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淑娟 《山东教育》2003,(36):36-36
我们班搞得生成课程主题“鞋”,已经接近尾声了。在研究鞋的过程中,孩子们充分展开了自己想像的翅膀,创造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我们把孩子的作品挂出去,让家长共同来分享孩子的快乐。有一个孩子看见妈妈时,像小鸟一样扑过去,拉着妈妈的手,走到自鞋,你看能穿吗?”顿时,这个孩子马上低下了头,满脸的不高兴。而另一个孩子情况就不一样了他眉飞色舞,滔滔不绝地向爸爸介绍着自己作品,而爸爸呢,听得很认真很欣喜,孩子从爸爸的眼神中找到了自信和成功。看到前者,使人感到压抑。孩子对自己的作品充满信心,并且很自信自己是一个聪明能干的孩子,可是家…  相似文献   

2.
《家教指南》2005,(4):32-33
日本一位叫高桥的教育家曾说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孩子在进门时总是把鞋乱丢,以致出门时常找不到鞋。妈妈说了好几回也不见效,颇伤脑筋。后来妈妈想出了一个委任孩子当“鞋官”的办法:有一天,孩子人幼儿园回家,看见妈妈用粉笔在门口的地上画了大中小三双鞋的鞋印,并指着从大到小的鞋印对他说:“这爸爸的,这是妈妈的,这是你的,从今天起,请你监督大家将鞋放在指定的鞋印里。”孩子立刻走马上任,非常得意地当起了“鞋官”。  相似文献   

3.
爱如白纸     
一位妈妈总爱在孩子面前历数他的缺点。一次,父亲在一张白纸上画了一个点,然后拿着纸问妈妈:“你看上面是什么?”妈妈不假思索地说:“黑点。”父亲再问,妈妈又说:“是黑点啊。”父亲说:“难道除了黑点,你就看不到这一大块白纸吗?”妈妈听了若有所思,她明白了,从此以后,她不再当面数落孩子,孩子果然进步得飞快。其实,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是天性未泯的孩子们呢?明白了这点儿,我们就应该认识到事物的正反两方面。只注意黑点,你眼中就是一个黑色的世界,如果你注意的是白纸,那你就有一个洁白、宁静…  相似文献   

4.
笑话一辑     
对比小明跟小刚是好朋友,有一天他们在聊天的过程中发生争执。小明对小刚说:“你看看,你爸爸是修鞋的,你的脚指头竟然露在鞋的外边!”小刚马上反驳:“你看看,你爸爸是牙科大夫,可是你弟弟刚出生竟然连牙都没有!”偶像与起床小明总是睡懒觉,有一天,小明妈妈批评他说:“你看隔壁小华每天天还没亮就起床了,你就不能早起一点吗?”小明理直气壮地回答:“妈妈!我跟他不一样,人家小华崇拜的偶像是黎明!我的偶像是卧龙生。”奖状爸爸:“孩子,我们院里的小龙、小雨都得了奖状,你怎么没得到?”儿子:“爸爸,您不知道,老师发奖…  相似文献   

5.
谢桂华 《江西教育》2003,(10):30-30
有家报纸曾刊载过这样一则故事:某家长带孩子上街配眼镜。当医生说她的孩子眼球已变形时,这孩子却脱口而出:“妈妈,把你的眼球移植给我吧!”这也许是个极端的例子,但却透露出一个令人担忧的信息,那就是我们的不少学生已经缺乏健康的人格,只知道索取,不知道付出了。我认为,这也不能全怪孩子,因为从小就是你爱她、护他,为他做好了一切,可你从来没有要求他给你爱,没有教给他该为你做什么。正是由于平时家长的百般呵护,才有了诸如此类令人心寒的“给我吧”。要变“给我”为“我给”,就必须反弹琵琶,进行教育方法的创新。作为教师,我们要好好地帮…  相似文献   

6.
当前儿童美术教育中存在着一些问题。特别是家长的美术观,以成人画的标准来界定孩子的画。以“像不像”、“颜色合理不合理~构图饱满不饱满”来给孩子的画定位。造成许多美术培训学校和老师为了迎合家长要求“看得见”的心理。实施“模式化”教学.要求孩子用一样的形状.一样的线条.一样的颜色去完成同一幅作品。针对以上存在问题,引起我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7.
有一个孩子,用黑色的画笔把一整张白纸涂得漆黑一片,谁也不知道他画的是什么。孩子的妈妈面对那“不知所云”的作品,没有训斥,没有责骂。而是非常诚恳、耐心地问道:“孩子,你画的这是什么啊?”孩子非常认真地说道:“在一片大树林中,有许多小动物,它们聚在一起,非常高兴。又是唱歌,又是跳舞。它们唱累了,  相似文献   

8.
头一 :热闹的商场玩具柜前 ,一个5岁左右的孩子哭闹着赖着不肯走 ,非要父母买其中的一样玩具。年轻的妈妈连连劝说 :“我们家已经有许多这样的玩具了”。孩子说:“不 ,不 ,我就要买。”镜头二 :一个个孩子被家长接出了幼儿园 ,霎时园内的小贩笑眯了眼 ,在孩子们“我要吃这个”、“我要吃那个”、“我也要……”的叫声中 ,家长们纷纷掏钱……镜头三 :一孩子指着自己衣服的商标神气活现地“教育”同伴 :“我这件衣服是名牌的 ,你有吗?我还要爸爸妈妈给我买名牌鞋呢!”同伴不禁黯然无语。……类似的镜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能看见。有资…  相似文献   

9.
邵群仙 《山东教育》2004,(33):41-41
一次,美术兴趣班活动结束后,家长纷纷来接,对自己孩子的画都加以评述:“这么不圆,你看老师的太阳画得多圆……”“你瞧,老师的太阳是红色的,你怎么是黄色的……”总有那么多家长首先对自己孩子的作品加以否定,指出许多不足之处。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担对孩子会产生负面的情绪。也有一位家长对自己孩子画成灰色的太阳问道:“为什么太阳是灰色的……”  相似文献   

10.
答:曾有—位家长告诉我,她的孩子画什么都不像;还有一位家长对我说,她的孩子拿着她的口红在墙上画了许多看不懂的画,问我可否学画。对待提出这些问题的家长,我想用一个故事来回答:毕加索有一次在看过儿童画展后说:“我在他们这个年纪就能画得像拉斐尔一样好,但我用了终生的时间去学习如何画得像这些孩子一样。”我们并不一定要像歌唱家那样唱歌,但我们自己心里应该有歌;我们不一定要像画家那样画出传世之作,但我们心里一定有许多美好的图画。有时候我们也要对家长说:给孩子一方天,让他们去自由表现吧。  相似文献   

11.
幼儿离园时,一个中班的小女孩看见妈妈来接她,像小鸟一样扑到妈妈的怀里,拉着妈妈的手,走到贴有图画的黑板跟前,指着一张画说:“妈妈,这是我画的。”妈妈听了高兴地说:“囡囡真聪明,让我看看你画的是什么?”正当妈妈兴致勃勃地欣赏女儿的作品时,老师走过来了,板着脸,冲着小女孩的母亲说:“看看你女儿画的是什么!这黑板上贴出来的画都画得不好!你回家要好好抓一抓。”顿时,母亲的脸色骤变,小女孩也吓得一声不响。一到教室外面,就听见母亲边打边骂:“你画得不好贴出来还叫妈妈来看,我打死你……”紧接着就是孩子一阵撕心的哭  相似文献   

12.
化难为易     
绘丹 《师道》2003,(6):59
现在想出版一本书太难,除非你有比较多的钱,自费出版圆“出书梦”。忽惊闻友人家6岁的孩子出了一本书,我自叹不如,飞速赶往朋友家探个究竟。问明我的来意后,孩子的妈妈满脸喜色,掩饰不住骄傲的神情。她拉我进门,热情地倒茶让座,然后向我娓娓讲述了孩子出书的始末。2月25日是孩子6岁的生日。那天,妈妈问孩子:“今天你想不想画一幅美丽的画?”孩子说:“想是想,就是怕画不好,怕妈妈笑我!”妈妈鼓励说:“没关系,你想画什么就画什么。”“那好吧。”孩子说完,用稚嫩的小手握笔在雪白的纸上画了两个椭圆形,一大一小,随即…  相似文献   

13.
家教三题     
马肃霜 《山东教育》2005,(18):43-43
(一)褒奖孩子莫加“责备尾巴” 邻居的孩子高高兴兴地把一朵小红花拿给他妈妈看,妈妈称赞说:“这是老师奖励给你的吧?很乖.你进步很大哦!”孩手听了好开心。不料妈妈却接着说:“孩子,想想你还有那些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妈妈看见有的小朋友怎么拿着两朵小红花,而且还比你的大?……叫你平时要乖点。你就是不听!”孩子笑容凝结了,从妈妈的手中夺下小红花,赌气地走进自己的卧室。  相似文献   

14.
教育无痕     
一个7岁的男孩和妈妈去朋友家做客。他和这家同龄男孩子乐乐玩电脑里的游戏玩得很开心。乐乐邀请他晚上住下,继续快乐的游戏。男孩子求妈妈意见。妈妈了解到乐乐家还有别的事,孩子留下来是不方便的。可妈妈的解释孩子又听不进去。这位妈妈想了想对孩子说:“儿子,爸爸出差不在家,如果你晚上也不回家,妈妈一个人在家会害怕的。现在你是家里惟一的男子汉,有你在,妈妈就不怕了。”男孩子听了妈妈的话后,  相似文献   

15.
沈峰 《云南教育》2004,(11):47-47
近日,听到一名家长这样对幼儿园的孩子说:“和小朋友打架要狠,打不过你就咬他、抓他。”言语之中,虽然充满了对孩子的“关爱”,但这种爱法叫人实在难以苟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少家长就是这样要求孩子的,这使孩子缺少内在的善良之心。  相似文献   

16.
朋友推荐了一个男孩来跟我学画画,朋友的“推介词”中称赞这孩子学过两年国画,画得很好。我于是也期待着看到他的作品。晚上,男孩和他的妈妈一起来到我家。这是一个非常腼腆的孩子,整个晚上他的小手一点都没有离开过妈妈的手。他妈妈是大学教师,比较健谈。母子二人拿出画,有五张,都是画在宣纸上的写意花果,其中有三张是挂在藤蔓上的黄瓜,两张是葡萄。从构图到墨色、用笔都比较成熟了,能看得出有一些“功底”。我很是高兴,称赞他画得好。孩子腼腆地笑了。可他妈妈却提出了疑问,而且看上去这个疑问已在她心里有一段时间了:“这孩子其实就会画…  相似文献   

17.
关于该不该设计孩子的未来,就我们家而言,我料想父母的态度并不相同。像我爸爸,是开放式的,提倡个性,鼓励创新,愿意让孩子去经受各种锻炼,甚至于必要的“受苦受难”,他不会给我画什么条条框框;但我妈妈就不一样,她对我就像培育一朵温室的花一样,精心呵护得没话说。家长有家长的看法,但从孩子的角度来看我们也会有自己的看法。家长愿意设计未来,但孩子不一定愿意接受啊,要是他只是表面接受、暂时接受或者根本不肯接受,家长白费心机又有什么用呢?如果家长有百分百的把握,而且又能够让孩子接受,设计设计还说得过去,可事实上…  相似文献   

18.
佚名 《师道》2004,(2):27-27
一次,有个孩子照老师的范画画好了一个小朋友后,旁边又加一团黑色,画完后,老师问:“这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孩子回答:“小朋友的影子。”“谁叫你画的,你没看见老师就画了一个小朋友吗?”孩子看着范画,再看着老师严肃的脸,呆呆地点了点头,顺从地把“小朋友的影子”擦掉了。  相似文献   

19.
爱的结晶     
记得小时候我问妈妈“我是哪来的?”妈妈告诉我:“你是捡来的”中国的家长,一旦孩子问起自己是哪来的,他们就会很不自在,以为孩子想跟他们打听那些难以启齿的事情。事实上,孩子只是对自己怎么来到这个世界感到好奇,家长给一个适合他们年龄的回答就可以了。  相似文献   

20.
孩子爱用画来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尤其是内向的孩子。家长怎样引导孩子作画呢?这几则“妈妈日记”也许能给你以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