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化可被视为人类社会空间结构变动过程中的一个特定阶段,我国面临着城市化和"后城市化"的双重趋势.文章跳出传统城市化研究中以聚集效应为核心分析工具的"后向式"思维模式,阐释了在制度环境、技术进步、地域分工与协作、微观主体区位选择四方面因素的协同作用下空间结构变动的演化机制.指出在进行结果式的规模导向外,应采取多样的政策工具介入各因素的相互作用,以对空间结构变动过程的实际建构来促进我国城市化的合理有序.  相似文献   

2.
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刘易斯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型和拉尼斯-费景汉模型从理论上说明了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但无法定量地分析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动态作用过程。本文以我国1978年以来的时间序列数据为样本,对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动态分析,证明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相互作用都存在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并在此基础上,用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城市化效应”和城市化的“经济效应”。  相似文献   

3.
城市水系规划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部分,关系着城市规划的整体的合理性和规范性。景观空间结构是城市水系规划中的中的重要因素,在进行城市规划建设时,也要考虑到景观的空间分布。本文主要对景观空间结构分析在城市水系规划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旨在为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熊晓华 《科技广场》2012,(11):230-233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在城市化进程中不同等级的城市所形成的城市空间景观格局也各不相同.本文就盐城市为例,论述城市景观空间结构形成及发展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我国国民经济水平、城市化水平、居民收入水平以及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情况对我国房地产业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这几个因素对我国房地产的发展都存在影响,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城市化水平、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国家产业结构变动、居民收入水平。  相似文献   

6.
我国区域城市化效率的动态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DEA分析方法,分别从动态和静态两个角度考察我国各省市的城市化效率。首先利用我国各省2002~2006年间的数据,通过对Malmquist效率指数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大部分省市处于效率变动的无效状态,即城市化效率不断降低,这主要是由技术变动的无效导致的;其次,运用CCR模型,借助投影分析,通过比较实际投入值与目标投入值,发现处于DEA无效状态省市的投入要素非集约化度很高,其城市化过程仍旧主要依靠投入要素的粗放型扩张,在要素的投入方面均不具有集约效率。  相似文献   

7.
刘新 《未来与发展》2010,(3):16-18,1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取得了巨大成绩。目前,中国城市化正处于“加速转型”与“寻求突破”的发展转型阶段;但是,成绩的背后,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研究从城市化道路中的主要问题出发,挖掘背后的深层原因;同时,鉴于中国的城市化的实践,为经济、社会、人文等因素综合协调发展,在新一轮的城市化过程中,必须注重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才是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相似文献   

8.
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将引发我国经济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突破地籍约束和消除户籍壁垒,赋予市县层级城市化的自主决策权等都是有效的解决途径。[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镇空间结构演化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以西北干旱区内蒙古巴彦浩特为例,重点分析其城镇规模、空间结构及形态的演变过程及动力机制。20世纪80年代以前,巴彦浩特城镇空间扩展缓慢,新着新区的建设,城市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其用地扩张主要表现为新区用地的不断蔓延,老城区则由于受到地形条件限制及经济中心的转移影响,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从总体上看,巴彦浩特城区空间遵循“先主要道路两侧发展,后地块内部建设”的发展规律。城镇空间演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为政府层次、经济层次与社会层次3个方面。在不同发展阶段,各种动力的作用效果是存在差异的。经济发展是最基本的动力,政府调控是重要的因素,对巴彦浩特而言,有时甚至是最重要的。交通因素的影响效果目前还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人类在享受着现代城市文明生活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城市化迅速发展所带来的难题和困难,尤其是“城市病”。本文在简要介绍世界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病”的主要表现和形成的原因之后,对造成我国“城市病”的原因之一——人口膨胀进行了重点分析,并就解决人口膨胀带来的负面影响,形成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入的有序性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是世界各国社会发展对面对的重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也经历了快速城市化发展的过程,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逐渐被城市化。而推动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因素主要有内部动力和外部劝力两大类。它们在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邬焜 《情报杂志》2006,25(1):114-116,120
传统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战略日益呈现出单一大城市化、超大城市化发展的集中化和中心化趋势,这一趋势已经给人类的城市化发展带采了诸多方面的弊端。近年来推出的“西安-咸阳-体化”的大西安发展方案仍然沿用了这一传统城市化发展战略,因而呈现出诸多方面的不舍理性。应当参照信息化城市化的“去大城市化”、“去中心化”、“多中心化”、“生态化”,以及“城市群落”网络化的整体性发展战略采推进西安的城市化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中政府的作用是重要因素.分析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路径,并以云南省为例,在对城市化水平进行测算的基础上,构建了政府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模型,得出政府对城市化进程产生了积极的正面作用的结论,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企业家人力资本供给,受企业家“定位前”人力资本原始积累的基本影响,但取决于企业家“定位中”与“定位后”人力资本持续变动的“有机构成”。在此两阶段,特定的组织场景逐渐“嵌入”企业家“心智模型”,由此生成企业家“背景取向型人力资本”,进而驱动企业家进入“适应性学习”过程。由这类企业家主导的企业有能力实现成长的持续性。本文基于对苏浙皖企业家经营实践与心路历程的实地调研,对这种人力资本“供给”的机理做了理论分析与实际论证。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农村。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而农村要发展,农民生活要好起来,“大量农业劳动力转到新兴的城镇和新兴的中小企业。这恐怕是必由之路”。以大批乡镇企业带动小城镇的发展,从而转移和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战略使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较之以往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小城镇的发展往往缺乏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对耕地的占用较为严重,因此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这是我国城市化战略的新选择。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至少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在“经营城市”全新理念指导下的城市化;二是以工业化为基础并与工业化相互促进的城市化;三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四是政府扮演“制度创新和科学规划”角色的城市化。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与区域图书馆投资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光明 《情报科学》2002,20(11):1149-1150,1156
本文通过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分析,论述了城市化与图书馆之间的紧密关系,以及在城市化过程中,区域图书馆所应采取的投资战略。  相似文献   

17.
有关恩格尔系数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芳 《预测》2003,22(2):7-10,14
本文通过对我国城乡恩格尔系数的考察,找出恩格尔系数变动的特征,并从数量方面探究影响恩格尔系数不规则变动的具体因素,建立计量模型修正恩格尔系数,得出恩格尔定律在我国基本适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城市聚集的动力结构及其实现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聚集经济理论为基础,从经济学的视角探讨了导致城市聚集的社会动力结构及其实现机制。提出了“比较利益-互补利益-选择利益”共同构成的利益关系链,是引致城市聚集的基本动力的观点,同时,还以城市聚集过程中的两次乘数效应为出发点,考察了城市聚集的实现过程。这种研究对于更好地透视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思考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进一步推进思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交通能源消费系统往往会因内外部影响因素的突变而发生结构性变动,虚拟变量法是经济计量中用于处理结构性变动的一种有效方法。本文根据虚拟变量法的原理,利用我国交通能源消费的历史数据,建立了我国未来交通能源消费系统的预测模型。该模型验证了我国交通能源消费系统中结构性变动的存在,并应用所建立的模型对2010年前,我国交通能源消费量的高、中、低三种情景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20.
"长三角"城市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庄云云 《现代情报》2005,25(7):16-18
长江三角洲城市地区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面对“长三角”城市化势态的新变化.开展“长三角”城市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势在必行,必须抓住契机,突破行政区域的局限。使“长三角”城市图书馆力争成为全区域乃至全国最强、最大的文献信息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