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于艳青 《考试周刊》2010,(32):231-232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对于这些一线教师而言,能实现这一核心理念最好的场所无非就是课堂。和谐的课堂能较大程度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也是课堂教学所要追求的最终目标和最高境界。如何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呢?  相似文献   

2.
和谐课堂 我们的追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和谐,是社会的追求,也是教育的追求。让和谐教育走进课堂是我们义不容辞的顺势之举。和谐课堂的核心是坚持以学生为本,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课堂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发展是和谐课堂的根本,生活化、人文化是和谐课堂的支撑,严格有序的管理是和谐课堂的条件。让我们努力践行和谐理念,共同创建和谐课堂,为创办和谐教育做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对于我们这些一线教师而言,能实现这一核心理念最好的场所无非就是课堂和谐的课堂能较大程度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也是我们课堂教学所要追求的最终目标和最商境界。如何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呢?  相似文献   

4.
季新华 《考试周刊》2010,(31):167-167
和谐,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理想追求。实现和谐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旋律,更是新课程改革中所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那么怎样努力让历史课堂成为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殿堂,使受教育者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得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和谐是人们的追求,也是教育的追求。因为和谐能够产生动力,提高效率,产生最佳效益。和谐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的思维保持积极状态.促进智力发展、知识掌握和能力提高,从而获得全面的发展。下面,笔者以不久前执救的《匆匆》一课为剜,力求在轻松和谐的课堂中,努力实践个性化的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6.
随着“和谐”观念的深入人心和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界的共识。这些优秀的理论观念无疑是我们当前“课改”的强力指导思想,也是我们素质教育要落实与达成的目标。而学校对学生教育培养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的和谐与否对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就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如何构建和谐的课堂结构,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就成为当前教师关注的主要问题。结合新的课程标准,笔者认为,构建和谐课常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大学教育要促进大学生的和谐与全面发展。大学和谐教育不仅在于能够帮助大学生实现和谐与全面发展,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而且还在于能帮助他们很好地促进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环境的和谐与全面发展。这对于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促进社会和谐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构建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提出的决策。教育属社会范畴,如何根据和谐社会精神构建以生为本的和谐课堂,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本文围绕教书与育人、成才与成人、师与生、教与学的和谐作了简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9.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逐步深入人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已成为教师们的共识。作为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它的和谐与否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构建和谐课堂应是我们课堂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0.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和谐是整个社会的追求,也是素质教育的追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能表现得更活跃。反之,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在禁锢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很难产生创造性思维。只有构建和谐轻松的课堂,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如何构建和谐的小学语文课堂,笔者认为应该关注到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和谐成为人们的热点话题,追求和谐也成为一种流行的时尚。和谐产生美、和谐汇集凝聚力、和谐调动积极性、和谐推动生产力、和谐彰显社会优越性。作为新形势下的政治教师,也应该树立和谐思维,以人为本,着力构建和谐课堂,全面提高课堂效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精神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育观,同样也给我们揭示了教育的"新和谐"。"轻负担、高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已成为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基调。  相似文献   

13.
教育的理想是使所有的学生接受适合于他们的教育。适合自己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分层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打造绿色课堂,创建绿色文化,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品质,达到全体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窦玉荣 《现代语文》2010,(8):155-157
一、“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1.“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全面地、和谐地发展个性”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 “全面”是指人的个性发展所需要的各个方面。我们要促进学生各方面发展中的和谐与均衡。全面发展教育关注的是学生在各方面的一种有差异的和谐。  相似文献   

15.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和谐发展需要有和谐的课堂,和谐的数学课堂应该是让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是充满民主的课堂,是智慧挑战的课堂,是有效益的课堂,更是开放创新的课堂。通过设计诱人的课堂导入,创设有趣的问题情景;运用幽默的教学手段,设计有趣的数学练习;营造民主课堂气氛,构建互动探究平台;紧紧围绕课程目标,有效实施开放策略。  相似文献   

16.
从“和谐”的字义来看,“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有顺和、协调、无冲突之意。和谐是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存在的最理想状态。和谐也是教育的追求。我国古代的“教学相长”思想,第斯多惠的人格和谐教育观,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发展观等。这些和谐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倡导和谐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和谐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全面和谐充分发展作为目标,把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所产生的综合性教育影响力量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发展需要,在和谐基础上产生“谐振效应”,  相似文献   

17.
论和谐的学校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碧 《教育探索》2003,42(3):44-46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要求有和谐的学校管理来保证,但由“物欲”、“权欲”而导致的“不和谐”现象,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目标的完善与实现。我们认为,学校管理应当追求和谐之境。和谐的学校管理具有对立统一性、自由愉悦性和超功利性,它是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8.
蒋海彦 《考试周刊》2012,(2):172-172
我国和谐教育的理念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孔子,孔子所说的"成人"就是"仁"、"智"、"勇""三达德"的统一。教育家蔡元培明确提出:"以世界观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要进行体、智、德、美四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我认为真正的和谐教育不能仅仅是学生单方面的全面发展,应该是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9.
基础教育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苏霍姆林斯基的情境教育思想对我们的教育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它启示我们在新课改的教育教学中应注重以学生“周围世界“为源泉,创设富有教育意义的情境;以“学生活动“为途径,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建立人文、科学的校园环境文化和创建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实施现代化素质教育的同时,将古老而崭新的"和谐教育"的理念引入到班级文化建设中,通过确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班级管理指导思想,认识和把握和谐教育以人为本的实质。创建和谐的班级文化,追求班级和谐和发展的共同提升。和谐班级,能够促进班风、学风的形成;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能够使学生的心灵得到舒展,精神上得到惬意;能够健全学生人格,使他们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