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童旭东 《武当》2010,(2):29-31
中央、江苏两大国术馆成立后,来江南的武术家就更多了。知名太极拳家杨澄甫、田兆麟、郝月如等都曾在江苏国术馆任过教习。朱国福、朱国禄、朱国祯在参加首届国术国考前都曾到江苏国术馆学习,国考后朱氏三兄弟皆被中央国术馆录用。当时,国术馆是群雄荟萃之地,经常进行实战切磋,这使许多有名的武术家很不适应。孙存周虽不在国术馆任职,但是经常来馆中代父传艺,因此有机会经常与各派名家交流。无论是馆内的教习或学员,还是馆外的名家高手,  相似文献   

2.
吴志泉 《武当》2005,(6):59-61
远离国术馆未曾受"三请"李景林是远离中国国术馆的。这在李景林推荐张之江的前文中已详述。李景林的历史事实证明,他对中央国术馆除促进作用外,毫无关系。"中央国术馆"的组织结构文件中,根本没有李景林。张之江的女儿先后两次在《武魂》发表建馆情况,第一次是正确的,第二次却毫无根据地加上李景林,这是错误的。吴玉昆、张文广、蒋浩泉、袁贤群等教授及何福生,还有李和生先生,他们都是中央国术馆毕业的,笔者曾先后请教,他们先后都是同样回答:李景林根本不是中央国术馆的副馆长。"浙江国术游艺大会"开幕前夕,张  相似文献   

3.
吴图南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武术大家,他自幼习武,精太极,后又涉猎各家,他不但博学多才,思想豁达,而且技艺精湛,理论造诣也很高。他的武术思想涉及范围极广。1937年,仅一本十余万字的《国术概论》。就从国术之特征、提倡国术之意义、方针、目的、方法、国术原理(包括当时风行一时的太极拳、八卦拳、形意拳、少林拳、通臂拳、摔跤这六门拳术的原理、技法、史略、优长)的研究方法途径和国术的行政组织、管理、设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程序,旁及器械考证等等。嗣后,1984年又有以吴老讲授,其弟子马有清编著之方式出版《太极拳之研究》一书问世,更把吴老大半个世纪以来为太极拳科学化所作的努力,诸如太极拳的源流、特征、技法、体疗,太极拳与健康长寿,太极拳的养生与技击,太极拳运动今后之发展,吴老拳论精选以及秘不外传的杨氏小架等方方面面和盘托出。他是中华武术走向世界的倡导者(参:《吴图南太极拳精髓》第225页),也是我国早期撰写《科学化国术太极拳》专著的人。七十多年前,他在《国术概论》的国术教学法中,就明确主张武术教育要从儿童作起,利用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开展武术教学,是国术的前途发展之所在。这在今天仍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吴老一生致力于太极...  相似文献   

4.
李兆生 《武当》2003,(4):8-9
国术是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于一处的表现形式。而近人以武术来概论国术,深有失遗。武术是国术中的部分内容,国术包含的博大宏深之学识是不能仅以武学而论的。人类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反思、实践,启迪了人类的智慧,这则是前人所指出的:人类如何重新认识人类本身。这门学问衍生出丹道、养真、武学、医道、天文、数学、易学、文字……诸家精良。此中之学  相似文献   

5.
边茜 《体育科研》2018,(6):59-64
1929年11月中下旬,浙江国术游艺大会在杭州举办。在当时,武术界之外的普通民众对这场活动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是在报刊记述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申报》和《益世报》是近代中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报纸,它们在当时的主流媒体中具有一定代表性。本文对这两份报纸上有关1929年浙江国术游艺大会的内容进行了收集、整理与归纳,由此考察该活动通过报纸呈现在大众视野中的形象,分析大会形象在报纸上呈现的多样性,其中反映出媒体对“国术”怎样的认知,并联系当时“国术热”的背景思考推广国术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6.
"和合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贯穿于各个时代的各个思想学派。国术是一个集多种传统文化因素于一身的综合性文化载体,与其紧密相关的传统哲学、医学、美学,无不将"和合观"体现得淋漓尽致。海峡两岸国术养生同宗同源,都将和合思想融入其中。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阐述和合文化的历史来源,探讨其在国术养生中的体现,最后运用"和合观"审视海峡两岸国术养生资源共享的可行性的契合点。旨在促进国术养生的科学化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加强海峡两岸国术研究的交流,进一步服务于中国的统一大业。  相似文献   

7.
出于文化自觉下对国术价值的认识,南京国民政府在成立后即积极开展推行国术的工作,意图达到“强国御侮”的目的。在推行国术的工作中,国民政府设立了中央及地方各级国术馆作为专门的国术推行机关;颁布法令,要求行政机关及军队等练习国术;重视教育力量的运用,并通过宣传等方式辅助推行。民国时期国民政府的国术推行工作对于国术自身的推广与发展起到了一些积极作用,但限于时代条件,其注定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与目的。  相似文献   

8.
以<张之江先生国术言论集>为基础,结合近年有关张之江研究的新成果,分析张之江先生的体育理念,即武化思想、救国思想、国术思想与国术建设,还原了民国时期国术艰危之际,张之江为发扬国术、强种救国而不懈努力的景状,为民国时期的国术(武术)研究提供一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唐豪先生是我五十年前的老师。那时,我在南京中央国术馆学习武术,唐先生任国术馆编审处长。 唐先生原名唐范生,江苏武进县人。从小就喜爱武术,曾在上海从师习武,后来到日本留学,毕业于东京帝园大学法律系。中央国术馆成立不久,他即受聘来到这里。编审处的工作主要是负责编审教材、整理资料、教授学生文化课程,同时还负责主办《国术周刊》等。  相似文献   

10.
1929年杭州举行的浙江国术游艺大会,其规模之宏大、影响力之深远,使其在中国武术史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然大会距今已近百年,诸多史实逐渐模糊,研究勾勒其历史面貌,即为武术史研究需要,也可反映民国武术传播环境、价值体系的转变。采用文献资料法、归纳演绎法,借用历史学、社会学视角,以浙江国术游艺大会的运作流程为轴线,探析浙江国术游艺大会前后的相关史实,考察其经验利弊。民国时期出于对国家危亡的忧思,以尚武救国为期许,以国术科学化为目标,激起全国提倡国术浪潮。西式竞赛思想的融入与此时浙江特殊的政治、地理、人文环境,成功地推动浙江国术游艺大会的举办。为保障其有序开展,大会在多方面的支持下,广泛宣传、积极筹备,客观上激起了民众参与兴趣,推动国术的传播,促进了国术的科学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张之江是西北军著名将领,中国近代武术主要倡导人和奠基人.在南京创办了中央国术馆,后又创办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举办过两次国术国考.他倡导国术,弘扬民族尚武精神;摒弃门户之见,强调泛学博通;提倡"术德并重,文武兼修";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国术的推广、普及和国际传播.张之江的尚武强身以及"术德并重,文武兼修"的思想给当今增强青少年体质和武术体制改革积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1928年3月,中央国术馆成立。之后,为选拔武术人才,中央国术馆于二十年代未发起并组织了两次规模盛大的武术竞赛——第一届全国国术考试(简称国考)和杭州国术游艺大会。 一、第一届全国国术考试 国考于1928年10月6日在南京公共体育场举行。参赛选手从县里逐级选拔,最后以省、特别市为单  相似文献   

13.
张之江,河北省南皮县人,自幼爱好武术,辛亥革命以后,积极倡导恢复和发展我国武术。他曾于1928年创办中央国术馆,任中央国术馆馆长,并兼任中央国术馆体育研究会董事长、重庆青年会露天国术学校名誉校长,教育部体育运动委员会委员及中央国术体育专科学校校长等职。著有《恢复民族体育与抗战最后胜利》、《国术教学宣传提纲》等文章及大量有关提倡发展武术的言论。在张之江先生的倡导下,全国先后有24个省、市,300多个县(市)  相似文献   

14.
2004年.《中华武术》第七期起连续刊载了范克平先生撰写的《旧时国立南京中央国术馆写真》一文,文中首次披露了国术馆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和事件,范先生的功劳应该说是很大的.他在多期的文中都提到了韩会清(化臣)教官,可以看出,韩会清在中央国术馆是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为了让海内外广大的武林朋友了解和记住这位昔日的武术前辈。我们作为韩先生的再传弟子亲自到他的祖籍故乡——河北省沧州市孟村回族自治县罗疃村采访他的后人,并撰写了这篇文章(题目中“春秋”指春秋大刀.“八极”指八极拳,是韩会清先生在中央国术馆所传授的主要技艺),将其作为范克平先生《旧时国立南京中央国术馆写真》的续篇和补充,敬请各位读者斧正。  相似文献   

15.
范克平 《精武》2010,(12):44-51
三、中央国术馆教务处与学生训育处揭秘 公元1971年的夏季,笔者(即本文作者范克平)在跟随旧时国立南京中央国术馆一等教习(正教授职)罗玉老师学练传统武术之时,曾多次听闻其言及:“中央国术馆的教务处就好比是农户在种庄稼,并最终进行收割的阶段。  相似文献   

16.
青岛国术馆为推广国术,增进市民研究国术兴趣,1931年5月24日召集全市国术人员,于齐燕会馆举行友谊会,作大规模表演,俾市民对国术有深刻认识。6月7日,于新舞台举行比试,以便拔取选手参加第五届全国运动会。遂函请海军司令沈鸿烈,代理市长胡家凤,偕胶路委员长葛光庭,为国术游艺会比试大会会长。国术馆通知各练习所登记报名。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民国时期的武术比赛进行分析,主要结论:竞技化是民国时期武术转型的一个重要表现,这个时期的武术比赛主要有三类:全国运动会中的武术比赛、中央国术馆国考和国术擂台赛.全国运动会中的武术比赛除第5届全国运动会外都属于武术表演赛,中央国术馆国考与国术擂台赛都属于实战比赛.这三类比赛性质不同,各形成了不同的裁判规则.第二次国考后,实战的国考与国术擂台赛都销声匿迹,只剩下全国运动会中的武术表演赛一枝独秀.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武术及其相关概念——功夫、国术进行梳理与分析,结果认为当前对武术的概念认识基本达成共识;对功夫的概念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对国术的概念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弊端诸多。在武术走向世界的今天,武术应该成为国际统一的术语,结束与功夫、国术概念的混用现象。  相似文献   

19.
应中华台北奥委会和中华台北国术总会的盛情邀请,以刘兴忠为团长,张山、张道钟为副团长,吴彬为教练的北京武术代表团一行18人,于1995年9月20日到达台湾,受到中华台北奥委会、中华台北国术总会以及台湾武术工作者及爱好者热烈欢迎。这是祖国大陆的北京市与台湾省之间第一次武术界的正式友好访问。  相似文献   

20.
张之江对武术的贡献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之江是西北军系统的高级将领,他一生倡导武术。他曾经创办中央国术馆,举办国术国考,建立"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提议并组织三次武术出访,从而大大提升了武术的社会地位,促进了武术竞技的发展,并把武术纳入教育系统,而且拉开了武术走向世界的序幕。其国术思想使武术在失去军事发展重心时另辟蹊径,使武术从以军事技术和民间技击术为主的运动向近代体育方向转型,其国术思想对于武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