ,而不是向法律负责。于是复仇者们也就不需要“公民意识” ,而只要有适应人治社会的“臣民意识” ,犯了事也能保证减刑宽释。复仇文化与复仇文学作品 ,形成了自身系统的行为模式与表现技巧特征 ,而这些又启发了后者复仇者自觉不自觉地照此行事 ,援翰操觚者有选择地参照着描述铺张。礼法矛盾带给古代执法者困惑的机智解决 ,“人治”的特点还在于既顺情合理地违法 ,又自圆其说 ,使上下通气 ,对复仇默契认可。法、执法与古代复仇文学主题的形成及其诸多特点倾向 ,有直接的不可或缺的关系 ,如此对于复仇现象的一元化评定及复仇主题的精彩描述 ,使复仇事件及该文学主题生生不已。  相似文献   

19.
从“政治三元论”出发,追溯历史发现文学的伤痛缘于政治人为的狭义化,“政治”概念的含混是文学与政治关系争论不清的根源。“政治文学”以政治生活作为作品“核心轴”,审美地反映人类的美好政治理念和情感,具有理想性、否定性的特征。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的阐释放弃了一个重要的想象维度——乌托邦,实际否定了文学与政治在理念层面结合的唯一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魏晋玄学带来了魏晋士人个体的觉醒,而"人的觉醒"直接影响到当时的文学创作和文学观念的变革与更新,直接促成了文学自觉局面的形成,为文学独立自主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以魏晋文学杰出代表作家嵇康的创作为例分析魏晋玄学大潮中的文学自觉现象——主体意识的高扬、重视情感的抒发、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