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以科层制为基本特征的现代主义范式下的三段式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是建立在其“基础观”的基础之上的,而其基础观又是以领域一般性理论为前提的。过去由于我们很少触及其基础观,导致对这一课程模式的批判无力。而这一课程模式目前已成为制约我国职业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本文以领域特殊性理论为工具,从其基础观出发,对这一课程模式的错误进行批判,并试图建立以“项目”和“实践”为核心要素的新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  相似文献   

2.
批判课程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是西方“唯科学主义”的泛滥、社会公正的衰微以及人的意识的日益虚假化,其哲学基础是人本主义哲学理论之一的“社会批判理论”,社会学基础则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流行于英美的“新教育社会学”。整体论、理性观、批判认识论为理论基础,批判课程论的课程哲学观。批判课程理论在对传统课程范式进行批判的基础之上视课程为“反思性实践”,并关注学校教育及其课程的相对自主性、教师和学生的能动作用、学校化中的矛盾和冲突性质。  相似文献   

3.
现象—诠释学课程理论及其对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象-诠释学课程理论是当代北美课程领域中一支重要的理论流派。它以现象学、诠释学为哲学和方法论基础。派纳的“概念重建主义”、范梅南的“现象学课程研究”以及史密斯的“诠释学教育学”反映了其基本主张。这一理论在课程观、教学观、教材观及师生观等方面给基础教育新课程带来了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4.
赵云雁 《教书育人》2001,(22):31-32
大凡在任何一种教育体系中,课程设置始终处于核心地位,职业教育尤其如此。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特别是教学的改革,最终都将归结到课程的改革上来。职业院校课程设置的主要任务就是为训练职业能力服务,而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就是要提高劳动者的职业能力,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的课程观,是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模式的关键,也是我们潜心研究这一课题的出发点和归宿。我国的职业教育模式多种多样,概括起来可分为三大类:专业学科模式、能力本位模式、综合制或选修模式。其课程结构大体分为四类:普通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  相似文献   

5.
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   总被引:247,自引:26,他引:247  
职业教育项目课程是一种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并学习工作知识的课程模式,它是当前我国职教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其理论基础是职业教育课程的结构观.目前研究者对项目课程理论的掌握远远超过了对其开发技术的掌握,必须加大对其开发技术的研究,才能达到我国职教课程改革的预设目标.  相似文献   

6.
《职业技术教育》2008,(6):27-28
实施单位: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 核心理念:“以典型产品引领工作任务,以工作任务引领知识技能”。 理论依据: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观:职业教育课程的逻辑核心是“工作实践”,要以工作实践为逻辑核心重构专业课程框架以及管理体系,它是建立在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实践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和文化基础课程任务上的多元系统。  相似文献   

7.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我国职业教育的目标之一。本文总结了我校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建立“宽基础、厚专业、活模块”三维课程模式的实践,并提出了完善这一模式的思路,以适应我国这一职业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冯志军 《湖南教育》2003,(22):17-18
作为一种思想观念的后现代思潮,正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在西方,运用后现代主义思想考察各种学术领域,然后归纳出一套全新理论的现象时有所见。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伴随着后现代主义哲学和文化思潮对学校课程论的影响不断扩大而产生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对各种传统课程理论,尤其对被视为现代主义课程典范的“泰勒原理”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和反思,并且以新的课程理论视角和价值观念阐释课程的本质,对建构新课程理论体系、深化课程改革具有现实的意义。一、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理论渊源后现代主义的产生是与“现代性”的讨论相关的…  相似文献   

9.
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研究   总被引:55,自引:1,他引:55  
20世纪职业教育课程几经改革始终未能跳出学科体系的樊篱。为创立更能适应知识社会需求、真正体现职业教育职业属性的课程模式,1996年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颁布职业学校使用的被称为“学习领域”的课程指南。所谓学习领域的课程指的是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1998年马格德堡大学巴德(Bader)教授及慕尼黑大学斯罗安讷(Sloane)教授通过两个典型试验,进一步细化了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方案,其目的在于对以要素形式、结构取向和认知复制构成的课程模式进行改革,强调高新技术条件下与工作过程有关的隐性知识——经验的重要地位,同时强调学科体系知识不应通过灌输而应由学生在学习过程的“行动”中自我建构而获得。这一课程方案由工作过程导出“行动领域”再经教学整合形成“学习领域”,并通过具体的“学习情境”来实施,具有整体性、合作性、个性化的特点。工作过程导向是“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课程观是在对前现代课程观的追溯和现代主义课程观的批判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当我们深入这一理论领域便可感受到,从这种看待世界与教育的方式中,能够产生一种对未来世界和未来教育充满激情的、富有积极意义的探索和创造。特别是美国课程理论家小威廉姆E·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充满着创新性、发展性的活力。对之加以解读和分析,有助于我们建立课程新视野,变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促进课程改革和发展。一、设计后现代课程的“四R”标准与现代课程设计所遵循的泰勒原理不同,多尔提出了设计后现代课程的“四R”标准——一种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