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本文从"虚气相感、阴阳相感、心物相感"三个层次对张载的"相感说"加以分析,通过"相感"分析虚气关系,明确张载哲学思想的核心点是虚气相感不离,宇宙论和本体论同时并建,并从天到人,尽性穷理,从而使宇宙本体论与人生修养论贯通为一,完成其整个天人哲学的思想建构。  相似文献   

2.
《淮南子·原道训》涉及宇宙论、本体论、人性论、工夫论等哲学思想以及政治治理思想。其中本体论是在“无为”这一价值意识下展开的理论建构,而“无为”价值意识又合于《原道训》的核心问题意识——“无为而治”之治理思想。因此《原道训》是带有政治关怀的理论探索,从形上学的高度建构了相应的本体论、宇宙论、人性论、工夫论的义理结构,以为其“无为而治”的思想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王夫之的哲学体系具有丰富的内容,他在本体论方面提出了比较完整的气一元论学说以及精湛的辩证学说,历史观方面提出“理势相成”学说,在伦理学方面,则有“性日生日成”、“珍生、务义”等学说。他提出了精湛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达到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最高水平。王夫之的哲学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即宇宙论、本体论与人生论的统一,特别是以本体论为人生论的价值来源和终极根据。王夫之哲学对现世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一个独特的文化哲学视角,重新审视老子的哲学美学思想,并透过老子其人其书之谜,看老子哲学诗学所蕴含的巨大思想对话空间。文章分别讨论了学术史上对老子与《道德经》“疑古”、“信古”和“释古”的问题,揭示了老于哲学本体论与宇宙论精神、认识论与辩证论智慧、人生论与政治论理想,以及语言论与审美论意趣,并进而阐释了老子智慧在当代社会的警世作用。  相似文献   

5.
王夫之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集大成者 ,他从“气一元论”的唯物主义本体论出发 ,阐述了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以及矛盾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 ;在张载“一物两体”思想基础上 ,提出了关于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思想 ;在继承张载“动非自外”思想的基础上 ,提出了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张载气论思想的内在理论缺陷李传印我国气论思想发展史上,把气论引入本体论古已有之,但建立起一个较为完整的,以气为宇宙本体的宇宙观,北宋张载却是首功。张载的哲学思想体系既不同于程、朱的理一元论,也有别于陆、王的心一元论。张载的气论哲学思想中,气不是一个神...  相似文献   

7.
西铭祭——回视张载对"仁道"的论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张载仁道唯物主义的哲学纲领,《西铭》力求从“天道”运行的角度给“民胞物与”论提供充分的论证,借以弥补孔门“仁道”只知“人”而不知“天”的缺憾。在这个意义上,张载是从唯物本体论层面“证明仁道第一”。但是,《西铭》的论证在逻辑上很不严密,集中表现在它与人性与仁道之间生硬地加入了宗法家长模式,实际上形成了逻辑缺环。尽管如此,张载力图从唯物本体论层面给仁道主义提供论证的努力,至今功不可没,“新关学“应力求从唯物史观出发证成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8.
张载哲学思想中的"有无"具有非常深刻的理论意涵,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有无"具有深刻的哲学意涵最早应当从老子始,老子思想中"有无"所体现出来的宇宙论和本体论的意涵是隐而不彰的,到了庄子那里,"无有"并在即是宇宙万物的本体了,魏晋时期"有无"思想的发展真正达到了最高峰,郭象提出的"独化论"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有无"思想的最终逻辑演化。而张载的"有无"思想就吸收了新道家所发展的"有无"理论,将"有无"转化为"虚气",在新的理论背景下从而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太虚即气"的宇宙本体论的构建。  相似文献   

9.
知论是张载心性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张载的知论包括见闻之知、德性所知、诚明所知三层结构,都属心之功用。德性所知对见闻之知具有优先性,见闻之知对德性所知具有启发性;德性所知是道德层面之知,对应贤人境界,诚明所知是超道德层面之知,对应圣人境界。张载将认识论与工夫论紧密结合,对儒家知论进行系统建构,从“知礼成性”的角度为儒者“学以成圣”提供了工夫路径。张载批评了佛教摒弃见闻之知,在指出佛教是“诚而恶明”“得天遗人”的同时,提出儒者是“诚明两进”“天人合一”。张载从知论的角度为儒家抗衡佛教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10.
熊十力是现代新儒学最具开创性的代表人物,“体用不二”是其最有特色的思想。“体用不二”的宇宙论解释,既为中国传统哲学提供了有中国特色的本体论学说,又为本体大用提供了哲学宇宙论前提,因而这一解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载的“性”论最不易了解,但又是理解其思想的关键所在。本文通过对张载“性”论的内涵,“性”的道德实践层次的考查,以及“性”与其他几个重要概念如“太虚”、“神”、“命”、“心”的关系的分析,试图对张载“性”论内容进行合理地分析和把握,从而揭示出“性”在其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更好地认识其思想的内容特征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张载哲学中的“气”、“性”、“心”三个中心范畴的探讨,研究了张载哲学思想中本体论、人性论和认识论之间的逻辑联系。  相似文献   

13.
张载对佛道两家的批评,主要依据其“天人合一”的太虚本体理论,批评的重心也放在了两家所擅长的本体论与心性论上,为儒学的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本从“一物两体”的矛盾观、“动非自外”的内因论、“变化渐”的形式说三个方面对张载的辩证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尤其是张载关于“两”、“一”范畴的理论和“动非自外”的内因说对中国古代辩证思想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张载同其他的哲学家一样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因此,我们应科学地界定张载在中国古代辩证思想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面对二氏从本体论层面论证自己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精微性 ,张载生活时代的儒家不能不起而应战 ,也从本体论层面证成仁义道德。张载的学术贡献之一 ,在于他力求用“太虚即气”的气一元论证成儒家的仁道主义 ,回应二氏的挑战。在这个论证中 ,作为张载哲学论纲的《西铭》 ,实际在气一元论的人性论和仁道主义之间插入了中国式的宗法家长模式 ,使仁道主义实际上成了适应这种模式的社会意识形态。这一论证从反面启示人们 ,中国仁道主义的奥秘也在社会经济生活中 ;“新关学”不能离开唯物史观推演仁道主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一物两体”的矛盾观、“动非自外”的内因论、“变著化渐”的形式说三个方面对张载的辩证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尤其是张载关于“两”、“一”范畴的理论和“动非自外”的内因说对中国古代辩证思想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张载同其他的哲学家一样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因此,我们应科学地界定张载在中国古代辩证思想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道论思想在《淮南子》复杂的思想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其本体论、宇宙论还是养生论都是围绕着“道”展开的。然而,其道论也可以从道之体、道之用以及道之体用关系等三个方面来展开。从道之体来看,其作为宇宙之本原,是万物得以存在的依据,同时也具有其自身的性质;从其形而下之“用”来看,则是“无为”;从道之体用关系来看,《淮南子》中的“无为”与“道”之内涵互为表里,并且使“道”体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18.
徐复观对孔子"仁"的诠释贯穿其学术思想发展的始终,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在1955年之前,他承继熊十力的思路,融合本体论、宇宙论、人生论释仁;从1955年开始,他切断仁与科学宇宙论的联系,同时又对仁作了本体论化的解释;1970年代以后,他指出仁的性格不是超验的,而是历史的、实践的,这才割断了仁与超验本体论的联系,完成了对形而上学的消解。这一过程是徐复观对熊十力学派本体观由承继到批判的演变过程,并能说明他消解形而上学思想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庄子“天籁”本是其“道”的呈现,而“道”是庄子宇宙论、本体论与人生观融合一体的归结,在庄书或庄子思想中乃是“自然”“无为”主观境界与客观自然之义,因而“天籁”也就取得主观境界与客观自然的主客合一之境。  相似文献   

20.
《正蒙》是北宋哲学家张载的主要著作,集中其一生言论之精华,代表着张载的最后定型思想。读《正蒙》,尤其是“太和”、“参两”、“动物”等篇,其中涉及到较多的自然现象及自然科学知识,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到其主要哲学命题与自然科学的密切关系。 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自然规律的探索,是张载成为“元气论”集大成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