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9 毫秒
1.
长期以来,支撑我国教育教学研究基础的学科是哲学和心理学。哲学化的研究倾向于演绎与宏大叙事;心理学化的研究则信奉科学主义、实证主义,以“客观性”、“定量”、“目标——效率”、“设计”、“控制”等为核心概念;近年来社会学和解释学的研究视角渐渐成为一道引人注目的景观,这种研究的最大特点是运用社会学、现象学与解释学的理论,采取微观研究的方法,描述、解释和反思学校社会生活,为教育教学研究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2.
在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型时期,教育社会学家对学校科学课程的霸权地位提出质疑,批判理论取代功能主义理论,但是批判理论将课程简单还原为统治阶层利益的反映,因而受到社会现实主义理论的批判。科学知识的霸权地位被解构,由客观的科学世界回归具体的人的日常生活社会与本土社会,教育社会学呈现微观学校日常生活研究取向与本土化研究取向。  相似文献   

3.
“学校知识”与课程标准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一、从课程社会学看“学校知识”课程社会学把学校中所传递的知识 ,视为课程如何加以组织、分配的知识结构与过程的问题。就是说 ,“学校知识”的问题 ,与其说探讨应当是什么知识 ,不如说探讨学校知识和课程的构成原理本身存在的基础。课程社会学研究的一个焦点是 ,阐明课程组织的结构性分配原理 ,诸如学校知识选择之际的权力介入 ,课程编制中组织知识时的“分类”与“分层”之类的分配。早在 2 0世纪 6 0年代末至 70年初 ,英国的新教育社会学派就主张 ,必须立足于社会观点去理解课程 ,把学校中所教学的知识内容作为教育社会学的中心课题来…  相似文献   

4.
教育社会学中的知识与课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社会学需要这样一种理论,它将知识问题重新纳入课程的争论之中,而不否认知识的社会和历史本质。现有的教育社会学,无论是建立在新保守主义、新自由主义还是后现代主义理论基础之上,都没能为可供选择的课程提供基础。本文提出了“社会现实主义”的知识与课理论,这种关于知识而不仅仅是关于认知者的社会理论,既承认课程知识的社会历史本质,也承认它们超越其特殊社会起源的客观性,并将课程知识的客观性置于社会网络以及社会组织的公共规则和惯例之中。  相似文献   

5.
论高等学校课程的社会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学作为高校课程的基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结构功能理论、冲突理论、社会批判理论、现象诠释理论四大教育社会学流派影响下的高校课程观的考察,阐释了社会学对高校课程的影响,其主要体现在:为高校课程提供了新的社会学研究范式,提供了社会化的终极目标,提供了政治、经济两大制约机制,提供了个体与社会两个层面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用生活教育理论构建社区教育的科学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生活教育理论构建社区教育的科学基础●黄云龙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毕生从事生活教育实践、呕心沥血创立的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社会学,是构建“生活与教育”、“社会与学校”一体化的教育理论。用生活教育理论建构社区教育的科学基础是社区教育发展与社区教育科...  相似文献   

7.
北京大学教授郑也夫退休前的最后一门课,是领着学生们“批判”中国教育。 这堂名为《批判的教育社会学》的课程开设于2010年9月。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老师传授的是理论,但课程的核心内容却是要求学生们进行一项社会调查,“翔实地描述教育领域中的某一个博弈、现象或勾当”。  相似文献   

8.
试论解释论之学校功能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70年代兴起的解释论,是对以功能论和冲突论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社会理论的挑战。它关注教育社会学微观领域的研究,使社会学的理论观点进行了课程编制、课堂教学、师生关系等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从而既推动了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入开展,又促进了社会学理论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作为20世纪教育学历史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去学校化社会》自问世以来便备受关注。50多年前,身处激进与动荡的社会思潮与社会现实环境中的伊利奇,反思和批判制度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形成了以建构开放学习网络为核心的“去学校化社会”思想。这一思想在理论上引发了关于教育价值与功能的论辩;在实践上激发了以“去学校化社会”思想为指导的教育制度变革的种种探索。但该思想忽视了学校在普及教育和发展文化中的积极作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与对教育制度的批判具有不对称性,所提出的“学习网络”具有潜在的不平等性,因而受到批评。而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导致学校关闭给传统的学校教育带来挑战。这赋予“去学校化社会”思想新的时代价值,引发人们对该思想的再度关切。智能技术的教育应用,不仅为“去学校化社会”思想提供了现实技术条件,更引领人们超越“去学校化社会”思想、重构迈向新教育生态的教育制度。  相似文献   

10.
课程的社会学研究简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课程的社会学研究简论●南京师大“课程的社会学研究”课题组学校课程既是一个重要的教育范畴,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课程作为“从一定文化社会里选择出来的材料”,①具有无可争辩的社会性,课程的决策、编制、授受及评价等,无不体现出明显的社会文化特征。对于课...  相似文献   

11.
On the status of critical theor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Kai Nielsen 《Interchange》1992,23(3):265-284
Critical theory, while remaining in part a scientific social theory, is not just a scientific theory. The nature and distinctiveness of its criticalness is depicted. The logical status of a rationally reconstructed Habermasian critical theory is displayed, defended from some traditional criticisms (including charges of historical idealism), and contrasted with both historical versions of critical theory and purely scientific theories. Whether the critical theory articulated and defended is Habermasian, or a more historicized critical theory, in either case it is argued that it provides a sound basis forideologiekritik against postmodernist scepticism.  相似文献   

12.
亨利·吉鲁作为美国批判教育学家的杰出代表,其批判教育学在国际教育学界产生重要影响,吉鲁的课程理论作为其批判教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乏许多洞见。吉鲁的课程理论以"社会正义"为价值关怀,这植根于吉鲁来自社会底层的工人阶级身份、成长经历,以及后来作为被边缘化的激进左派的切身体验。他的课程理论体系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期的批判课程理论和后期的后现代课程理论。吉鲁课程研究是沿着课程是什么到如何实施课程方案的逻辑演进的。  相似文献   

13.
张清  李国庆 《教育科学》2006,22(5):46-49
我国高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趋同化是需要解释的现象。基于社会理性与组织理性的关系理论对大学组织理性与社会理性的关系进行研究是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在此研究视角下指出大学组织理性与社会理性的类型关联和一致性因果关联是大学趋同的普遍性前提机制,而社会理性的强制机制与大学组织理性的合法性诉求机制是促使我国大学趋同的现实因素。  相似文献   

14.
社会建构主义把批判理论和知识社会学的立场应用到课程研究中,认为课程是经由社会建构而形成的,学校合法知识是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经过不断的冲突、调和而形成的.但由于社会建构主义对课程本身的社会属性缺乏深入的研究,对社会结构如何影响课程这一课程社会学的本源问题上没有提出系统的解释框架,受到一系列的质疑和批判.课程社会学领域出现两种超越社会建构主义的尝试:一种为对现代性与课程内容之间关系展开实证研究的现代性模式;一种为吸收涂尔干社会理论对结构与课程、课程的社会属性进行深度研究的新涂尔干主义.这两类研究超越了仅仅把课程认为是不同社会力量之间互动的结果的认识,对课程自身的社会属性和获得机制进行了深度的剖析.课程社会学的这种转变不是简单的研究立场的转变,而是深层的知识论转变.  相似文献   

15.
实践哲学的课程改革理论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反映了西方课程现代化改革中的社会矛盾和道德危机,在理论资源上受到了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彼得斯的知识伦理学和罗尔斯的社会正义论的影响。实践哲学的课程改革理论主张把课程改革作为伦理政治实践;课程改革是在实践理性指导下的集体的审议活动;课程改革的方式是一种审议的活动;课程改革需要就课程改革的目的作出集体审议。  相似文献   

16.
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化、体系化实践教学是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性与实效性的重要路径。应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不同特点,突出各课程的相对独立性,实现实践教学主题、过程设计的课程化,同时,依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统一之教学目的,突出课程间实践教学任务、目标的协同性和整体性,实现实践教学的体系化。  相似文献   

17.
It is widely held that, by teaching individuals how to reason through and analyse everyday problems, the teaching of critical thinking develops the deliberative capacities essential to the healthy functioning of democracy. Implicit in this view is the assumption that a certain commensurability exists between the problems presented in such curricula and those that occupy democratic deliberation. In examining one influential critical thinking curriculum,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International Examination’s Thinking Skills, however, this article reveals the contingency of the assumption. With its presentation of problems steeped in discourses of logic and argument analysis, and with little consideration of notions of rightness/wrongness, such a curriculum can only tend towards the development of an instrumental form of rationality that, being morally indifferent and emotionally apathetic, contributes instead to the depoliticization of democracy. Given that the nature of democratic deliberation does not only focus on what is correct, but, more crucially, on what is right, it is argued that the problems on critical thinking curricula need to both engage individuals in deliberations over issues of social good, and allow them to think of themselves in ways that fundamentally tie them to other members of society.  相似文献   

18.
传统高校课程显露出的缺陷和弊端渐渐不能满足后现代社会和人自身的发展需求,高校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与此相对应的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在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透射出它对教育和社会生活产生的深刻影响,因此将后现代主义引入高校课程改革的研究也成为许多学者的研究重点。在分析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的基础上,对现代课程进行批判和质疑,进而呈现后现代主义的代表小威廉姆E.多尔的课程理论——4R课程,揭示后现代主义教育理念对当前的大学课程改革具有的重大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西兰教育部于1996年和2017年先后颁布了两版《编织的草席:学前教育课程纲要》(Te Whāriki),新版的纲要依据社会经济的变化,结合新近教育研究结果和实践经验,对旧版进行修订。Te Whāriki课程纲要由教育目标、四大原则和五条线索编织在一起,具有高度的连贯性,主要表现在课程与本国文化的一致性、课程框架与教育目标的一致性、课程框架与理论基础的一致性、课程理论与实践方法的一致性。我国幼儿园课程经历了3次改革,近年来发展迅速,但仍然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不协调和不统一。“新西兰模式”为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提供了借鉴,应对我国幼儿园课程纲要进行反思,尽快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幼儿园课程理论基础,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基于新课程实施中课堂教学评价所存在的实际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特征及其实施策略进行分析.首先,阐明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当以"解释者"和"批判社会建构主义者"的身份加以担当,并概括为六大特征;其次,以"阅读教学"为例,具体说明课堂教学评价特征和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