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各位朋友,下午好!在世界图书日前夕,上海图书馆的朋友要我来跟大家见面,谈谈我自己读书的一点感受,一点体会.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在座诸位有我的好朋友,也有我的新朋友,可能大家都对读书感兴趣,可能都会面临这样一个问题,今天,社会经济生活越来越频繁,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们该怎么读书?或者我们应该读一些什么书?读书对于我们的生活,对于我们的工作,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等等,可能会有一系列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请允许我代表开明的同人,向纪念会的主办单位,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和中国青年出版社致谢;向今天来参加纪念会的诸位先生诸位同志致谢。提到开明,大家都说这个书店办得还不错,而且总要提到我,好象办得不错都是我的功劳。其实不是这样。我进开明是1931年的事,那时,开明  相似文献   

3.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很高兴应邀来到南京图书馆为诸位宣讲《红楼梦与南京》这一专题,一是因为这是我30年来研究曹雪芹与《红楼梦》的主攻方向而自成的一家之言,很希望能有机会得到大家的关注、批评和指教,今天的宣讲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二是因为今天我们在南京图书馆新馆开讲,这里就是当年曹雪芹诞生的地方。但我也有一点顾虑,因为我是土生土长的湖南人,乡音难改,担心会影响诸位的听觉。这只有请诸位谅解了。谢谢大家!  相似文献   

4.
我今天参加生活、读书、新知三家书店革命出版工作五十周年纪念会,是很高兴的。我跟这三家书店有五十年的关系了,有半个世纪的联系。今天在座的有不少是当时三家书店的负责人,如徐伯昕同志、钱俊瑞同志,胡绳同志也是吧,好多位啰。可以说,我们是同志的关系,不是出版家与写作人的关系。就是在那时,我们也是同志的关系。所以,今天来参加这个会,我感到很高兴,有一种友谊的感情。五十年了,半个世纪,时间不短哪! 我当时不认识邹韬奋同志,没有跟他见过面。我与徐伯昕同志交道打得最多,因为我要靠他维持生活,拿稿费。与俊瑞,也  相似文献   

5.
我们以十分欣喜的心情欢迎中国植物学会编辑的《中国植物学文献目录》的出版。本书是中国植物学会常务理事会委托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图书情报研究室编写的。主编是王宗训先生,副主编是张汝伟、李凤琴、姚璧君诸位先生。参加编辑的共有18位同志。他们以-年多的时间就能编写具有二百六十五万字的-部三大册的文献目录,的确值得我们大家钦佩。  相似文献   

6.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很高兴应邀来到南京图书馆为诸位宣讲<红楼梦与南京>这一专题,一是因为这是我30年来研究曹雪芹与<红楼梦>的主攻方向而自成的一家之言,很希望能有机会得到大家的关注、批评和指教,今天的宣讲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二是因为今天我们在南京图书馆新馆开讲,这里就是当年曹雪芹诞生的地方.但我也有一点顾虑,因为我是土生土长的湖南人,乡音难改,担心会影响诸位的听觉.这只有请诸位谅解了.  相似文献   

7.
今天的讲题《阅读的力量》,来自一副我比较喜欢的翁同龢写的对联:"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这也就是说,读书是天底下最好的事。我们这几年一直在推广"新教育实验",在我最近出版的《新教育阅读观》  相似文献   

8.
要使我们报纸的语言健康、纯洁和美好安岗 (人民日报):今天的会应该说是请先生,诸位语言学家都是先生。我们办一天报就得向老师学一天。毛主席对语言很重视。1951年6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的社论,毛主席修改的地方很多。社论发表后,人民日报又在乔木同志倡议下,连载了吕叔湘、朱德熙两位同志写的一本书——《语法修辞讲话》。一本书在  相似文献   

9.
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中国图书馆学会今天请各位馆长来此小聚,主要是谈读书问题。人类的文明,知识的增长,社会的进步,离不开读书。图书馆长整天接触书,有的本身就是大学问家、藏书家、品书家,所以我想由图书馆长谈读书,本身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题目。我们想通过讨论这个题目起到两个作用:一是把诸位了解到的有关当前读者需要什么书,哪些读者感兴趣的是哪一类书等信息传递到出版界,使出版者与读者之间通过图书馆这个媒介更好地沟通,繁荣我们的出版事业。二是想通过与图书馆长的接触,探讨一下读书导向问题,也就是怎样通过我们图书馆的工作,在借书、荐书、评书的过程中帮助读者创造一种读好书的文化环境。我们将把大家的想法、愿望、呼声转达给各界。我们希望图书馆界为中国的文化建设事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沈庆林先生,国际博协主席先生,各国委员会主席先生们,尊贵的来宾,新朋老友们。今天能够有机会在国际博协亚太地区第三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与诸位见面感到非常荣幸。我环顾四周,看到许多同事花费甚多,长途跋踄,来此参加这一重要议题上的思想交流。这一事实胜过千言万语,完完全全地解释了国际博协的实质,即关心博物馆的人们相互交流。当然,国际博协远非如此简单,而且它自1949年成立之日起就在各国和国际保护我们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决策中起着  相似文献   

11.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浏览微信朋友圈,看到不少师友都在转发各地有关读书活动的照片或新闻,突然发现张志强老师发了一条倪波先生去世的消息,感到非常震惊!旋即向张老师求证,张老师告知倪先生确实走了!差不多与此同时,吴建华副院长在南大信息管理学院教工微信群也发布了倪先生在今天上午十点离开的消息!一位读书人选择在世界读书日走了!我从去年开始为倪先生做口述史,昨天口述的视频终于处理好了,正想找个时间送去给倪先生看一下,不想今天就得知这一噩耗,可惜倪先生没能看到最终的视频!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常有机缘拜谒各地的读书大家,五月又在北京晋见了舒芜先生。 但你怎样向人家解释“读书大家”?关于舒芜先生,世所公认是评论家、杂文家、编辑家。“读书大家”虽然并非我的杜撰,解释起来不免还是要多费口舌。不过近有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书评学概论》问世,其中称先生为“书评专家”,或者还差强相似。  相似文献   

13.
生活·读书·新知书店合并成立60周年之际,约请她的骨干作者和出版同人撰稿而结集成书的《我与三联: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六十周年纪念集》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原因在于三联的出版文化是令人难忘的。说到三联的出版文化,不能不提到当年创办生活书店和《大众生活》周刊等多种刊物的邹韬奋先生。和张元济、陆费逵、王云五一样,邹韬奋也是中国现代出版史上最令人难忘的人物之一。说起来,  相似文献   

14.
段增春 《电子出版》2001,(9):W001-W002
各位领导、记者、厂商: 自从北京照材市场创建以来,我们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命运把我与众多厂商紧紧连在了一起,今天,马连道摄影器材城又把我们的情感与希望重新聚合,借此新闻发布会之际,我向诸位陈述三个问题: 一、北京照材市场的发展回顾与教训 一九九七年六月我与北京广联新技术研究所崔士光先生,易旭光先生,策划了建立北京摄影器材城的事宜,北京摄影器材城于一九九八年三月二十八日在五棵松路四十号正式成立,受众人所托,我出任了该城首届董事长。期间,中国文联、中国摄影家协会给予了大力支持,高占祥、胡珍、吕厚民、陈…  相似文献   

15.
图书馆今昔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吴小如 《图书馆》2002,(1):91-92
《中华读书报》的一位读者因贾兰坡先生靠坐图书馆而自学成材 ,从而感慨今天到公共图书馆看书的诸多不便。他的结论是 :如果贾先生活在今天 ,只怕在图书馆里读书就没有那么方便了 ,然则能自学成才便要打个问号。这一看法我深有同感。我虽不是在图书馆里自学成才的 ,却由于坐图书馆而曾深深受益。以北图为例 ,我在那儿有两次较长时间阅读的机会。一次是 1935年至 1936年 ,我在私立育英中学(今第二十五中 )读书阶段 ;另一次是 1939年天津闹水灾 ,我侍先祖母避居北京 ,从暑期住到深秋水退返回天津 ,前后有三个多月。特别是 1939年 ,我因住在西…  相似文献   

16.
Andy:大家好,我是Andy Plata。 Julie:我是Julie Plata。很高兴今天能在这里为大家演讲。我和Andy共同拥有一些服务于全球印刷业的公司。我们也为全球许多印刷类刊物撰文,我想诸位应该已经读过我们在科印传媒《数码印刷》杂志上发表的文章。  相似文献   

17.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第二届“北京读书日”活动。中国图书评论学会邀请在北京的文化专家学者品评出版社的新书的读书日活动,得到了出版界的支持和知识界的拥护,是一项高层次的书评活动。上一次我们品评了河北人民出版社的新书,这一次我们将品评的是湖北人民出版社送来的新书。湖北人民出版社近年来出版了一批好书,特别是在独具特色的楚文化研究领域里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全国学术界、出版界有较大影响。今天,我们一方面是品评新书,一方面是就我国目前文史类图书出版的状况,以及如何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等问题,请大家畅所欲言。  相似文献   

18.
中国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局长阁下,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女士们、先生们:感谢中国传媒大学的盛情邀请, 很荣幸能有这个机会向贵校师生发表演讲!每次出访, 我都很愿意到大学中来。在我看来, 同年轻一代多交流是一种很重要的经历, 更是一项不可多得的乐趣。我所接触的他们对于现实和未来都满怀着各种不同的期望。能够访问中国信息传播教育的最高学府是我的莫大荣幸。时代赋予中国传媒大学的重大使命, 是为21 世纪的中国培养高级传媒人才。也就在今天, 我们即将和贵校签署设立葡萄牙语中心的协议。来听我演讲的诸位, 今天是坐满大礼堂的学生, 将…  相似文献   

19.
自1991年刊出《再论何谓编辑》以后,我有幸得到姚福申等几位先生的批评。去年以来,又见到王耀先先生的《关于编辑、出版的概念和范畴的一点建议》(《出版科学,1993年第2期)、李长声先生的《漫说一个三角锥,出版的》(《读书,1993年第9期),特别是林穗芳先生的《“编辑”和“著作”概念及有关问题》(《编辑学刊,1994年第1期),受益甚多。深感编辑概念这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已日趋深入,不同观点的佳作并起,美不胜收,它或许可望成为出版科学中收获最大的一次学术讨论。而近两年来,为这讨论而询问和关心我的人颇多。于是,想到联系自己的读书心得,写这《三论何谓编辑》。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某园艺场召开了一次特殊的记者座谈会。会桌上摆着一串串水灵灵的葡萄,一盘盘香气四溢的苹果和梨,煞是丰盛。场长致开场白说:“今天请诸位记者来,一是品尝品尝我们劳动的甘甜,二是让大家替我们宣传宣传,从此之后,我场在收获季节概不接待记者。”场党委书记接上话茬说:“请诸位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