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男性气质(masculinity,《学做工》译为“男性气概”)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人人都可说上几句的常用概念和话题。在西方学界,男性气质作为性别研究这一跨学科研究的主要范畴之一,也已经进入文学、社会学、心理学、电影、媒体等学科领域,利用着多样的研究对象和方法论资源。这或许是源于这个概念凝聚了性别观念和性别关系结构的多层意涵,弥漫在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影响着每一个人。  相似文献   

2.
本文界定了男色广告的定义,分析了其表现形式,认为男色广告的出现是广告业和社会发展的结果。男色广告增强了广告内容的娱乐性,但是男性在广告中的权威地位并没有根本改变,广告中不同性别的表现都是服从商业利益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包含性别议题的事件总是容易得到人们的关注,性别议题也越来越容易成为某一事件中人们讨论的核心。由于me too运动的影响、现代女性的自我觉醒以及并不外显的男性焦虑,一些女性非常容易从社会事件中看到结构性不平等的蛛丝马迹,而部分男性则指责她们是"田园女权"。本文试图探讨,我们应当如何理解当下中国的社会性别关系,而面对网络上日益凸显的性别矛盾问题,又当采取何种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4.
骆语诗 《东南传播》2020,(8):122-125
社会性别建构主义认为对于社会性别的认知是建构的、来源于人际互动。研究通过对广州地区青年男性的问卷调查,考察社交媒体、青年男性护肤行为与社会性别建构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社交媒体护肤内容的接触频率、形式、立场、呈现性别、传播者的身份和特质都与青年男性的护肤行为及其社会性别建构有关。这种社会性别的解构与重构是在性别平等意识、个体意识、消费主义共同作用下在社交媒体的"拟态环境"中完成的。  相似文献   

5.
吴斯 《东南传播》2023,(4):104-107
社交媒介中女性话语从抵抗“女德”到制造“男德”的系列话语实践引发了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的广泛关注。研究发现,当前社交媒介中女性话语的生产逻辑是以父权话语作为参照,构建一套与之相对的话语体系。其隐含的性别二元论不仅使女性话语不仅无法摆脱潜意识中的父权话语阴影,还使女性陷入主体性缺失的危机。通过对两性间的平等与差异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女性话语需要以性别公平原则为指导,建构多元话语体系。而为了实现女性话语体系的建构,不仅女性间需要进行视角互换和“横向政治”建构,还需要男性加入,共同重塑当下仍由父权意识形态控制的社交媒介“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 通过对图书馆行业女性从业者远多于男性这一普遍现象进行社会性别文化归因,寻求对图书馆员这一社会角色的多角度解读。[方法/过程] 借助社会性别理论的基本概念和观点,从劳动性别分工、性别分层、性别关系及性别刻板印象角度对图书馆员性别比失衡现象进行分析。[结果/结论] 当传统社会性别文化表现为主流意识形态时,图书馆员性别比失衡现象便不可避免,这是其文化建构本质及社会对图书馆员职业的价值判断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7.
广告作为大众传媒一直体现着男性和女性的性别气质.性别气质在社会、文化、经济、风俗等环境的作用下形成和改变.广告折射出的性别气质也会有相应的变迁,并且反作用于社会中性别角色的建构.本文旨在探讨广告建构什么样的男性形象、广告中男性气质的演变,以及造成这种演变的原因,揭示广告中男性气质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8.
李牧 《文化遗产》2017,(5):84-94
性别成为民俗学重要理论视角的历史,是在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中的政治化过程。随着女性主义运动第二阶段以及美国民权运动的兴起,北美民俗学呈现出较为强劲的性别化倾向。这一倾向在女性主义第三阶段特别是"酷儿"理论的推动下,逐渐启发民俗学者摆脱男女性别对立的窠臼,转而关注性别取向的表演性和不确定性。与此同时,女性性别意识的彰显以及性别政治的多元倾向,使得男性也开始"发现"和强化自身的性别体验。然而,与女性主义和"酷儿"理论强化性别意识不同,男性民俗研究者开始试图将性别问题进行去性别转化。学界对于职业民俗的关注即代表了这一"去性别化"的理论和实践倾向。  相似文献   

9.
温丽琼  张岚 《新闻知识》2023,(5):33-39+94
家暴问题在媒体的日益报道下逐渐从私人领域走进公共领域,但家暴议题在媒介建构中却呈现一定程度的“两性失衡”,这种失衡反映了父权社会的性别不平等,也揭示了媒体机构性别意识再生产的内在逻辑。目前,家暴议题报道多停留于表面,未能引发大众对于性别平等的深入思考与长远追求。在报道家暴议题时,应加入男性性别气质视角,意识到主流社会鼓励的刚性/支配趋势男性气质可能使男性受害者成为弱者中的弱者;警惕放大家暴议题中的“两性冲突”属性,以免损耗女性权益并加剧性别间的紧张感。  相似文献   

10.
池瑾 《民生周刊》2021,(8):72-73
我国学前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具备社会性别意识及教育教学方法,以应对性别公平与包容的社会需求。当前,教育中的性别问题引发社会关注。有些政策提案和教育实践要求教育男孩具有阳刚气质,依据不同性别实施课程,开展男生蓝色版、女生红色版学数学等。这样的教育主张不符合社会性别平等的内涵和发展方向。在此背景下,教育实施者和管理者尤其需要提高社会性别意识,具备专业和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从而明确教育中性别问题的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1.
宋学玲 《报刊之友》2014,(10):102-104
家庭伦理剧中的性别关系建构举足轻重,既塑造着家庭中的两性形象,又反映着当下现实的性别境况。随着时代观念的不断发展,家庭伦理剧中的男性形象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尤其是当下热播的家庭伦理剧中出现的"小男人"备受关注。本文在厘清新世纪家庭伦理剧中男性形象发展变化的基础上探析"小男人"的典型特征,并分析"小男人"形象盛行的深层意蕴及其对性别文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韩风 《东南传播》2012,(7):134-135
社会性别是指由社会形成的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角色、活动及责任,是社会对两性以及两性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价。社会性别的定位与规范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其核心层面是社会对于性别及其相应行为的规范与界定,内在渗透的不仅是一种社会关系也是一种权力关系。文化作为陶杯孕育着人类社会的文明,也在根本层面上培育和加固了人们的性别认知,本文所要关注的即是社会文化关于女性角色与身份的解释和规定对于女性性别认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家庭伦理剧中的性别关系建构举足轻重,既塑造着家庭中的两性形象,又反映着当下现实的性别境况。随着时代观念的不断发展,家庭伦理剧中的男性形象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尤其是当下热播的家庭伦理剧中出现的"小男人"备受关注。本文在厘清新世纪家庭伦理剧中男性形象发展变化的基础上探析"小男人"的典型特征,并分析"小男人"形象盛行的深层意蕴及其对性别文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繁花》堪称近年来出版的一部经典之作,可评述的角度很多,对其艺术上的成就,在此不再赘述。写在前面,是想澄清一下我对该小说的评价并不低,并非刻意要从中挑刺。本文主要从性别角度出发,探讨作者(及其所代表的一类男性文人)对性别问题的认知状态。  相似文献   

15.
该论文通过实例研究、实地调查采访、问卷调查等形式,结合案例研究和理论分析的方法,从性别视角下来看FM104.5这个全国首个十二星座女主播电台.发现在该电台被越来越多受众(主要是男性)悦纳的同时,部分女性受众愈发不满其利用女性性别特征或将女性性别特征放大、肢解而去服务男性市场的行为.在"以人为本"的环境背景下,媒介市场正...  相似文献   

16.
谭亚明 《今传媒》2012,(4):56-57
媒体怎样报道家暴事件,有什么样的性别视角?文章以媒体报道的李阳家暴事件为例作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近来媒体在家暴事件的报道中所采取的性别视角作了相关的分析。文章得出结论,目前媒体报道存在性别认知的困境,媒体工作者需要提高社会性别敏感及在媒体中推介性别平等的观念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吴昊东 《大观周刊》2013,(11):408-408
学前教育,纵观国内外学前教育界,男性幼儿教师队伍严重缺乏是一个比较鲜明的特征,男性幼儿教师加入学前教师队伍对学前教育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男性对孩子的行为方式、性别意识有着独特的影响,在幼儿教师队伍中,男女师比例适当合理。无论是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还是对幼教队伍结构的合理化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20,(7):88-95
短视频是当下最为流行的一种网络视听媒介,因内容题材多样和信息即时而迅速传播。其中,"男扮女"作为一种独特的娱乐现象备受关注。"男扮女"的现象自古有之,但随着性别问题的研究和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男扮女已然脱离了以往完全从自然生物学角度对待性别的认知,变的更加包容和开放。本文讨论了短视频中"男扮女"现象作为一种商业营销行为的表演动机与性别意识,认为是一种超性别的性别表演,并以此塑造个人社会身份。在性别竞争的问题上,扮演女性的男性通过表演女性再对其进行编码、重塑,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制作。在男扮女的现象中,依然存在了性别差异的矛盾,表演背后实际隐含了传统的男性本位思想和当代消费文化。  相似文献   

19.
性别与传播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本文介绍了“性别传播”研究这一传播学“边缘”学科的历史兴起、研究领域及其对传统学科的挑战。它 70年代兴起于西方 ,有三个最主要的研究领域———女性传播者、传播内容、女性受众。需要强调的是“性别”一词特指社会性别 (gender) ,而非生物性别 (sex)。性别研究进入传播学研究的时间虽不长 ,却因其独特性和批判性而占据了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20.
本文引入社会性别视角考察当前的贫困决策中存在的性别盲视现象。研究表明,以"家庭"和"户"为单位的贫困决策无视了家庭内部的两性不平等现象,并将其置于公共政策的作用范围之外;在贫困决策中存在着对性别平等的误读,将性别平等诠释为绝对的一致性;贫困决策仍是以男性为中心的,女性仍处于从属地位;贫困决策中未纳入社会性别意识。实现两性平等,要求我们构建具有社会性别意识的贫困决策,应当体现因男女的性别差异造成的差别,充分考虑贫困决策对男女两性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