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开放获取(Open Access,OA)式科学交流系统是以OA文献为主要媒介的科学交流系统。根据OA的基本原则和社会—技术互动网络(Socio-Technical Interaction Networks,STIN)的观点,给出了建构OA式科学交流系统的步骤,分析了该系统的结构及其各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OA式科学交流系统与其他系统构成的大STIN中节点间的关系,最后指出OA式科学交流系统必须具备的社会功能,并提出了完善其功能的一些策略。  相似文献   

2.
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之一)。这同时也就意味着科学技术的基本社会属性,即当代科学正在成为“人民科学”,为民所有、为民所享、为民所治的科学。而要实现这一切,都离不开科学传播。因此科学传播对科学和社会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北京大学哲学系、科学传播中心刘华杰教授2011年6月在四川绵阳科学城举行的第三届全国科学传播学学术会议上提出了“科学传播的第四主体”的概念,引发了我们对科学传播活动的目的、效果、价值等方面的思考。为此我们特刊发刘华杰教授的“论科学传播系统的‘第四主体’”一文,并组织部分专家学者对此进行讨论,以期达到求同存异、百家争鸣之效。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科学传播研究主要依托科学社会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等学术背景,侧重于考察和反思科学传播过程中的权力关系。在科学传播研究经历了30年发展后,原来忽略这一领域的传播学研究者,正在以社会科学(如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为基础,推动科学传播的科学化。这些学者考察了人类接受科学信息的心理机制、科学政治化对人们掌握科学的影响、价值和信任在公众接受科学知识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及其测度、以及基于实证研究的科学传播解决方案。科学传播的科学对于走向快速发展轨道的中国科学传播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科学传播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意识在科学共同体内部及与社会之间的扩散与再建构过程。科学传播伦理探讨的哲学基础有科学实在论转向科学建构论,科学功用与科学精神的背离,公众理解科学由缺失模型转向民主模型。科学共同体在科学传播中负有"保证科学成果信息的真实性与透明性;客观公正地传播科学成果的价值和社会影响;尊重公众实际理解能力,适度简化对科学知识的表述"等伦理责任。  相似文献   

5.
媒体力量改变着科学传播的进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传播学的概念中,传播是一种共享信息的过程。科学传播作为一种交流共享的活动,是人类传播的一个类型,只不过是限定到与科学有关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6.
刘兵  侯强 《科协论坛》2005,20(11):22-25
一、何为科学传播 虽然科学传播的研究日渐活跃,但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对于科学传播都没有明确的定义,甚至连提法都不太一样。譬如在国内,有使用“科技传播”的,有使用“科学传播”的,也有专门研究“技术传播”的;在国际上,英中有“Seientific and Technical Communication”(STC),有“Science Communication”,还有“Scientific Communication”和“Technical Communication”。国内学刘华杰认为:“因为我们更强调的是科学观念和科学事实的方面,不更多涉及实用技术的普及,不直接讲’技术传播’或’科技传播’,只是’科学传播’。但这不妨碍其他任何人或单位用别的称呼。  相似文献   

7.
科学博客作为科学工作者的知识管理系统,为加强科学家同行之间的交流,拉近科学家与公众的距离,促进公众科学的建构,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搭建了平台。解读科学博客的传播模式,探讨科学博客传播中的问题,对于科学博客的健康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谢彦 《科教文汇》2008,(1):102-102
科学传播不仅满足公众对科学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渴望,而是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阐述了科学传播的基本理论,分析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传播的特点,指出了现阶段我国科学传播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社会语境中的科学传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科学传播作为负载意义的"文本",是复杂的、开放的、动态的非线性系统;语境分析方法论给人们的启示是:当代科学传播需从"缺失模型"转向"语境模型"。这种转向不仅拓宽了科学传播的研究路径,而且还可能对科学传播研究的松散状态起到学科整合作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时代的到来,科技馆科学传播工作也步入网络传播时代。网络媒体作为发展迅速的新型媒体形态,在信息传播中逐步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利用网络媒体进行科学传播,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科技馆发展历程和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来讨论科技馆科学传播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对于如何利用网络媒体的特点,做好科学传播工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赵彤 《现代情报》2006,26(8):69-70,72
网络化是科学研究人员交流信息、知识、思想的重要方式。建立有效的科学研究信息网络在今天更是形成科学共同体的无边界联盟的最好方式.它改变了科学的交流方式并提高了效率.使科学研究成为一种集约型的社会活动。  相似文献   

12.
科研人员对科学有着较其他群体而言更为深入的理解,是科学传播工作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主体。科学资助机构作为科学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陆续开始关注并致力于推动科研人员参与科学传播,从而加强科学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文章调查了国外一些主要科学资助机构在推动科研人员参与科学传播方面的举措。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科学资助机构的定位问题,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尝试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鲍中义 《现代情报》2016,36(9):34-38
近年来,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发展非常迅速,传播速度非常快,社会影响力巨大。本文运用系统研究方法将微博看成一个传播系统,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微博系统的基本结构要素,揭示各传播要素的结构及特点,以期更好的认识和利用微博,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理想服务。  相似文献   

14.
英国科技社团通过整合政府、企业和社会等各种力量,形成了成熟灵活的科技传播和科学教育网络,已成为英国科学传播和科学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英国的科学传播和科学教育的社会化和社团化运作无疑将为尚处在起步阶段的中国科普事业提供宝贵经验,而这些成功社团也是我国科技系统开展中外科普合作的理想对象。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中国科学院为例,分析了当前社会语境下国立科研机构在科学传播体系建设方面的使命。在此基础上,回溯了中国科学院围绕"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中心工作"开展的科学传播生动实践,从中总结出国立科研机构科学传播体系建设的必要性,阐释了科学传播体系建设的经验,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众包科学是近年来应数据密集型科学与跨学科研究需要所产生的一种新型公众参与科学研究的组织方式。不同的科学研究项目,其众包的组织方式不尽相同,目前已经衍生出4种不同的组织类型。对这些组织类型不同的实践图景进行描绘和讨论,可以为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和科研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