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为分析国内地方媒体如何建构与呈现"留守儿童"相关议题,分析对象为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重庆日报》"留守儿童"议题的新闻内容与呈现方式.分析资料显示,《重庆日报》"留守儿童"的报道以在要闻/综合版面为主;新闻呈现方式上,主要是以消息为主、通讯/特稿/深度报道为辅,其后是评论;消息来源上仰赖政府部门及其官员、教师与学校领导、留守儿童及其家人;报道的语气以正面为主,中性次之,负面最次;在报道主题呈现上,以改善留守儿童教育及管理为主题的报道最多,其次是党和政府对留守儿童的关怀与重视,再其次是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帮助;在留守儿童媒介形象的呈现上,中性形象报道最多,正面形象次之,负面形象最少.  相似文献   

2.
李缨 《新闻窗》2015,(2):12-13
一、贵州形象外宣的目标划分(一)贵州形象外宣的短期目标提到贵州形象,我们都知道那几个著名的负面标签:"夜郎自大"、"黔驴技穷"以及"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撕掉这几个负面标签,是贵州形象外宣所要完成的目标和任务。对这几个负面标签加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要撕掉"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这个标签,是短期内就可以实现的目标。针对"人  相似文献   

3.
网络报道对“老太太”形象的污名化建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璐瑶 《新闻世界》2014,(6):180-182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百度新闻搜索引擎下的一些具有普遍代表性的网络新闻报道进行筛选和抽样分析,发现媒体在对"老太太"的报道中,通过强调卖点内容,妖魔化报道和剥夺老年人话语权等方式,给老年女性群体贴上各种负面标签,以此形成对中老年女性形象的污名化建构。本文解析了网络新闻报道对"老太太"形象构成污名化的过程和后果,并提出去污名化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4.
朱筱倩 《东南传播》2017,(12):72-75
女性是中国塑造对外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纽约时报》作为美国三大主流媒体之一对中国女性一直有所关注,为了厘清《纽约时报》对中国女性形象传播的实质,文章借助场域理论,对该报涉华女性报道进行文本和内容分析。研究发现,该报对中国女性形象传播存在负面倾向,该倾向主要集中在政治和社会两个议题上;女性多以积极的公共角色出现,职业分布以服务行业人员和创作者为主;相较于以往外媒对中国女性的报道,该报报道的中国女性从家庭走向了社会。文本分析表明该报所建构的中国女性形象有向多元化转变的趋势,但仍是以负面报道为主。  相似文献   

5.
陈童 《东南传播》2016,(9):80-82
媒体对留守儿童的新闻报道,所再现出的留守儿童形象大体是三方面的趋势,一是正面的好儿童形象;二是"问题"式的负面儿童形象;三是中立客观的"沐恩幸福"的被关爱形象。从主流媒体到地方媒体对留守儿童形象建构的倾向上分析,媒体对于"留守儿童"形象的建构趋于群体化、类型化,倾向于负面形象的建构。  相似文献   

6.
仝鹏 《出版广角》2016,(17):85-87
近些年,新闻传播“标签化”现象明显,造成很多传播偏向,尤其在网络热点事件中“标签化”传播成为显要特征。这种带有明显价值判断的贴标签行为违背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负面标签更是给新闻报道的媒介载体、报道人物、报道事件和受众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本文认为,媒体只有去“标签化思维”,才能真正解决客观性原则与新闻“标签化”传播之间的悖论,回归新闻客观报道。  相似文献   

7.
污名化来源于刻板印象和偏见,它既是社会观念的反映,也是权力政治在国际传播话语领域的呈现.本文基于对西方七家主流媒体涉中国共产党报道的分析,发现其报道文本与2020年以来西方民调结果和一些右翼政客的言论一致,显示出对其极度的负面形象,这种污名化做法误导国际舆论,给中国执政党形象塑造带来严重挑战,这种现象在中美贸易战和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尤为凸显.污名化中国共产党具有文化哲学层面和全球治理层面的动因,破解对其污名化现象,可从开展全球执政党形象调查起步,以阻断污名的标签构建链条;既要坚持制度自信,又要防止过度自负,真实呈现百年大党;运用学术话语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自行设置话题引导国际舆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作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8.
张帅 《新闻世界》2013,(1):148-149
媒介的负面报道通常为对反常和消极事件的报道,其主观目的是为了揭示问题,以维护受众的知情权。然而其达到的传播效果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本文从这两方面分别论述负面报道传播的心理机制,探讨负面报道的心理传播过程,并为规避消极影响提出了几点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标签化现象是言语传播中媒体对报道对象的形象建构,媒体用特定的符号给描述的对象贴上标签,用个体特征来代表整个群体特征,这种狭隘化、片面性的报道模式,阻碍了真相的全面、客观呈现,扩大了受众的认知和理解偏差.目前,地域标签化成为网络热点事件中的常见现象,尤其是在负面报道中更明显,地域标签化是对地域形象的“污名化”,不利于地域媒介形象的建构.  相似文献   

10.
新闻标签是对热点事件的凝炼和提升,表达的是事件的核心和精髓,具有生动形象、浓缩概括和调侃讽刺等主要特征,能够增强报道事件的传播效果,有助于撰文者和网站观点及思想的扩散.但新闻标签如果制作或使用不当也有可能会导致虚假新闻的产生、社会责任的缺失以及自身能量的削弱,因此新闻标签要因时因事而异并慎重使用.  相似文献   

11.
从宣传概念演变看我国对外传播的理念革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静 《新闻世界》2010,(9):147-148
本文从梳理宣传概念的起源、宣传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实际应用及西方人对宣传的负面认识、战后学者们对宣传的再研究和现代宣传概念的提出入手,总结现代西方人对宣传的抵制态度,提出中国的对外传播机构必须改变观念,消除对外传播中的宣传色彩,注意平衡报道原则,以彰显我国对外传播的效果,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2.
在新冠肺炎疫情事件传播过程中,由于受标签式舆论作用机制影响,导致受众对"武汉"、"武汉人"及"武汉政府"形成负面刻板印象。本文分析新冠肺炎疫情传播过程中"武汉"标签式舆论的盛行,探讨如何规避标签式舆论带来的刻板印象及负面效应,进而在构建良好传播环境的同时提升受众社会共识度。  相似文献   

13.
在都市类媒体的报道中,城管的形象负面居多。但近几年,城管在媒体报道中的负面形象开始逐渐转变。都市类媒体对城管形象的建构过程,即是媒体通过舆论监督促进政府部门改进工作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王婷 《记者摇篮》2014,(1):12-13
新闻传播应该反映社会生活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负面新闻报道作为新闻传播的一部分当然必不可少。负面报道由于其聚焦社会反常现象的特性,客观上反映了现实真实矛盾;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受众传播权利的满足;加之负面报道的取材更容易迎合受众,因此对于大众传媒来说容易形成较高的关注度。但一些时候,一些具有绝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三家媒体2009-2018年关于女性农民工群体的报道进行分析。试图探寻女性农民工群体媒介形象的变迁,比较三家媒体对女性农民工媒介建构的差异,剖析媒介在女性农民工形象传播中的得失,为媒体客观公正地反映女性农民工群体形象提供理论支撑。研究发现:2013年后关于女性农民工的报道数量开始快速下降,叙事类型发生转变,女性农民工形象相较之前有所改善。总体上,女性农民工在媒体上呈现的形象表现为正负面报道极端化。  相似文献   

16.
姜巍 《东南传播》2011,(9):64-65
媒体所建构的医院与医生的形象直接影响着大众对该行业的认同和接纳。通过对大连地区报纸中有关医院和医生的报道的检视发现,大量负面报道易于导致对医疗行业的负面印象,从而影响现实中的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17.
代晓利 《新闻世界》2014,(11):178-179
近年来,媒体在对城管和扶老人事件的报道中,以负面报道为主,"城管"和"老人"的媒介形象被负面化、污名化。公众对"城管"和"老人"的偏见的形成与媒体报道的引导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微博舆论已成为影响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微博负面舆论的传播对政府公信力和政府形象的塑造与维护造成了巨大的挑战,政府公信力的损坏不但会影响政府的形象、破坏市场秩序,更会影响到政府在国际社会的形象。因此,一定要客观分析微博负面舆论的指向对象,认真思考应对措施,维护自身的公信力和形象。  相似文献   

19.
报道题材、报道方式与传播效果关系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题材指的是新闻生产的原材料,报道方式则指报道者将新闻事实示于人的方式。报道题材的正面或负面,是寓于事实或信息之中的内在性质上的区别。而传播效果的正面或负面,则属于新闻经传播以后对受众所产生的影响的差别。报道题材的正负与传播效果的正负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对应关系,报道方式对传播效果的影响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媒体对法官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往往与法院的宣传背道而驰,法院建构的是“司法公正”“廉洁为民”的法官形象,媒体则更多地关注法官的负面新闻,如“法官庭审睡觉”“法官醉酒开庭”“精神病法官出具无罪判决”等。不可否认的是,法官队伍里确实存在个别法官违法违纪的现象,但部分媒体热衷于对法官进行负面报道,通过其强大的舆论引导力影响受众对法官形象的认知,导致了法官形象难以受到大众认可。因此,从媒体信息传播的角度分析法官形象的构成以及挖掘法官形象不佳的原因对于重塑法官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