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李斯霞 《教学与管理》2012,(18):144-145
交往是人的基本生存方式,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我只有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才能存在着,如果失去交往,那么人将失去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是一种特殊的交往实践方式。主体间性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既统一又矛盾的关系。主体间性的提出主要是针对主体性而言:主体间性强调  相似文献   

2.
在教学认视野中,活动理论有其独特的发展历史。活动是教学过程的途径,原因在于: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而人的主体性是在活动中生成的,教学过程是一种交往活动过程,作为外部经验的教学内容要转化为学生的内部经验并形成特定的心理结构,离不开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积极主动实践活动,教学过程包含着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我国现实教学活动存在诸多局限,将现代教育论真正建立在活动理论基础上是解决现实教学活动局眼问题的科学之路。  相似文献   

3.
正如交往所揭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样,课堂教学交往所展示的不是“主体——客体”的关系结构,而是“主体——主体”的关系结构。现行教学所寻求的重点目标已深化到主体创造力、个性等主体性方面。而主体性的发展、弘扬与凸现,离开了有效的教学交往活动是不现实的,离开了有效教学交往活动,就不可能有卓有成效的教学和学习质量,因为教育理论已经证实,教学即交往,没有交往就没有教学。我校在进行“有效课堂交往方式的研究”实践过程中,以全面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为目的,探究出了课堂教学交往评价活动的几个主要指标体系。一、…  相似文献   

4.
正如交往所揭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样,课堂教学交往所展示的不是“主体——客体”的关系结构,而是“主体——主体”的关系结构。现行教学所寻求的重点目标已深化到主体创造力、个性等主体性方面。而主体性的发展、弘扬与凸现,离开了有效的教学交往活动是不现实的,离开了有效教学交往活动,就不可能有卓有成效的教学和学习质量,因为教育理论已经证实,教学即交往,没有交往就没有教学。我校在进行“有效课堂交往方式的研究”实践过程中,以全面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为目的,探究出了课堂教学交往评价活动的几个主要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5.
能否建构一种尊重人的主体间性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很值得反思,并在实践层面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新课程改革,从人的主体性的理论视野出发反思当前的基础教育,主体性的尊重与重建是我国基础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急需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主体性发展实验与课程改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人,是当前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宗旨,也是主体性发展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主体性发展教育正是针对传统教育中严重忽视人的发展这一问题而提出的。它更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强调教学过程中社会化与个性化过程的辨证统一,强调活动与交往 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变革传统的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7.
基础教育国际化既是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人们理性选择与主动建构的现实产物.作为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一种进程,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实质在于促进人的以主体性为核心的完整人格的发展.因此,必须回到基础教育国际化实践的基本方向上来,即充分发挥基础教育国际化的个体性发展价值、社会性交往价值、世界性生存价值,不断提升人的以个体主体性与群体主体性为基础的类主体性.  相似文献   

8.
肖川 《教育导刊》2001,(2):47-4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理论界就教学目标的重点在认识上经历了一个从强调基础知识到重视智力开发与能力培养再到重视创造力、个性和主体性的不断深化的过程,而学生个体主体性确立、弘扬和凸现,离开了活动和交往就难以成为可能。人的主体性是在活动中生成和发展的。有鉴于此,在教学中,活动与交往,特别是交往所赖以进行和所生成的诸多品质使活动与交往本身成为教学的内容、对象和目标。  相似文献   

9.
主体性体育教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体性体育教学理论,是一种新型的把人作为教学目标的体育教学理论,是凸显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理论。主体性体育教学具有交往性、民主性、活动性、开放性四个基本特性。要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发挥,应启迪、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设情景,进行主体建构发展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  相似文献   

10.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理论研究不断深入,特别是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和各科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03年高中各科“课程标准”的先后颁布.教育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纲要”“新课标”的视野下,中学学科教学原则也要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以下七条新的教学原则:即,重视科学素养与强调人素养相结合,强调教师主导与强调学生主体相结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遵循学科学习规律相结合,强调智力开发与强调非智力开发相结合,强调学生全面发展与强调学生个性发展相结合.注重课堂学习与注重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重视培养学生基本素养与强调培养创新能力的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活动的观点是主体性教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是人的主体性生成的前提和基础。活动是教学过程的途径,因为:教学过程是一种交往活动;教学过程是注重活动性体验,强调理性认识与非理性认识相统一的过程;学生只有通过积极主动的实践活动,作为外部经验的教学内容才能转化为内部经验,并形成新的、特定的认知结构。在主体性教学中贯彻活动性原则,必须做到:活动形式要灵活多样;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活动的时间;要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要能促进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有效交往。  相似文献   

12.
论主体性教育中的主体间性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主体间性的研究是主体性教育研究的新视角,本通过对主体间和主体间性的讨论,揭示了主体性教育中教育活动实质是人和人的交往实践活动,同时指出教育活动中主体间性的特点及其与主体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阐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管理观是一种现代教育管理观,即主体教育管理观。主体教育管理观的建立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社会基础和实践基础。主体教育管理观的核心,是强调人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主张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主体性、二元性、开放性是主体教育管理观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4.
人的主体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是否能建构一种尊重人的主体发展性和主体生成性的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很值得反思,并在实践层面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人的主体性的理论视野反思当下的基础教育,我们看到,教育过程中学生主体性正在走失,学习处于“无自我的主体”状态,要在教育实践中坚持主体性原则,实际就是重视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和学习活动中的自主性。自为性和创造性。要建立多元智能观,尊重学生主体的差异;要打破教育的工业化生产模式,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尊重学生的自由思想的权力与话语权力;要建立双主体的教育理念,从学生的主体需求出发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要转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性学习。  相似文献   

15.
切中时弊的研究课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主体性与当代中国教育这一课题无论从理论方面或实践方面来看都是一个难点、热点。讨论、研究这一课题是切中时弊的选择。一、弘扬教育主体性的迫切性与深远意义教育应该是弘扬人的主体精神的教育。人的主体性是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作为教育主体性是从教育这一特定领域的活动过程和结果  相似文献   

16.
随着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和教学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认识到教学过程是强调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从主体的再认识以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和发挥主体性的途径入手,在批判吸收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了“双主体”理论上的课堂教学观。  相似文献   

17.
王策三教授指出:“主体性,这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诉求必然落实到课堂教学中,通过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交往是以全体学生主体性发展为旨归。是师生交往与生生交往多种交往形式的统一。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与他人的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相互影响中体验主体存在和主体创造,进而提升生命质量。在交往活动中,课堂主体相互“以不同的活动方式,创造着新的关系,也创造着意义和价值,又相互交换着意义和价值:他们在活动中不断肯定自己,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主体教育研究面临着“过时论”、“抽象论”和“终结论”的挑战,需要认真审视主体教育的现实针对性、理论定位和发展方向。笔者认为,人的主体性的成长和主体教育的提出,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和人的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尚未过时;主体教育不是抽象的哲学理论,它为当代教育实践明确了新的价值取向,为科学的认识教育活动中人的特性、教育过程的性质以及科学地揭示人的发展机制提供了方法论的依据;立足信息网络和全球化带来的活动的交往性,以及文化的群体性对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可能和制约,将促动对主体性的内涵、生成发展的机制以及研究范式的根本转型。  相似文献   

19.
课堂教学交往缺失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交往是主体由相互认识与相互理解走向共同理解的过程 ,互识是交往的基础 ,使交往成为可能 ,共识则是交往的目的 ,使交往变为现实。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 ,课堂教学要实现的是期望理解 (教师希望学生能够产生的理解 )与实际理解 (学生达到真实理解 )的统一 ,从而形成共同的理解。因此课堂教学也是一种交往活动 ,这就使得我们能够利用交往实践观来审视课堂教学。交往实践强调的是在交往过程中 ,交往主体之间的平等与自由 ,强调的是主体性 ,如果交往的双方或多方不能以自由、平等、自主、全面发展的主体存在 ,主体—主体…  相似文献   

20.
一、必须弄清的概念 :主体、主体性、主体性教育  人类社会的历史 ,就是人的成长和发展的历史 ,是人的主体性产生、觉醒、成熟、弘扬的历史。在西方近现代哲学、社会文化思潮中 ,人的主体性一直是其重要的课题。主体 ,从认识的意义上来说 ,主要是指有目的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主体包括两项基本规定 :一是主体必须是有自觉意识的人 ,二是主体必须进行有目的的认识—实践活动。从这一点来看 ,主体与人在认识—实践活动中具有本质上的内在的同一。[1] 一般认为 ,主体是与客体相对的哲学范畴 ,属于认识领域 ,即主体是认识和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