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对厦漳泉大都市旅游空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采用城市旅游中心性分析方法,研究了厦漳泉大都市旅游空间中的城市中心性和旅游辐射能力;运用引力模型对中心性城市以及各个县市的城市经济联系强度进行分析,得出了厦漳泉大都市旅游空间中的旅游节点、发展轴线,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点—轴—面"相结合的厦漳泉大都市旅游空间结构。有利于整合优化区域内的旅游资源,促进区域旅游要素的合理布局,促进厦漳泉旅游同城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基于2006-2011年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地区6个主要城市的入境旅游人次和旅游总收入,对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各城市核心-边缘空间结构进行实证研究,阐述山东省黄三角旅游城市的空间演变过程.采用首位分布和位序-回归模型分布的研究方法.得出结论:山东省黄三角城市旅游空间格局在总体上均衡发展的,首位城市首位分布明显,其发展状态趋于良好.而边缘区域的黄河三角洲地区是以东营—滨州为一级核心,核心城市的扩散作用也非常显著;已经形成二级核心城市:烟台的莱州市和潍坊的寿光、寒亭、昌邑;三级核心城市德州的乐陵、庆云和淄博的高青.试图探索一条核心-边缘城市旅游空间结构演化的阶段,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并努力揭示其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成的原因,力图拓展该理论在地理旅游学上的应用,也为类似的旅游城市空间结构提供参考和借鉴.最后,建议联动发展黄河三角洲地域的旅游空间结构,增强区域旅游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建设无障碍旅游区是中国区域旅游合作纵深发展的必然结果.文章在简要地梳理近些年来无障碍旅游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无障碍旅游的看法;同时,以兰州为例,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分析了兰州及其周边城镇的旅游空间结构,提出了制定区域旅游联合发展政策和规划,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打造无障碍旅游大市场,整合旅游产品,整体营销,实现市场联动等措施,为建立无障碍旅游空间结构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4.
城市旅游规划要重视旅游文化空间的发展。城市旅游文化空间分为整体旅游形象、旅游文化分区、旅游文化片区和旅游文化吸引物4个空间层次。整体旅游形象是城市旅游文化各个要素的集合体或文化要素取舍整合的结果。旅游文化分区是宏观视角下某种特色旅游文化的富集区。旅游文化片区是微观意义上的旅游文化空间。旅游文化吸引物是零散分布于城市的旅游文化要素。城市旅游文化空间发展是上述4个层面不断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以"大关中"经济区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对其区域空间分布形态以及区域空间连接度、通达度进行了度量,分析了城市群旅游发展的空间连接体系和旅游流的空间组织,构建了旅游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系统模式,得出"大关中"经济区区域旅游发展的空间格局.加强区域内外空间合作是实现城市群旅游发展空间结构优化非常重要的途径.此外,理顺行政体制,共享市场品牌;重组资源优势,创新旅游精品;共建基础设施,优化交通网络等途径是达到优化旅游空间结构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在区域旅游发展空间结构组织背景下,探讨了环水库旅游走廊的要素构成及其空间意义,结合丹江水库旅游发展现状和资源特色,分析了环丹江旅游走廊的构成要素及其空间组织,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环丹江旅游走廊一体化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嘉应学院学报》2016,(11):66-72
以云南省为研究案例区,通过采用线性回归方程、地理集中系数、动态分析等数学模型和分析方法来探究山区旅游交通供给与旅游空间结构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山区交通供给与旅游空间结构演化存在双边互馈耦合关系,山区交通发展走向为旅游资源开发格局提供基本骨架;旅游经济收入水平及游客量等要素又反作用于交通建设规模并影响交通建设走势.据此提出优化云南省旅游空间结构的建议,为云南省旅游空间结构的改进与提升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研究——以石首市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以石首市为例,主要运用最近邻指数R、β指数、γ指数、平均径路长、紧密度指数等空间结构分析方法,对石首市旅游资源空间结构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揭示了石首市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特征对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空间竞争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城市型区域旅游系统地理空间组织模式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对城市型区域旅游系统进行概念界定的基础上,通过地理空间组织模式的分析,认为城市型区域旅游系统的地理空间组织模式应该包括宏观层次上和微观层次上的两种形式,在微观层次上主要以旅游目的地地域内部要素为视点,在宏观层次上反映各要素系统内部及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要素系统内部表现出空间作用和秩序层次,要素系统之间反映相互作用关系,其主要地理空间要素为城市、旅游目的地、客源地和交通路径。  相似文献   

10.
基于目前川南旅游区旅游资源空间格局研究欠缺现状,结合空间分析的一般方法,从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两个方面,采用最近邻点指数、集中指数和规模度指数对川南旅游资源进行分析,表明其呈大分散、小集中的趋势;运用网络连接度、通达度计算,表明川南空间结构网络连接状况欠佳.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提出了从旅游资源类型、区位关系以及游时对川南旅游资源进行整合的思路,加速区域内部交通线路建设,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的方式,形成有利于旅游发展的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1.
对国内关于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回顾.运用特尔斐法及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定远县旅游资源的分类分级;运用地理集中指数,测度定远县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类型,结果发现从镇区的尺度来看,定远县的旅游景点趋向于集中分布;运用拓扑网络分析法,对定远县旅游交通空间结构进行分析,认为定远县旅游景点间的空间联系程度较弱,需改善旅游交通网络的连接性和提高其通达性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定远县旅游适合点轴式整合开发,并且提出了3个一级发展点和3个二级发展点,在改善交通条件的基础上初步确定了4条旅游线路.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对国内居民收入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在区域间,国内旅游消费水平也呈现不同特点。以中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为基本研究单元,利用2002年——2012年的城乡居民收入和旅游消费数据,采用面板数据研究方法和线性分析等方法,测算了居民收入的响应系数并进行空间分异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消费规模不断上升,但是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消费差异显著,空间格局变化明显;同时,从整体来看,我国国内旅游消费发展的城镇居民收入响应强度与农村居民收入响应强度趋势相近;而且,居民收入响应强度水平空间分布呈随机状态,具有较大的随机性;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消费观念、政府政策等因素是影响居民收入响应强度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分析城乡统筹发展时代背景下文化生态型乡村重构的问题所在,指出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的碰撞是文化生态型乡村发展的外在驱动力,即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链接城乡一体化发展。文章认为文化生态型乡村因势利导顺应外在发展的动力,结合乡村旅游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进行乡村空间的特殊重构:表象物质景观保持原有风貌,与自然和民俗浑然一体;内涵物质空间以提升功能为主,适合现代城市居民旅游的需求;并以乡村旅游项目策划为切入点,凸现乡村性,规划建构乡村意象空间。  相似文献   

14.
旅游开发本是对旅游空间资源和价值的商品化利用过程,而居民生活空间置换是旅游地空间商品化的手段和结果。古镇居民生活空间置换主要表现为生活空间置换成旅游空间和商业空间;同时,生活空间置换对旅游古镇又产生重要影响。“旅游地居民的生活空间置换”是对旅游目的地研究的拓展,“旅游地空间商品化”是对旅游地旅游开发的另一种解读,二者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论对此二者做单独分析还是结合分析,都是对旅游研究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旅游活动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产生的。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包括城市旅游有了长足的发展。笔者以为良好的城市形象将弱化旅游业发展中的不利因素、城市形象的设计与建设将推动城市旅游业发展,旅游业的发展有助于城市形象尤其是城市旅游形象的塑造,二者之间是双向依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最后指出了在城市形象建设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