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儒家思想从汉初到武帝前经历过一个长期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先秦儒家思想的继续和发展时期。虽然焚书坑儒给儒学造成了极大打击,但秦统治者并未完全放弃儒家思想,而且汉初的黄老思想中也渗透有很多儒家的观点。此外,儒学在民间的传承也从未中断。在这一时期,一些儒家学者积极地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使儒学适应了汉代现实政治的需要,取得了独尊的地位,这一切与儒家思想在汉初的积累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李光耀治国方针所蕴藏的儒学成分进行剖析评棕,从而揭示李光耀的儒家思想文化观,进而通过对李耀治国的成功经验来探索传统儒学对我国现代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所起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禅的东传以及新儒学对日本禅发展兴盛所产生的作用,同时分析了禅对于新儒学在日本传播所起的作用,以及禅儒在相互影响过程中对日本中世文化形成所产生的影响.认为禅借助新儒学传入日本,而禅又为新儒学在江户时期成为反映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一门显学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和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都几次提到儒家思想的"新"发展:西汉武帝时代,儒家思想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魏晋隋唐时期,儒学有了新发展;宋代出现了新的儒学体系;明朝中期,王阳明把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明末清初,儒学重新焕发生机,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那么,这些"新"发展到底"新"在何处?它们有什么不同?下面对这些问题作浅显探究。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干的儒学,对古代文学的本质及其生存、发展、变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它界定了文学的政治教化的社会功能与作用,确立了“中和之美”的文学审美标准,提出了赋比兴的诗歌乃至整个文学范畴的表现方法。儒家思想还儒化了历代文学家的灵魂,使他们在创作中自觉地遵循儒家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6.
朝鲜的化传承自中华化,在近两千年的传播和吸纳过程中,在朝鲜,早期的儒学逐渐衰败.朱熹理学渐居主导。在理学主导地位确立的过程中,朝鲜的大儒起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唐代,由于统治者实行开放的治国方略,从而在意识形态领域形成了儒、释、道三教鼎立并存的局面。但佛学的思辨性和修行的简便化以及佛教的发展,构成了对儒学发展的挑战。中唐时期的士人知识分子认识到了佛学对儒学发展的危害,展开了对佛学的猛烈批判,韩愈就是这方面的代表。韩愈本着儒家知识分子的使命感,以儒家思想的卫道者自居,拿起了恢复儒家道统这一批判的武器,对佛学思想进行了批判,即使为此坐贬,也矢志不渝。他在贬谪期间仍积极传播儒学、力行实践,为捍卫儒学的统治地位以及儒家思想的南传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传统思想文化以儒学为主流,至宋明时期,形成了继承先秦儒学,整合儒、道、佛三教的宋明理学,是后期封建社会的新型意识形态。从北宋的周敦颐、邵雍、程颢、程颐、张载到明代的王夫之,宋明儒学历经六百多年,对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高中历史新课程将这一内容放人思想史专题中,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本文试图就现行各新版教科书对这部分内容的编写进行一些探究。  相似文献   

9.
汉武帝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汉王朝的统治思想,这既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儒学独特的性质所决定的。同时,儒家学者的积极推动和汉武帝的偏好也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略论儒家中庸思想的历史嬗变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庸理论是儒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儒学的变迁它被赋予不同的解释和内容。孔子、子思、董仲舒、程颢、程颐、朱熹等人在中庸思想的演变过程中起了关键性作用。中庸思想对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思维模式、价值取向以及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柳宗元针对中唐儒学义理被淹没在章句训诂中的情况,重申原始儒学的经世致用特征;柳宗元剥落笼罩在儒学头上的天人感应、鬼神迷信等神学外衣,弘扬原始儒学的人本精神;柳宗元倡导“大中之道”,端正了儒学学风;柳宗元统合儒释、融合诸家,拓展了儒学视野。由此,柳宗元对儒学的复兴、理学的诞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孔子和今文学》一文是蒙文通晚年最重要的一篇经学论文,集中体现了他的经学思想。在该文中,他综合了《儒学五论》的主要观点,从解决今古学入手来思考经、子、史的关系,通过构建"批判儒学"来重新定位经、子、史的关系,通过对儒学根源的不断回溯来彰显今文学(实际上也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他自觉地将治子之法与治史之法结合起来,着眼于思想与历史的互动,在儒学与诸子传记相互交流与融合的时代背景中来考察儒家思想的变迁,揭示了今文学的根本精神是"革命""素王"说,今文学井田、辟雍、巡狩等制度寄寓了天下大同、万民平等的理想,从而基本上揭示了今古学的真相。  相似文献   

13.
儒学论者与儒教论者讨论的焦点在于如何看待儒学与宗教的异同.从儒学与宗教的差异看,儒家文化总体上不具备宗教的特征.儒学虽然不是宗教,但在功能上与宗教有相似之处.二者都提供了一种组织社会群体的文化共识,都维系一种伦理规范系统,都提供了一种精神安顿方式.儒学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已经深入到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中,成为中国人树立道德理念、处理人际关系、凝聚民族群体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儒学在其强劲复兴的过程中,呈现出从心性儒学不断走向政治儒学的明显趋向。面对西方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和公民社会等现代性政治理论,儒家开始根植传统,立足中国现实,重新建构出儒家新王道论、儒家社会主义和儒家民主政治论等系统而多元的政治儒学。如果中国马克思主义能够从政治儒学之中取长补短,切实增强自己的理论说服力和现实活力,那么将不仅可以促进政治儒学的健康发展,而且也可以有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5.
浅说儒家养心神培正气的养生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古人生终有死,但健康长寿之心人皆有之,故养生之道历来被人们探求,并总结出了纷繁的养生学说,形成了儒、道、释、医等多个养生学流派。儒家养生学说博大精深,养生智慧丰富多彩,但其内核则是"修心养性,怡情培气"。本文从儒家养生学的形成、儒家养生学的特征、养心神培正气的内涵和方法等几方面,阐述儒家养心神培正气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天祥对儒家经典著作娴熟于心,融会贯通,又有所取舍。他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同时,自觉接受了新兴理学,并能将二者熔于一炉,交互阐发;对儒家思想,文天祥不仅潜心研索,真诚信奉,而且经世致用,身体力行。文天祥能成为伟大的民族英雄,除其他因素外,也是他学习、实践、弘扬儒家思想文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北宋时期,儒者们为了复兴儒学、排斥佛老的需要,十分推崇由韩愈所倡立的儒家道统论,并对之作了进一步的丰富与发展。荀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在北宋前期与中期受到推崇,从而形成一股“尊荀”思潮。然而,随着理学的兴起与学术研究的深入,“尊荀”思潮很快结束,苟学受到贬抑与排斥。  相似文献   

18.
论杜诗体现的儒家"仁"文化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至唐代,儒学获得了较大发展。杜甫便是出身在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并以儒家者流自居,自小苦读儒家经典,奉行儒家的思想道德。其诗歌亦主要体现了儒家文化内涵。本文就杜诗中所体现的儒家“仁”的文化内涵及其现代意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嵇康作为魏晋时期竹林派玄学家中的首要人物,他的"越名任心"、指斥礼教、托好老庄和崇尚自然的玄学思想旨趣一直成为学者们注意的焦点.然而嵇康实际是儒玄兼综,且具有深厚的儒家素养,其深厚的儒家素养主要体现在"修己"、"正身"的个人修为、"入则孝,出则悌"的伦理道德观、"以道事君"、"从道不从君"的忠君观和修齐治平的教子观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儒家人类研究构成近20年儒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其成就主要体现于对儒学的主旨即人学,儒家人类的内容和特征,儒家人学之价值论和人格论,儒家人学的现代评估等四个方面,展开了比较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与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