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文章在介绍OA型科学传播系统基本原则与模式的基础上,根据社会-技术互动网络(STIN)的观点,分析了OA型科学传播系统的结构及其各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该系统的开放性特征和必备的功能;最后指出OA型科学传播系统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一些摆脱困境的设想。  相似文献   

2.
李国红 《情报科学》2004,22(7):804-806,811
本文分析了基于Web的科学交流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基于Web的科学交流的基本过程,讨论了网络交流作为科学交流模式的必要前提及网络交流对传统交流角色的冲击,认为整个科学交流体系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而实现网上科学交流的社会化和普遍化需要全社会做出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3.
分析和总结了现代科学交流的六大基本规律,即科学交流需要—激励推动律、科学交流手段共存互补律、科学交流省力倾向律、科学交流系统整合律、科学交流合作增强律、科学交流信息载体演进律。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科学交流的基本形式及其发展概况,认为科学交流有口头交流、印本文献交流、电子文献交流等基本形式,每种形式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技术背景下为适应社会需要而出现的,各种交流形式优势互补、同时并存。指出了印本文献交流形式中的期刊交流形式将在短期内继续处于主导的地位,电子文献交流形式将随着网络的发展和制度的健全而逐渐成为更受欢迎的科学交流形式。最后预示了将会出现的一种全新的科学交流环境。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网络的兴起,非正式交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章分别从定义、交流手段、交流模式等方面对传统的和基于网络的非正式交流作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文章认为,作为科学交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非正式交流的全新交流模式克服了传统交流的弊端,更好地适应了科学大发展的需要,然而,它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非正式交流,二者将长期共存,共同为科学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6.
李国红 《情报杂志》2004,23(6):56-58
分析了科学交流的基本单元,阐述了论文的基本结构,探讨了建立在论文交流基础之上的科学交流过程及其分析模型。认为论文(含网络电子论文)是科学交流中最常见的基本单元,科学论文和学位论文通常按某种特定的结构和顺序被组织成不同的章节和段落,而基于论文交流的科学交流过程可大致划分为信息生产、传播、获取和吸收四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又可进一步细分为由若干不同活动组成的序列。  相似文献   

7.
信息社会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成江  吴正荆  黄微 《情报科学》2003,21(7):691-694
信息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它拥有多种创新:教育体制创新、交流模式创新和理论模式刨新.终身教育是信息社会的基础和保障,学历教育、在岗培训和终身学习成为应对社会变化的法宝.网络信息交流是信息社会的标志和特色,包括广泛的人际交流、网络交叉的组织交流和注重文化特色的社会交流.信息社会的思维模式从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向系统思维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8.
开放存取(Open Access):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51,自引:30,他引:51  
介绍了开放存取(Open Access,OA)出版模式的由来及其产生背景;综述了现代信息交流与管理的新特点、国际上期刊印刷出版的发展,以及国际上开放存取的现状与趋势;认为国内的科技期刊应抓住机遇,尽快融合OA出版模式,以扩大期刊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信息交流模式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秦鸿霞 《情报杂志》2007,26(11):80-82,86
对米哈依洛夫的广义科学交流系统模式、Shannon—Weave通讯模型、严怡民的信息交流栈模式、许志强的情报交流守门人模式、周文骏的文献交流过程循环模式、周庆山的文献传播过程基本结构模式、拉斯韦尔5W模式、控制论传播模式、集中与辐射的传递模式、马莱兹克的大众传播过程系统模式、亚里斯多德的传播模式、罗杰斯和金凯德的辐合传播模式、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进行了评述。认为米哈依洛夫提出的广义科学交流系统模式能够更全面地解释非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交流现象和规律,并指导信息交流和科学情报工作的实践;而Shannon—Weave通讯模型很好地解释了机器之间的信息互换,为基于计算机和Internet的现代信息交流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科学交流模式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国红 《情报科学》2002,20(12):1322-1325
本文在简要阐明科学交流含义的基础上,讨论了传统交流模式对我国情报界的影响,分析了传统科学交流模式的理论在网络环境下面临的考验和网络环境下的科学交流模式的研究现状,提出加强对网络环境下科学交流模式与规律的研究势在必行。之后,介绍了两种基于论文的科学交流模式并进行了简要比较,指出两种模式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发挥优势互补,共同融合在现代科学交流模式中,但从总的趋势来看,公共域模式将因其符合社会的潮流而逐步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科学交流模式。  相似文献   

11.
构建科研人员接受OA知识库的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户接受是今后开展开放存取研究的重要视角之一。以UTAUT为代表的新技术接受理论为基础,结合学术传播相关理论(包括学术传播系统功能理论、学术传播中主体互动理论和学科差异理论),本研究构建了促进或阻碍科研人员接受OA知识库的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从理论推导和演绎的层面来看,该理论模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同时也有待于经验研究的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 当前国际开始重新审视OA模式,对于仍在OA推进阶段的中国,有必要确切了解国内OA需求,为中国发展OA提供依据。[方法/过程] 采用对群体中较高层次人员的问卷调查、面访方法,调查中国3个科研群体的OA认知与发展建议,并借鉴用户画像方法,分别构建当前学术交流环境中、面向开放科学未来场景中的我国科研界OA认知画像。[结果/结论] 调查发现,期刊主编、图书馆馆长较关注OA模式转型中的自身发展,科研人员对OA概念与意义的认知弱、参与差,但3个群体均建议由国家层面来推动OA并形成中国特色的OA发展模式。用户画像分析发现,我国科研群体OA发展需求从开放出版和学术影响力提升拓展为开放知识交流和知识利用。本文首次提出中国科研界已经具有开放科学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信息开放存取中的权益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秋之 《情报科学》2008,26(12):1792-1796
开放存取是一种全新的学术出版和科学信息交流模式.围绕开放存取问题,作者、出版商、读者以及其他机构在经费、版权、使用等方面存在着激烈的权益之争,作者在分析权益冲突的基础上.对信息开放存取中如何管理利益多方的权益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预印本平台从诞生伊始便被学界赋予了对抗学术垄断,实现学术自由的重要使命,其在发展的流变中逐步确立了“去中心化”的科学交流体系。本研究通过案例分析,结合传播学、管理学的相关理论,探析了预印本平台对科学交流体系的影响。研究认为,预印本平台弥合了科学交流的时滞鸿沟,打造了符合学术共同体共享愿景的信息空间,但其过度开放可能引发科学交流的信任裂痕,产生新的数字鸿沟。未来,预印本平台需调和即时性与信息质控,资本化与科学公共性,资源整合与期刊利益之间的矛盾,推动科学交流的繁荣。  相似文献   

15.
沈坤  黄水清 《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31(2):241-245,255
通过时南京地区高校师生的调查,分析国内用户对开放存取的认同度,并对比2006年的数据,分析其中的变化情况.调查结果表明,科研评价体系、文献的质量问题和支付开放存取出版费是用户是否选择开放存取的重要因素.建议改革现有的科研评价体系,将开放存取期刊纳入其中,同时,努力提高开放存取文献的质量,加大政府和科研机构的扶持与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16.
全球OA期刊出版大数据监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虹  陈雪飞  王昉  黄金霞 《现代情报》2019,39(2):145-151
是否拥抱OA、确定OA发展路径,可能决定一个国家的未来开放科学传播、未来数字出版格局,然而当前还缺乏对OA研究的有效方法。本文针对当前OA出版中出现的学术质量良莠不齐、APC模式混乱等无监管问题,研究全球OA出版大数据的监测方法,设计全球OA期刊出版监测体系,包括监测指标、监测模型,用来监测OA出版现状、问题并设置监测预警点,为我国OA选择、科技期刊转型、开放科学的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高校网络办公系统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现代网络办公系统的特点,结合在高校中的实际应用,对高校网络办公系统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如公文流转、资源共享、邮件发送、信息交流等,而且创新地在系统中集成了文件提取、博客、RSS订阅等功能,为如何满足学校高效率处理日常工作事务与提高教学水平的需要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顾昕  郭凤林 《科学学研究》2020,38(7):1153-1160
突发公共卫生危机的社会治理离不开有效的科学传播。传统的科学传播是“赤字模式”,旨在通过科普以填补公众在科学知识上的赤字。这种模式割裂了科学知识的生产与传播过程,对所传播知识的准确性要求高而时效性要求低,缺少科学界与公众的对话。这种传播模式的缺陷在中国新冠肺炎疫情的治理中显露出来:科学家对知识生产的高度重视和对科学传播的相对忽视,影响了科学界对政府和大众决策所需知识的供给;在有限的科学传播中,科学用语与社会语言的隔阂,引发了大众对疫情风险的误解。因此,社会治理体系建设需要科学传播从赤字模式向对话模式和知识共同生产模式转型,融合科学知识的生产与传播过程,在传播中充分考虑社会情境与科学情境的差异,实现及时和有效的科学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