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太古界潜山内幕油气成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营凹陷北带太古界潜山内幕油气藏至今还是尚未钻探的新勘探领域,对该类油气藏的勘探具有很大的突破意义.对该地区潜山内幕油气成藏特征研究认为,形成油气藏的主要烃源岩为沙河街组,为优质烃源岩;其储集类型丰富,共存在孔洞型储层、断层裂缝带、断层溶蚀带和风化壳岩溶带4种类型;具有3种成藏模式,即嵌入状油气藏、层状油气藏及内幕断层油气藏.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沧东凹陷膏盐层烃源岩样品的地球化学分析,认为孔一段膏盐层也发育大面积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属于中等-较好生油岩,其生烃潜力不容忽视。经油气源对比表明,膏盐层油气藏来源类型复杂,在大型基底断裂两侧形成来源于煤系地层烃源岩的古生新储型油气藏,在二-三级断层两侧形成来源于孔二段烃源岩的下生上储型油气藏。对于膏盐层湖盆中心,如果圈闭和储层配置良好,也可以形成石膏段自生自储型低熟油气藏。综合研究表明,沧东凹陷膏盐层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3.
垦东凸起位于郯庐断裂带北端,为前第三系潜山背景上发育起来的浅层披覆构造。由于潜山带内部不同潜山的雁行式排列而使其潜山披覆构造呈沟、梁相间排列;地层自下而上依次为古生界、中生界、古近系、新近系。通过对垦东西部主体带新近系油气藏形成的区域地质背景、油气成藏条件及主要控制因素分析表明,研究区新近系主要发育他源构造岩性油气藏,具有以曲流河沉积为主的相模式,油源主要来自黄河口凹陷,其次为孤南—富林洼陷及莱州湾凹陷,控边断层及区内小断层、不整合面、渗透性砂体为其主要运移通道。构造和岩性共同控制油气分布范围,曲流河砂体发育情况影响油藏的展布方式。研究对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东营凹陷平方王—平南潜山储层和成藏规律认识不清,勘探难度大。在岩心资料观察、岩石薄片鉴定等资料研究基础上,明确平方王—平南潜山的储层特征,并采用多种地球物理手段,预测缝洞型储层的有利发育区,对研究区油藏类型及规律进行解剖。研究表明,平方王—平南地区潜山油气藏主要包括风化壳残丘断块油气藏、碳酸岩层状油气藏和不规则潜山油气藏3种类型,储层条件和圈闭条件控制了油气富集。这对研究区寻找新的勘探目标及优化开发方式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储层对下古生界潜山成藏具有非常重要的控制作用。以东营凹陷平南油田为研究对象,利用大量岩心、镜下薄片、分析化验等资料,剖析潜山风化壳和内幕储层基本特征,明确储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建立油气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形成风化壳和内幕两套储集系统,风化壳储层厚度大约100 m,其控制下形成块状油藏,内幕储层主要发育在薄层的白云岩及灰岩中,内幕成层性的储层决定了易形成内幕单斜层状油气藏,油藏间具有独立的油气水界面;研究区内幕储层储集空间以裂缝-孔隙为主,其控制下油气富集程度相对较高,具有生产周期长、稳产周期长。最终建立“油源-储层-输导”三要素控制下3种油气成藏模式:近源断层-构造裂缝输导内幕层状油气成藏模式、近源断层-构造裂缝输导风化壳块状油气成藏模式、近源断层-不整合复合输导风化壳块状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6.
在油源断层划分和断层活动性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滩坝砂岩储集特点,选取垂向封堵系数法、横向封堵系数法和断层有效泥比率法,对郭局子洼陷沙二段断层的封闭性展开定量评价,明确有利于滩坝砂岩成藏的断层封闭界限值和油气分布规律。研究表明,在郭局子洼陷西部烃源岩富集区,北带的构造-岩性油藏,南坡高部位的地层-岩性油藏,均是有利勘探类型。  相似文献   

7.
系统分析了辽中凹陷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并对烃源岩进行了综合评价,以期为辽中凹陷油气资源评价及战略选区提供科学依据。分析结果表明:沙一段有机质丰度为1.997%,有机质类型为Ⅱ1,具最高生产力,但因沉积厚度较薄,生烃量有限,不属于主力烃源岩;沙三段有机质丰度为1.64%,有机质类型以Ⅱ1为主,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东三段有机质丰度为1.715%,有机质类型以Ⅱ1~Ⅱ2为主,处于成熟阶段。证实沙三段、东三段为辽中凹陷的优质烃源岩,目前没有大量发现优质烃源岩的原因是现在钻遇优质烃源岩的井不多或没有系统采样所致。  相似文献   

8.
设立该项的目的主要是对潜山地层的分布特点、储盖组合及隔层进行认识,分析潜山的内幕成藏模式,对有利目标区进行评价,指出有利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9.
车镇地区自1992年大古60潜山勘探以来,先后探明了大王庄、套尔河和富台等潜山油藏。针对研究区潜山群体众多、成藏复杂等特点,对车镇地区潜山分布特点、潜山油藏类型划分及井位部署原则进行详细论述,并进一步探讨研究区潜山油藏的勘探开发对策,明确今后的技术发展方向,对研究区潜山油藏的勘探开发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临清坳陷东部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极为发育,厚度大、分布范围广。结合多种分析测试资料,开展对烃源岩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的综合分析。研究表明,临清坳陷东部煤系烃源岩有机质含量较高,氯仿沥青“A暠含量和氯仿沥青“A暠转化率偏低,埋藏较深的地区生烃潜力也较大。生烃母质以产气态烃的 III型干酪根为主,其次为栻2-栿型。临清坳陷东部整体煤系烃源岩具有的埋藏深度大,热演化程度高,进入成熟-过成熟阶段。最后通过烃源岩热演化史的研究,确定本区煤系烃源岩的两个主要生气期,其中古近纪-第四纪为本区的主要生气聚集期,研究对深层的煤成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沧东次凹沙河街组主要发育低熟烃源岩,为了明确该区低熟油的勘探潜力,围绕低熟与成熟烃源岩生烃物质及生排烃机理的差异性,进一步深化了成烃环境及生排烃的特征研究,并得到以下结论:沧东次凹以咸化-半咸化湖强还原相为主,成烃环境最好;盐山次凹沙一段为咸化-半咸化湖强还原相,成烃环境有利;南皮次凹以淡-半咸化湖还原相为主;吴桥次凹为淡-微咸化湖还原-弱还原相,成烃环境较差。同时,利用含油饱和度开展了生排烃研究,证实了沙河街组未熟-低熟烃源岩具有明显的生排烃过程,沙一段排烃门限浅于沙三段,其中沧东次凹沙河街组烃源岩具有较强的排烃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鄂尔多斯盆地直罗组油气来源,通过有机碳测试、岩石热解、族组分、GC-MS等地球化学方法对研究区泥岩及原油样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直罗组泥岩有机质丰度低,属于非烃源岩;安定组与延长组长7泥岩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成熟度高,特别是延长组长7泥岩有机碳质量分数平均值为13.45%,为极好烃源岩,生烃潜力较大.直罗组...  相似文献   

13.
宏观区域构造背景分析基础上,结合地球物理属性,运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对长堤潜山进行精细构造解析,建立全新的长堤潜山构造解释模型。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性质的构造进行重新识别,改变前人只有张性和扭性构造发育的解释方案。结果表明,研究区构造活动整体西强东弱,平面上逆断层以北西走向为主,正断层主要呈北东走向,张扭断层主要近南北走向。早期北西向逆断层多被晚期北东向和近南北向断层切割改造。同时,不整合及断层活动性分析认为,长堤地区主要经历海西期初始挤压变形阶段、印支—燕山期潜山主体形成阶段、喜山早期拉张断陷改造定型阶段、喜山晚期披覆兼走滑调整阶段4期主要变形,恢复关键变形期构造特征及其演化过程,为长堤潜山成藏条件及勘探潜力再评价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沉积学和石油地质学为指导,通过对油气基本成藏要素、油气成藏模式和油气分布规律及主要控制因素的研究,展示了长堤潜山披覆构造带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并通过滚动勘探实践进一步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15.
车镇凹陷车66井区沙三下地层发育有巨厚的烃源岩和滑塌浊积成因的砂砾岩扇体沉积,砂砾岩扇体包裹于巨厚的烃源岩之中,成为油气运移和聚集最直接、最便捷的地质体。砂砾岩体的舍油性与其储集物性密切相关,而储集物性又与扇体的空间展布、发育规模、沉积相带、异常高压带以及与盆地基底断裂的配置关系密切相关。储集物性好则储层的含油性好。储层微裂缝的发育在改善储集物性、储层含油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扇体有利沉积相带、异常高压带和与盆地基底断裂密切相关的构造应力集中带是油气运聚的有利地带,具有很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6.
根据生、储、盖的基本特征与构造样式及流体性质的不同,将巴楚凸起南缘主要划分为石炭系断背斜(背斜)油藏组合、石炭系断背斜气藏组合和下奥陶统潜山背斜油气藏3类已知与志留系断背斜(背斜)油藏组合、石炭系断鼻油气藏组合、志留系断背斜(断鼻)油气藏组合3类预测等6类有利油气藏组合。通过已知油气藏组合特征分析,认为构造演化、储层发育特征与烃源岩演化的差异性控制了戍藏组合的类型与分布。其中东部发育以寒武系为气源的石炭系、下奥陶统气藏组合为主,西部发育以寒武系、石炭系为油气源的石炭系、志留系油气藏组合为主。  相似文献   

17.
针对东营凹陷岩性油藏勘探现状,提出以勘探效益为核心、以定量化研究为特色的岩性油藏精细勘探思路,形成一套规范的勘探技术流程,应用于岩性油藏最为发育的东营凹陷中带,通过高频层序格架构建、沉积相分析,建立岩性圈闭地质预测模型;通过对岩性油气藏大量统计和典型解剖,借助实验室模拟技术明确岩性体成藏主控因素,确定其含油性定量评价方法.精细勘探技术在牛庄洼陷中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巴楚凸起南缘成藏组合特征及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生、储、盖的基本特征与构造样式及流体性质的不同,将巴楚凸起南缘主要划分为石炭系断背斜(背斜)油藏组合、石炭系断背斜气藏组合和下奥陶统潜山背斜油气藏3类已知与志留系断背斜(背斜)油藏组合、石炭系断鼻油气藏组合、志留系断背斜(断鼻)油气藏组合3类预测等6类有利油气藏组合。通过已知油气藏组合特征分析,认为构造演化、储层发育特征与烃源岩演化的差异性控制了戍藏组合的类型与分布。其中东部发育以寒武系为气源的石炭系、下奥陶统气藏组合为主,西部发育以寒武系、石炭系为油气源的石炭系、志留系油气藏组合为主。  相似文献   

19.
从断裂体系和构造演化特征出发,研究桩西潜山带的负反转构造。桩西中古生界潜山经历了挤压应力到张性断裂的交替变化,该区主要有单条冲断系负反转、复杂冲断系的局部负反转和截断取直型负反转3种构造样式。通过研究这些构造样式的负反转构造,发现其对桩西潜山及上覆古近系和新近系的油气运聚和保存起到关键作用,并控制形成了该地区多层系、多类型的复式油气聚集带。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广州市断层破碎带为例,分析总结前人对断层破碎带的分类,从工程建设角度出发,综合考虑断层破碎带的规模及其活动性,提出新的断层破碎带分类.采用层次分析(AHP)法,建立多层次目标体系,从而确定不同类型断层破碎带的影响度因子,进而界定断裂破碎带周边不同安全等级区域的边界距离.为城市规划、建设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