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马跃明 《出版参考》2012,(27):27+11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智能手机、微博等新媒体以其时效性强、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等特点猛烈冲击着人们接触和选择传媒的方式,深刻改变着传统媒介格局。越来越多的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开始走上数字化转型之路。媒体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最艰难的是身处核心环节、从事中心工作的采编队伍转型。面对全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只有重新角色定位、创新出版理念、强化能力培养,使自身素质和能力适应新的领域、新  相似文献   

2.
数字化浪潮中传统出版转型和新媒体融合成为必然趋势.面对新的出版生态环境,传统出版企业应立足内容本质,借用新媒体技术开展转型升级和创新实践,创新出版流程,实现出版产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移动互联时代,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智能手机等便携式信息接收终端获得各类信息,数字阅读逐步超越甚至取代传统纸媒阅读而成为人们的阅读习惯.这使得地方党报的传统生存模式受到挑战,必须顺应受众数字阅读趋势,逐步实现数字化转型并着力打造和提升自身的传播力,将信息和宣传阵地逐步转移到网络新媒体上来.地方党报数字化转型方兴未艾,转型必须适应从传统媒介环境过渡到新媒体环境的变化过程,其传播力打造必然面临着内容生产、技术提升、服务等多方面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我国社会伴随着新媒体的崛起,信息化发展速度显著加快,互联网的覆盖面也逐步扩展,冲击着传统广播电视的生存与发展。广播电视在新媒体发展中逐渐失去了传媒的权威地位,其生存及发展空间被各种新媒体所侵占。实现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的融合转型,旨在转变传统的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方向,将新媒体打造成新的发展机遇,在融合与转型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广播电视的现代化、多元化发展。本文针对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的发展现状,探究如何实现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的融合转型,为广播电视寻求新的转型道路。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出版单位受其影响遇到了强烈冲击,如何将新媒体时代下的挑战变为机遇成了传统出版单位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以数字化转型为切入点,结合传统出版单位的有关情况,阐述了新媒体的发展与特点,简要分析了新媒体时代传统出版单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数字化转型策略,旨在说明传统出版单位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数字报业:传统报业发展的方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数字化时代,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冲击着传统报业,传统报业危机重重.为了摆脱困境,传统报业应逐渐实现数字化,建立新旧传播方式的共生系统.本文首先分析了传统报业面临的多重危机,然后论述传统报业通过信息生产个性化、信息发布网络化和信息增值交互化,实现向数字报业的战略转型,最后阐释了发展数字报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Web2.0数字时代的大背景下,伴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可移动设备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智能终端多屏幕的信息流模式已经形成.传统出版机构采用移动端应用,对出版内容进行二次开发,成为其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发展重点.本文根据全新的数字出版格局,以科学出版社的"爱医课"在线医学教育移动应用APP为案例,对传统出版社在开发使用中的在线教育移动应用APP开发与运营现状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
田勇  朱宗建 《新闻实践》2012,(10):26-29
近年来,传统报业面临着"天花板"以及新媒体的双重夹击,发展空间受到了新的挤压。西方发达国家有的报业机构索性关门大吉,或者快步向新媒体转型。面对传媒格局"突然"的巨变,传统报业在谔然之余,图变求存力拓呼声高涨。  相似文献   

9.
陈建军 《出版参考》2017,(10):42-43
在数字化浪潮风起云涌的当今,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已经打破了产业的边界,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转型升级已成为全行业的共识.数字出版已涉及传统出版各项核心业务.面对数字出版的发展,笔者认为其中蕴含的机遇和挑战都是巨大的. 传统出版单位必须从瞄准和发掘自身优势做起,实施数字化转型升级,推动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业态融合发展,在创新突破中培育和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的兴起,对传统媒体造成很大冲击.在应对新媒体的过程中,传统媒体应在尊重传媒规律、逐渐掌握新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数字化转型重新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本文以美国康泰纳仕期刊集团和《消费者报告》为例,分析了在新媒体竞争环境下,时尚生活类期刊的应对措施和数字化转型路径.  相似文献   

11.
赵庆丰 《声屏世界》2007,(12):26-27
数字化时代,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媒体的崛起,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广播作为传统主流媒体,也发生着深刻变革。广播新闻编辑面对时代环境的变化和新媒体的崛起,其“加以收集鉴别、择优汰劣、加工改造、整理提高、组合编次、规范定型等再创造”方面的功能也有了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赵彬 《今传媒》2014,(6):74-76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入,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以产品形态多样化和传播渠道数字化、网络化为特征的数字出版产业,正悄然的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传统出版企业正面临着向数字出版转型的严峻考验。以中华书局为代表的传统出版企业的"核心利益"屡次遭到新媒体数字出版企业的分食,版权纠纷频发。因此,建立一套健全的版权管理和运营制,增强企业的数字版权维护意识和重视数字版权开发领域的合作,成为数字时代传统出版企业转型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新世纪以采,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加速崛起,带来传播理念,媒介消费习惯等一系列重大变化,对党报发展提出了全新挑战.党报需要适应传媒环境的深刻变革,主动加快发展新媒体,构建立体传播格局,由党报引领主流舆论向以党报领衔的"媒介团队"引领主流舆论转型.党报还要将自身优势与新媒体优势结合起来,塑造"媒介团队"的核心优势,继续保持和扩大党报在新的传媒格局下的主流舆论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在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冲击之下,传统报业踏上了艰难的数字化转型之路.在过去的探索中,报业向新媒体的扩张涉及了电子版、新闻网站、论坛等形式,报业生命线也从报纸延伸至电脑以及手机等终端.而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转变为人们最重要的信息接触渠道,报业与移动终端的融合成为其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艺术影像叙述特性与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影像叙述遭遇以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新的媒介形式,必然产生新的变化和新的艺术尺度.新媒体影像艺术正在以其媒介间性、赛博空间性与数据库化生存等叙述特性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存范式.而现有的新媒体影像叙述仍旧没有脱离传统影像的叙述逻辑和语言规范,真正适应新媒体媒介特性的叙述模式仍在形成之中.  相似文献   

16.
人才兴则出版业兴,人才强则出版业强。在出版业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提升传统出版机构编辑的数字化能力任重而道远。本文结合传统出版机构编辑数字化现状、传统编辑转型遇到的问题,提出传统出版编辑自觉提升数字化能力是大势所趋,需要政府相关部门、传统出版机构为编辑提升数字化能力创造条件、搭建平台,从而加快融合时代传统出版业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等新媒体的迅速崛起,对传统报纸的生存与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冲击。面对报业突围的困境,普遍认为,数字化转型是传统报纸改革的一个大趋势。从手机报、电子报、报纸微博到云报纸,报业一直在寻求数字化转型进程的加快和深入。微信的出现为报纸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新的平台,传统报纸纷纷试水微信公众帐号。基于对微信平台传播特征的考察和对用户关系的探讨,本文认为虽然报纸微信在现阶段面临一些困境,但是微信平台仍然可以作为传统报纸数字化转型的一个借力点,而具备连接思维和定制思维是成功转型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是当今备受瞩目的产业,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发展领域.新媒体全方位融合了数字电视、移动媒体、网络媒介等多种传播方式,具有数字化、信息传输及时、互动性强等特点.大数据背景下,山西的新媒体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发展机遇,合理发展大数据产业,结合山西新媒体发展特色,探讨新媒体在山西的发展策略,为转型期的山西提供新的发展途径,并为山西乃至全国在新媒体领域发展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王文坚 《传媒》2015,(2):17-19
随着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报业乃至整个传统媒体面临着渠道分流的巨大压力,“机遇与挑战,转型与创新”成为近年来报业发展的关键词,思考这些问题、谋求解决之道,已经成为媒体人面临的“新常态”.笔者认为,传统报业转型与创新的核心是“融合发展”,传统报业只有通过融合新媒体,才有可能寻找到新的盈利模式和增长点.  相似文献   

20.
周奕 《青年记者》2017,(27):66-67
纸媒“再发展空间”需厘清两大问题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媒体市场格局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占据了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传统纸媒面临着生存危机,纷纷转型求变.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不少纸媒已经开始考虑“再发展空间”,逐步实施转型战略.但是转型之前,必须厘清以下两大问题: 1.纸媒是否会被新媒体取代 新媒体成为媒体市场的主角已是大势所趋,纸媒是否会被新媒体取代成为全世界关注的话题.纸媒消亡论已在西方出现,有国外学者对美国报纸的前景作出预测,认为将在2043年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