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伦理道德作为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思想性质和理论形态,反映着不同的时代精神。当历史的发展由一种社会形态跃进另一种社会形态时,人们的社会关系和利益关系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原有的伦理道德无法调解生活的关系,更不能为人们提供对现实生活的解释的价值工具,于是就必然会出现与新社会相适应的道德原则,形成新的伦理道德体系。当我们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一场伟大的经济改革正在我国实现,这场经济改革,(2003·4)不仅使我们的经济体制,管理体制,分配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也…  相似文献   

2.
道德教育如果不能真实反映道德的本质,其不仅不能激发人们的道德本能,而且容易导致人们的道德逆反.当道德教育的意义被歪曲了时,教育由此也就成为道德的异己力量.现实道德教育过程中有许多做法就是由于对道德本质认识的错位,而导致不当的教育方式,继而产生不良的教育后果.  相似文献   

3.
当下中国社会的道德失范,正在于职业精神的失范:当医生的不像医生,缺乏那种救死扶伤的情怀;当老师的不像老师,没有了传道授业的责任感;做记者的不像记者,不甘心做一个公正的报道者。当校长的整天想着当官,盖房子图省钱而建豆腐渣工程,的士司机为赚钱而拒我、绕路,商人惟利是图而用臭皮鞋做药用胶囊,官员为了升官而不择手段……道德沦陷...  相似文献   

4.
"道德滑坡"已经成为人们对当今中国国民道德素质的一种普遍认识,中国老百姓真的"道德滑坡"了吗?要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厘清道德的内涵以及什么是"道德滑坡".事实上,国民的道德素质并没"滑坡",而是道德失范.造成道德失范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而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失范是导致国民道德失范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为了进一步认识非伦理行为“近墨者黑”效应的发生机制,分别检验了该效应形成的中介过程与个体特质(道德认同和内部控制点)的调节作用。来自308名企业员工的问卷调查表明:当他人实施非伦理行为时,焦点个体会产生较强的道德推脱,进而导致其实施类似的行为。个体的道德认同和内部控制点会负向调节他人非伦理行为与焦点个体非伦理行为的关系。具体而言,当焦点个体的道德认同较高,或内部控制点较强时,他人非伦理行为对其实施非伦理行为的影响会减弱。  相似文献   

6.
道德控诉悖论即当我们感到不公平、不公正、冤枉、委屈时会产生抱怨,而这种待遇恰恰是我们自己的行为所导致的。道德控诉悖论的提出遵循两个前提条件,即当我们以对待别人的方式而被别人那样对待时,我们是不能控诉的;普遍的道德原则认为当我们受到冤枉时,我们是能够控诉的。道德控诉悖论与道德悖论之间存在着共通关系,从道德悖论概念出发,对道德控诉悖论进行分析、定位,有助于我们对道德控诉悖论的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7.
当今中国,物质和文化生活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一些行业的一些人所做的一些事却大失道德水准:三聚氰胺,瘦肉精,药家鑫案,"暴力拆迁",虐童,官员贪污受贿、生活腐化……为什么会出师德、医德、警德、官德等种种职业道德和社会道德的缺失?用《道德高于一切》中的话说,就是在搞社会经济建设的同时,忽视了道德管理和道德建设。《道德高于一切》告诉我们,  相似文献   

8.
法律和道德从来就是两个密不可分的行为规范,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包容.道德为法律提供舆论基础,法律则成为道德的坚强后盾和保障.当伦理道德滑坡时,需要加强法律调整的幅度和力度,为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准提供现实的坚强有力的武器.  相似文献   

9.
道德的特殊的直接的起源和目的,可以是为了增进动植物等非人类存在物的利益;但道德的终极的起源和目的,则只能是为了增进人类的利益。道德目的是衡量一切行为善恶的标准:道德特殊的直接的目的是善恶的特殊的直接的标准;道德终极目的是善恶的终极标准。所以,“为了增进动植物的利益”等道德的特殊的直接的目的便是道德的特殊的直接的标准;而道德的终极标准则只能是道德的终极目的:“增进人类的利益”。这样,一方面,当人类与动植物等非人类存在物的利益一致时,便应该遵循道德的特殊的、具体的和直接的标准,便应该既增进人类利益又增进动植物的利益,甚至应该为了增进动植物的利益而增进动植物的利益。但是,另一方面,当动植物等非人类存在物的利益与人类的利益发生冲突不可两全时,便应该诉诸道德终极标准“增进人类的利益”,从而应该牺牲动植物等非人类存在物的利益而保全人类的利益。  相似文献   

10.
法律和道德从来就是两个密不可分的行为规范,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内容。道德为法律提供舆论基础,法律则成为道德的坚强后盾和保障,当伦理道德滑坡时,需要加强法律调整的幅度和力度,为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准提供现实的坚强有力的武器。  相似文献   

11.
“娶妻当如薛宝钗”是不少中国男性理想的择偶标准。除了美丽、多才,薛宝钗道德人格的魅力究竟何在?本文从伦理学的角度,分析了薛宝钗在言行和处世中所体现出来的道德准则,从而展现薛宝钗符合封建伦理的“完美”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12.
当现代社会普遍在批评“道德滑坡”时,也应该意识到这个社会所倡导的道德标准与它的现实实践之间存在很多的相悖。道德标准在变化着,社会很多方面不道德的因素也在影响着个体道德的行为,对于道德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应该辩证地看待今天的道德与不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13.
当我在一个恶人身上发现一个美德,我就原谅了他的一千件恶行。 当我在一个善人身上发现一个伪善,我决不肯因为他的一千件善行而原谅他的一个伪善。  相似文献   

14.
文学与道德之纠缠始终是一种争议纷纭的话题,谈者皆有其理由,高下难分.然而当我在文字中浮沉数年以后,又有了一些新的想法.记得英国人王尔德说过一句话:"文学就是撒谎."  相似文献   

15.
当大学走出象牙塔时,高校教师的治学道德也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因素的质疑。当面对现代社会越来越复杂的任务和越来越难以抵御的外部诱惑时,现代大学的学术道德与规范建设已经成为制约大学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16.
<正>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当发现学生认知有误、思路堵塞、情感偏差时,教师就可以采用明确、有针对性的引导来助力学生的德性成长。1.在认知不足时引导。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常常思考方向正确且能答出一二,但认识深度与宽度不够。此时,教师应该在肯定学生认识的基础上顺势点拨、启发引导,使学生的认识更系统深入。在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二上《欢欢喜喜庆国庆》时,教师讲到各种场合都能看到五星红旗,祖国强大了,此时学生非常激动。接着  相似文献   

17.
道德,常常挂在我们嘴边,但你可知道道德的真正含义?两名素不相识的南京小伙子,同时发现路边有一沓百元大钞,由于担心做好事反遭人误解,两人商议先不捡钱,冒雨守在路边等警察到来;一老太太捡到1700元钱,交还给失主后反被告上法庭。有人说"当信任关机,雷锋将不在服务区,信任危机凸显了某种程度上的道德缺失。""道德滑坡"是一种严重的社会病症,一直以来是人们不断议论的话题。最近几年,这个问题似乎不但没有好转,而且越来越让人担忧,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对这种现象,你们有何看法?如何看待中国当前的道德现状?请大家踊跃发言,亮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一学校纪律是有关学生行为规范体系的总和。提到学校纪律 ,人们总是认为 ,它的出发点是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对损害学校其他成员或学校利益、秩序的行为予以强制性的约束、控制 ,是保证学校工作有序、课堂生活整齐划一的有效手段。其实 ,当我们主要在学校管理的范围内审视学校纪律的时候 ,学校纪  相似文献   

19.
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完全可以相信,当一个人具备了高尚的道德精神,他的抱负水平和创新能力非但不会降低,而且会更加高涨和强劲。  相似文献   

20.
《班主任之友》2005,(8):62-62
近日重庆师范大学将试行的《管理规定》张榜公布,其中作出了“发现当三陪、当二奶、当二爷、搞一夜情的将开除学籍”的明确规定。二奶、一夜情虽不为道德所表彰与鼓励,但这仍然算是大学生的个人生活秘密与个人生活方式,属于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生活隐私。这种隐私即使不道德,但受法律保护。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当大学生因为当二奶、搞一夜情被开除学籍时,不可避免会将这些原因公之于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