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国庆节前夕,收到陆本瑞同志寄赠的《出版往事》,非常欣喜。本瑞同志是我多年的直接领导,我对他多少有所了解。但是翻阅这本《往事》,我仍然惊讶于他在出版文化领域的广博知识和造诣以及获致的多方面的卓越业绩。其中特别值得称道的我以为是他主持组织出版及实现了出版业的两大重要项目:其一是主持出版了一套包含《出版学概论》《书籍编辑学概论》等在内的18部编辑出版专业教材;其二是主持《新闻出版署直属高等院校出版专业设置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2016年,我在内部印了《师友飞鸿》书信集,设法送了一部给其信也被收录的陆本瑞同志,没有想到竟然很快就收到他的回音,他还特地赠我他的大作《出版往事》.更令我想不到的是,其中还夹有我20多年前给他的一封短信的复印件!以他这样一位位高权重的老同志,能够一直保留我的信,着实让我激动了好一阵子,并且一下子拉近了我和他的距离.  相似文献   

3.
简讯     
由新闻出版署编辑出版教材领导小组主持的出版专业高等学校教材第一批教材9种。已经出版的有《著作权法概论》、《校对业务教程》、《图书发行教程》、《计算机在出版工作中的应用》4种;准备付印的有《出版社的经营管理》、《书籍装帧设计教程》2种;正在审阅的有《外国出版概况》、《印刷基础及管理》、《出版学概论》3种。 以上教材均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4.
《世象微言》(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是晏乐安同志出版的第三本书。他的第一本书是《一个记者的理论与实践》.出版于1994年。第H本书《给“上帝”送去温暖》(通讯选),出版于1996年。作为一个四十刚出头的年轻人,在短短的三四年间就出版了60余万字的新闻作品,足见其专业知识、专业水平、专业能力的丰厚。如果说《一个记者的理论与实践)},是晏乐安步入新闻专业理论阶梯的话,那么,《世象微言)}(以下简称《微言》)则标志着他攀上了新闻理论与实践的又一个制高点。他写的这本书是报纸言论集(也称新闻评论),不论是思想深度,理…  相似文献   

5.
胡真及《我的出版观》●宋木文胡真同志是我们党的一位老同志,人们常以“花甲之年”来赞誉年高者,而胡真同志入党就有一个“甲子”了。我尊重老同志,对胡真同志的尊敬还有更深层的缘由。我同他从相识到相知大约也有二十个年头了,在历史的重大转折时期,胡真同志主持一...  相似文献   

6.
桑健同志编著的《图书馆学概论》(以下简称《概论》)于1985年6月由辽宁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了。这是一部有一定特色的书。特色之一是紧紧围绕图书馆学。这一点,作为《图书馆学概论》,本来是不容置疑的。但是目前有  相似文献   

7.
序 看到书籍出版社送来的陆本瑞同志的《出版往事》校样,我真是大为赞佩。本瑞同志行政事务繁忙,居然写了这样多的文章。据编辑同志讲,这还只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所写作的文章中挑选出来的部分。这些文章涉猎面之广,探讨问题之深,见解之高明,我好像又发现了一个新的本瑞同志。  相似文献   

8.
美国J.P.德索尔著、姜乐英和杨杰合译、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的《出版学概说》,对于渴望了解西方国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出版业的同志,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如果已经读过斯坦利·昂温的《出版概论》,会感到书中介绍的新鲜事儿不那么多了,但它自有不同的特点和魅力,它更系统、全面、具体和细致,有些问题是《出版概论》没有涉及的。《出版概论》主要介绍英国出版业的情况。《出版学概说》则主要介绍美国出版业的情况,这是很大的区别。读过《出版概论》再读《出版学概说》,不会感到多余。关于图书和图书出版业的性质和功能,出版工作者应具有的品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商应遵循的指导  相似文献   

9.
胡真是出版战线的一位老同志。他在湖南省主持出版工作和退下来的一段时期,撰写了大量具有真知灼见的文章。1995年集结为《我的出版观》一书后,受到各方面推崇。这部文集不仅反映了胡真的出版观点,更重要的是,它由点到面地折射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出版界...  相似文献   

10.
灯下夜读,看到《中国科学家小传》一书中记录了钱学森让誉中青年科学家的故事。文中说,钱学森1954年在美国出版了巨著《工程控制论》,被公认为是奠基性的权威著作。1962年他委托刚30岁出头的宋健修订原书。在修订过程中,从方案到增补内容,他都做了具体指导,每章每节他都仔细审阅修改。新书出版时,钱学森说:“一是这本书不应署我的名,我没做什么工作。二是应署宋健同志主编,打破中国传统的讲资力、等级的习惯。”宋健等同志不同意,钱老说:“充其量署原作钱学森。”最后出版社拍板定案,署名:钱学森、宋健。对此,钱老…  相似文献   

11.
为纪念建国50年出版的《通讯 名作100篇》(新华出版社出版,冯健、李峰主编,穆青、李庄为顾问),将《大寨之路》选入了该书。这使我又回想起往事。 随穆青串街走巷 《大寨之路》是 1963年 11月下旬采写的。在此之前,我对穆青的采访作风留有深刻印象。1958年春夏之交,穆青从新华社上海分社调到总社不久,就先到山西分社。当时分社地址在太原市新民头条1号。他不住宾馆,住在分社的客房,也没有随行人员。那年我20岁刚出头,到新华社山西分社当记者只两年,还是光棍。他那年也不过三十来岁,知道他也是鸡年生的,正好…  相似文献   

12.
陈辽 《传媒观察》2005,(8):62-63
有三位女作家写了三本书,都以“往事”为题。一本是老作家梅志写的《往事如烟》,获好评;另一本是章诒和写的《往事并不如烟》,出版后有争议;如今又有一位名记者也是女作家的古平,她于2004年10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名为《往事如新》的书.问世后立即令人刮目相看。古平从事新闻工作至今已56年。  相似文献   

13.
吴冷西同志为《新闻资料学概论》写的序序中国新闻资料学会编写的《新闻资料学概论》即将正式出版。学会的同志们要我为这本书作序,情恳意切,义不容辞,我愿意说几句话。我是一个老新闻工作者。从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到建国后,从解放日报社到新华通讯社,到人民...  相似文献   

14.
范用同志是当今著名出版家。 1954年我参加上海图书发行公司工作后,公司领导毕青同志常和我们谈起生活书店一些往事,范用是他常提及者之一,但我无缘与他见面。  相似文献   

15.
老记者刘时平同志的通讯集《我就是记者》出版后,我先睹为快。时平同志是我多年的老朋友,他集中所写的某些历史事件,我们都是共同经历过的。40年代初期,我们都曾在西南联合大学度过难忘的大学生岁月;40年代后期,北平的学生运动和党的地下工作也都是亲身参与者。读到他所描述的一些人和事,冲开了回忆的闸门,悠悠往事,历历在目,特别感到亲切。作为新闻记者的刘时平同志,用朴实的笔调如实写来,不加任何粉饰。集中收录了他解放前所写的  相似文献   

16.
现行出版学概论教材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1991年彭建炎在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我国第一部《出版学概论》教材至今才十几年时间,我国出版学概论课程教材的编写与研究工作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先后出版了袁亮主编的《出版学概论》,罗紫初著的《出版学原理》,余敏主编的《出版学》,张志强主编的《现代出版学》,罗紫初、吴赟、王秋林著的《出版学基础》等专业教材,这些教材初步建构起了出版学概论课程的内容体系,对我国的出版学理论研究,对培养合格的出版专业人才等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序言两篇     
见到方厚枢同志一大摞字迹清楚、稿面整洁的《中国出版史话》原稿,我不禁为他研究中国出版史所取得的成果由衷地高兴和钦佩。同时对他要我为本书写序感到不安,这主要是我对出版史涉猎甚浅,何敢言序。老友情真,拒之不恭,不能不讲点心里话。 我的职业是编辑,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出版工作者。从青年到老年一直在出版社工作。已有四十五个年头,也算是出版战线的老兵了。然而十分惭愧,我对于中国出版史的关心和学习则是80年代中期以后的事。说来十分偶然,1991年国家《新闻出版报》等单位组织主持“首届全国出版科学研究论文评奖活动”,我被指定负责评阅出版史论文工作。为了评审工作,除了阅读论文,也与厚枢同志有更多  相似文献   

18.
《出版参考》问世十周年了。可喜可贺的是这薄薄的几页在出版界的份量越来越重,这是几个人的追求,几个人的辛劳的结果。 说起《出版参考》十周年,使我想起十年前的一件往事。1983年初我到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上班,有一天,国家出版局局长边春光同志和我谈起中国版协的工作,他主张由中国版协办一个《出版论坛》杂志,请大家来发表意见。我欣赏这个主意。那时候我正在筹备《中国印刷》,准备设一个《小言论》栏目,广开言路,每期有印刷界人士发表的各种意见。如果再有一个《出版论坛》,一起活跃起来,对于出版的改革开放必定大有裨益,将会出现一个生气勃勃的局面。我认为:任何一个主意,一项工作,一则规章制度,不可能一下子就十全十美。只有多倾听意见,包括反对  相似文献   

19.
谈起湘军,人们总是以“剽悍勇猛、刚毅倔强”冠之。出版湘军自70年代末崛起,至今仍威风凛凛,长盛不衰。但是人们也许会想象不到,近几年来主持出版湘军编辑业务的,竟是一位身体赢弱的女性,人人都亲切将她称为“娭毑”的光华同志。“娭毑”是湖南方言,常常用来尊称老一辈的女性。当我自发地向《出版广角》的同志赞叹湘军“娭毑”,硕良先生立即点题,让我写“娭毑”,我又有些惶恐了。一则我文才有限,怕写不好这类文字;二则对“娭毑”,我除了几次工作接触以外,都是远距离地用敬重的眼光看待她,恐怕写来失真有损“娭毑”的清誉。但刘先生一再坚持,我又有内心感受,便提起笔来了。  相似文献   

20.
陆哨林 《出版史料》2009,(3):124-127
今年第一期《出版史料》有吉少甫同志的遗稿《对一张老照片的回忆——答黄宝殉之女黄川问》,特别是那张“老照片”,让我感到特别亲切,因为我也保存着父亲遗留下来的同样的这张照片。照片中的许多人是我父亲出版生涯中的老朋友,有些还是他走上进步出版道路的引路人和支持者,都是我崇敬的前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