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深部回采巷道围岩破碎严重、支护困难等技术难题,以双鸭山矿区某煤矿为例,采用现场调查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巷道围岩破碎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巷道顶帮锚注支护+锚网索补强支护+及时喷浆+巷道支护实时质量监控"的巷道围岩控制对策,工程实践表明:采用该方案的巷道变形得到明显好转,巷道变形量不大,顶底板相对收敛量最大值为181mm,两帮相对收敛量最大值为195mm,应用效果显著,方案可行,该研究结果对深部回采巷道围岩控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具有广泛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钱家营矿煤巷大多采用锚、网、索支护方式,为了防止顶板及大面积片帮事故的发生就需要对顶板及煤壁进行监控量测,目前钱家营矿采用"十"字测点布置法对巷道表面位移进行监测;采用顶板离层仪对顶板离层情况进行监测。通过工程实践找出了煤巷顶板及两帮变形位移规律,应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3.
在大埋深巷道中,采用锚网索支护技术控制巷道围岩变形,其科学依据主要是悬吊理论、加固理论和组合(梁或者拱)理论等。本文针对某些大断面软岩巷道顶板为似连续体短梁、夹层梁或层梁等情况,首次运用Timoshenko梁理论对顶板稳定性展开计算,并结合算例深入分析了顶板变形破坏与锚网索支护参数的关系;同时探讨了巷道两帮围岩变形失稳的影响因素,且综合运用算例计算和数值模拟等方法确定顶板和两帮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理论计算、算例分析和数值模拟表明,采用锚网索支护是实现有效控制大埋深软岩巷道围岩变形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某煤矿310水平大巷回采支护难题,在分析软岩巷道变形成因基础上,对310大巷进行支护参数设计,提出新的支护方案,利用FLAC3D软件模拟研究巷道受力特征,并对巷道两帮及顶底板变形位移量进行监测。研究表明:锚网索-钢拱架联合支护对附近煤体起到了锚固作用,能够形成承载结构,共同对围岩变形产生抵制作用。现场进行为期90 d的监测,顶底板总移近量为253 mm,两帮总移近量为290 mm,有效控制了巷道的收缩变形,为软岩巷道支护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针对刘东煤矿穿煤层下山巷道破碎围岩支护困难的问题,采用UDEC数值计算和现场试验的方法,对刘东煤矿下山穿煤层巷道围岩变形破坏规律及控制技术进行了研究。数值模拟分析表明,超前注浆+锚网喷、锚索、U型棚联合支护可有效提高围岩自身的完整性和承载能力,减小围岩塑性区的范围,控制巷道围岩的变形破坏;现场工程实践及实测表明,采用联合支护后,主下山穿7煤段巷道围岩控制效果良好,为类似条件穿煤层巷道围岩的控制提供了借鉴和依据。  相似文献   

6.
针对深部综放沿空巷道围岩稳良陆差、变形大、难支护的特点,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实验等方法,从巷道支护方式和巷道断面优化两方面讨论了深部综放沿空巷道的控制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直墙半圆拱形断面、锚梁网索联合支护方式能够较好的控制深部综放沿空巷道围岩,减少巷道围岩变形,增强其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决深部软岩巷道支护较困难的问题,在赵固二矿1105工作面上顺槽进行了巷道围岩探测和围岩力学性质测试,结果表明:顶板岩性由外向里依次为:砂质泥岩,粉砂岩,细粒砂岩,砂质泥岩厚度为2.3~4m;粉砂岩厚度为0.6~3.4m;细粒砂岩厚度为3.2~6.7m,不同区域各层位顶板岩层厚度变化较大。围岩性质软弱,属于典型的深部软岩巷道。据此,提出了深部软岩巷道锚网索支护技术。在赵固二矿1105工作面上顺槽监测效果也表明,使用锚网索支护技术后,顶板下沉量和两帮移近量都在可控范围内,顶板下沉速率和两帮移近速率较低,锚网索支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峨口铁矿为例,探究了该铁矿掘进巷道的支护优化方案,叙述了巷道掘进施工中遇到松散破碎软岩,由于围岩中含有大量绿泥云母片岩,节理发育程度、含水性和渗水性不同,造成稳定等级有了较大的差别,故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了保守的支护方案"钢拱架+锚网喷+超前小导管+钢筋混凝土支护"联合支护形式和简化的"喷浆+锚网喷浆"联合的支护方法,并分析了注浆锚杆锚注参数的确定及喷浆工艺,有效地控制了巷道变形,大幅度提高了巷道的成巷率,并消除了安全隐患,取得较好的技术与经济效果,值得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深井高地压沿空巷道的围岩变形机理,并以潘三煤矿两条沿空巷道典型试验为背景,采用数值计算方法确定了深井沿空巷道需留设的合理煤柱宽度为7~8m,进而提出了深井沿空巷道顶板及两帮应遵循的支护原则。现场工程试验结果表明,顶板以锚索桁架支护为主、锚杆支护为辅,两帮使用加长高强锚杆可以较好的解决深部矿井沿空巷道围岩大变形控制问题。  相似文献   

10.
针对某矿围岩岩性松软、强度低、吸水软化等特征,巷道掘进出现底臌、顶板下沉、淋水的现象,巷道变形明显的关键问题,本文对不稳定围岩变形机理和支护技术难点进行分析基础上,根据现场实际,提出巷道分三个层次支护即采用网壳支架、高强树脂锚杆、注浆锚杆锚注配合底板钢筋混凝土反底拱联合支护。通过现场工业试验,取得较好的经济技术效果。  相似文献   

11.
拳文通过对软岩巷道矿压特点、变形规律、巷道破坏机理、围岩影响因素以及巷道支护技术的理论研完,阐述了煤矿在软岩开采过程中巷道的变形量大。对软岩的特性、软岩巷道的稳定性控制原则和方法进行了论述,对锚网索复合支护基于耦舍意义上进行了研究,表明了采用锚网索支护是实现有效控制大变形软岩巷道围岩变形的技术措施。锚网索复合支护形式是一种即经济又先进的支护形式,如何在软岩巷道中应用好这种支护形式,无疑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某矿的采煤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计算与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方法,设计出沿空巷道合理煤柱合理的留设宽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合理的沿空掘巷锚梁网支护对策,确定了强化巷帮支护强度,顶板支护以锚索支护为主、锚杆支护为辅。通过现场实施证明,沿空巷道煤柱留设的宽度及采取的支护对策是科学的、合理的,并且能够有效的控制巷道变形量,为矿井的和谐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为了验证支护技术的合理性,利用COMSOL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进行了不同支护条件下的数值模拟计算,分析不同支护条件下巷道围岩以及支护体应力—应变特征,从而论证了"锚网索喷+U型钢可伸缩性支架"联合支护技术对于深部软岩巷道稳定性控制具有良好的效果,也大大降低了深井软岩巷道在返修及支护的费用。  相似文献   

14.
《科技风》2016,(10)
-711水平北翼运输大巷为陶二煤矿二水平主要开拓巷道,部分巷道整体矿山压力显现剧烈,具体表现为巷道围岩变形较为剧烈,浆皮破裂,部分支护体失效,两帮移进量较大,底鼓量较大,巷道顶部拱形部分块段呈三角形,通过全断面深、浅孔及高、低压注浆,有效提高了围岩体强度,保持了巷道稳定,却得了良好技术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由于矿井穿层巷道地质条件复杂,容易出现底鼓和围岩松软等现象,支护起来相对困难,采用先进的锚网喷支护就能有效的解决这些困难。本文首先介绍了巷道支护的方式和巷道支护方式的分类,重点论述锚网喷支护在穿层巷道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潘二矿西二-370m—-530m新增轨道上山是矿井西翼-370m辅助运输和-530m轨道大巷主要运输通道,受11223工作面回采影响,局部段出现剧烈变形和破坏。为解决该巷道全面修复难题,确保该巷道修复后保持稳定状态,以潘二矿西二-370m—-530m新增轨道上山为工程背景,在深入分析该巷道所处应力环境及破坏原因基础上,提炼出了"治顶先治帮,治帮先治底,治底先治水"巷道综合修复理念,并提出"单锚双网双盘+锚索+喷注浆"具体围岩支护方案,有效的控制了修复后巷道的围岩剧烈变形现象。  相似文献   

17.
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增加,逐步向深部软岩巷道转型,如何有效合理的控制深部软岩巷道的变形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分析车集煤矿28采区轨道下山巷道变形的原因,提出锚网索喷+ 36U型钢可缩性支架+壁后注浆+施工卸压槽支护技术.工程实践表明,该技术在深部软岩巷道能有效控制巷道变形,其技术经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决裂隙岩体巷道的安全控制难题,以黄岩汇煤矿典型巷道为工程背景,借助离散单元法程序UDEC研究了不同节理性质对巷道稳定的影响,探讨了巷道塑性区及围岩位移场的演化规律和顶板节理的力学性质对塑性耗散能、节理滑移耗散能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不同节理参数下,巷道塑性区范围影响较小,约为5m左右。顶板变形量由150mm增大到800mm,两帮变形量由350mm增加至700mm。巷道围岩节理参数越小,表现出围岩内部裂隙更加容易发育和相互之间贯通,形成较大裂隙,导致巷道顶板下沉量更大;巷道塑性耗散能增加,围岩出现塑性变形,内部岩石破碎碎胀扩容现象。  相似文献   

19.
底鼓是由于巷道围岩压力过大而引起的巷道底板变形和破坏的现象,致使巷道有效断面积减小,严重影响矿井的通风能力和运输能力。由于巷道底鼓现象而出现的巷道整体垮塌的情况时有产生,制约着矿井安全生产。随着煤资源开采范围的增大,煤矿采深不断变深,复杂地质条件的赋存资源越来越多,矿山压力逐渐增大,深部开采采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巷道底鼓现象的制约。深部开采巷道鼓量可占到顶底板移近量的2/3以上。深部巷道底鼓导致巷道底板变形与破坏,并且对顶板和两帮稳定性产生影响,深部开采底鼓现象会加速围岩破坏进程。  相似文献   

20.
底鼓是由于巷道围岩压力过大而引起的巷道底板变形和破坏的现象,致使巷道有效断面积减小,严重影响矿井的通风能力和运输能力。由于巷道底鼓现象而出现的巷道整体垮塌的情况时有产生,制约着矿井安全生产。随着煤资源开采范围的增大,煤矿采深不断变深,复杂地质条件的赋存资源越来越多,矿山压力逐渐增大,深部开采采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巷道底鼓现象的制约。深部开采巷道鼓量可占到顶底板移近量的2/3以上。深部巷道底鼓导致巷道底板变形与破坏,并且对顶板和两帮稳定性产生影响,深部开采底鼓现象会加速围岩破坏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