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4 毫秒
1.
中国科举制度历经1 300年的发展演进,成为中国古代最主要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度及其衍生出的科举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对古代中国社会和当代中国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诸如王维、司马光等重要官吏和文化名人都来源于科举考试,其所确立的公平、公正、公开的考试原则至今仍是各级各类考试的基本原则。从文官选拔制度、向学风气和公平、公正、公开的考试原则三个方面入手,作者尝试分析中国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以及读书向学、科举入仕的个人价值观念和社会价值观念,并结合科举制度,对当今中国社会的升学考试制度和公务员考试制度中存在的各种现象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对中国科举制度史相关问题研究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2.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科举制度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二十七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共产生状元750位.进士11万人。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日趋复杂完善,了解当时的教育考试制度和形式,其整体文化内涵有很重要的历史意义。析辟科举取士制度的衰亡教训,古为今用,无疑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科举是中国封建王朝通过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其千年存续源自该制度对封建统治困境的巧妙化解。科举制度的废止是历史的必然。科举考试对中国造成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千年科举积淀下来的考试文化根深蒂固。对科举制度尤其是官本位的考试思想、考试技术手段、传统文化中的人情伦理观念、不分门第的"公平"理念的批判性反思,可为现实考试制度的改革提供历史借鉴,进而探寻制度密钥,通过考试制度及其他制度的优化组合促进中国教育和社会的长足进步。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很多人言及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往往否定多于肯定,指责科举是典型的功利主义,考试重文轻理,而且偏重儒家经典,尤其是让举子做人股文,更是极端形式主义,认为这种考试制度只能选拔庸才。有人还以小说《儒林外史》中因中举而喜疯的范进和屡试不第反写出传世之作《聊斋志异》的蒲松龄作为反证。更有一些人言及当今考试制度的种种弊端,总爱从古代科举制度那里寻找历史渊源。鲁迅是以往批判传统、否定科举的大趋势中比较激进的代表人物之一。按照鲁迅的说法,“八股原是蠢笨的产物,一来是考官嫌麻烦──他们的头脑大半是阴沉木…  相似文献   

5.
明清以来,由于科举制度逐渐僵化腐朽而一直遭到抨击,指斥,至清末新政时终于被废止了,然而,科举废除后却给晚清社会和清政府的统治带来了严重后果。有鉴于此,朝野内外不断有人提议恢复科举,连一度坚决主张废除科举的梁启超也公然发表这种看法,为何会出现这种局面呢?本认为科举制度其实不仅仅是一种官考试制度,实际它又是一种社会整合机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上下沟通、互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一旦新的替代体制尚未确立,就贸然弃用它,势必产生一连串问题,如今科举制度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以考试选才这种方式仍为世界各国所沿用。  相似文献   

6.
笔者指出,1905年科举制的废除,宣告了中国历史上考"官"时代的终结。尽管后来的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和实行新的文官考试制度,但其在选才任官和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与科举已不能同日而语。笔者认为,废除科举不仅是近代社会政治领域的重大转折,也是教育制度与考试制度的划时代变革:(1)科举制度的废除,改变了教育发展的导向,使考试的重心由考"官"转向考"学",新式学校的教育地位出现历史性转折,由此奠定了现代中国学校教育发展的根基;(2)与新式教育发展相适应,废科举后确立新的学校考试制度,各类考  相似文献   

7.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官吏选拔的重要制度,这种以考试取士的制度事实上深刻地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时代风尚和文化教育的发展,地方文化也概莫能外.考索永州古代状元、进士的数量,进而探讨永州古代科举情况,既是澄清一些模糊的认识,更是探讨其背后的社会文化状况.  相似文献   

8.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之一,自隋唐创立科举制度以后,经过五代及宋初不断改革和完善逐步走向成熟,科举制度成为宋代中后期及明清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五代至宋初实行了更加严格的锁院、糊名、复试、殿试等考试制度,同时,科举取士的官僚政治地位和作用也进一步提高。通过对五代至宋初科举制度的探究,能够使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这一时期的科举制度。  相似文献   

9.
19世纪兴起的英国文官考试制度起源于中国科举,这一制度成为欧美各国文官考试制度的蓝本。然而,当西方吸取中国科举制度精华并使之制度现代化的同时,中国科举制度却在自己的故乡走向了衰亡。分析两者不同命运的目的在于揭示考试制度与社会性质之间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0.
科举制度在中国存在了1300多年,它对封建社会政治的稳定、人才的选拔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到了近代日益成为社会进步的障碍。1905年清政府宣布停止科举,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就上海地区,舆论即不一致:认为科举当废者有之;不必废者有之;科举当废、但不必骤废者有之;甚有主张科举与学堂合二而一者;等等。它折射了当时人们对科举制度不同的价值观,这些对今天的教育、考试制度仍不失其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随着历史的发展,由科举考试进身为官的"仕途"被废除,科举制度也被彻底否定。但作为我国古代实行最久、最重要和最完备的任官制度,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重新认识和合理评价古代科举制度,同时审视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现状和问题,对照两者之间的功过是非,对促进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学校是人才选拔的重要场所,选拔功能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本文对我国封建时代的学校选才标准进行了系统梳理,发现我国的选拔标准以隋唐为界线,隋唐以前倾向于以举荐为主,考试为辅,而隋唐以后则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或唯一的选拔标准,此时,学校成为科举(人才选拔制度)的附庸。  相似文献   

13.
科举制度为封建社会人才选拔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在元明清三代科举发展中都出现过废置现象。文章具体分析了元明清三个朝代科举废置的背景、过程以及影响,分析比较了三次废置的差异,认为元明清时期科举的废置与终结实质上体现了作为人才选拔重要方式的科举制度与实用人才培养之间很难调和的矛盾。  相似文献   

14.
刘海峰等先生提出“为科举制平反”,其理由不能成立。评价科举制的好坏,应看其在不同时代对中国社会生产力作用如何,不能以“古代多数人”或几个名人的言论为依据;科举制度下确有一些能人被选出,但被淘汰、扼杀、扭曲的人才更多,以致造成人才大匮乏的局面;科举制使若干“田舍郎”登上了“天子堂”,这种公平只是表面的,实际是通过对中上层官僚队伍的“换血”,巩固了封建皇权,从而为专制主义的社会苟延残喘补充活力。  相似文献   

15.
科举的利弊及清朝废除科举的教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 ,具有相对公正性、确保精英的有序流动和较强的凝聚力等显著优点。同时也有考试内容僵化、学风浮薄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社会发展等消极影响。但两相比较 ,科举利大于弊。清废科举既有积极作用 ,也有深刻的教训。其仓促废除科举而无相应的替代制度 ,对准备科举者的出路没有做出妥善的安排 ,导致人心的急速流失、政局的更加混乱和政权顷刻间的土崩瓦解。  相似文献   

16.
俞启定 《教育学报》2005,1(5):68-74,81
古代教育的宗旨就是培养统治阶级治国人才,必然与选拔官员的选士制度紧密联系。经历了汉代太学为选士的一个途径,唐代官学为科举的一个来源,宋代学校取士替代科举取士的尝试,到明清学校与科举的一体化,学校与选士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受选士的支配也越来越强化,乃至成为科举的预备场所,归根结蒂是服从于封建政治发展的需要,培养和选拔人才的要求仅在其次。近代政治形势和教育体制发生根本变化后,科举的废除就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7.
古今中外,教育与领导人才的培养密不可分。从孔子教育、柏拉图教育、中国古代科举考试、西方文官制度到现代的高等教育都是一脉相承的。在分析教育在培养、选拔和造就领导人才方面的意义后,本文阐述了现代高等教育在政治教育、理论思维能力训练、社团活动与实习和素质教育等四种途径来开发和提升大学生的领导力,有效完成对领导人才培养的光荣使命。  相似文献   

18.
废除科举是历史发展和东西方文明冲突的必然结果。它促进了西方教育制度和现代科学技术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推动了传统学术的转型,使得新式知识分子得以形成。但也应看到,历史上的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打破权力垄断、促进社会公平和推动儒学的传承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理性总结科举制度的功过是非,对今天的教育发展具有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科举考试对古代礼俗制度的影响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考试是我国古代一项很重要的选官制度,在我国古代社会结构中占据着中心地位。科举考试对我国古代的礼俗制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产生了富有科举色彩的礼俗活动。从而得出启示:科举学是一门内容广博、趣味十足的学问;从民俗文化学视角加强科举文化研究,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宝贵文化资源具有很大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