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正自2008年初至今的五年,我校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坚持"校本性、人本性、科学性、拓展性、趣味性"原则,以学校特色建设为突破口,突出学校文化和地方特色,紧紧依靠广大干部、教师、家长、学生及社区工作者,开辟出了一条扎实有效,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之路。一、高屋建瓴,成立校本课程开发团队2000年,山东省素质教育会议后,我校开始了校本课程的构建。校本课程开发团队建设,是校本课程开发和实  相似文献   

2.
课程建设是学校特色创建的基本路径之一。学校在进行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三位一体"的现代课程体系建设时,要严格遵循国家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以学校办学现实、学生需求和社会发展实际为出发点,秉持"课程民主"理念,合理把握"学科课程注重学力凸显、活动课程着重兴趣培养、校本课程侧重素质拓展"等三个方面,努力使课程特色成为学校特色,进而发展成为秉承文化传统和展示独特风格的一种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3.
<正>为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特殊教育学校校本课程资源,促进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改革,切实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质量,我校承担了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特殊教育学校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确定特殊教育学校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原则第一,特殊教育学校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以学校及学生的需要为核心,以学校为基地,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课  相似文献   

4.
广州市越秀区署前路小学以"立雅求美"为主题,通过在传统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环境文化五个方面进行系统建构与实践,拓展了校本课程资源,使师生获得了主动的、个性化的发展,使学校逐步走上文化立校的特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正一年前,我校以莆田市教育局提出的"莆仙戏曲进校园"的精神为契机,把这次活动作为一次强化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本文以这次的校本课程开发为例,谈谈基础比较薄弱的学校,如何充分利用、发掘各种资源,进行开发校本课程。一、利用地方文化特色,编写系统的校本教材莆仙戏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戏剧,有着自身  相似文献   

6.
潘岚 《现代教学》2015,(Z1):70-71
我校于2012年创建上海市乡村少年宫,在原有校本课程的基础上整合课程资源,开设水乡特色课程。乡村少年宫取名为"清溪",源于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清溪行》:"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我校"清溪"少年宫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教育资源及所在古镇朱家角的文化资源,开设系列化、序列化培训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和爱好,满足学生的课外活动需求,实现快乐学习、快乐活动、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促使"清溪"少年宫成为我校的文化中心。较之我校以往的拓展型课程,以"清溪"  相似文献   

7.
<正>学校课程改革包括国家课程的科学实施和校本课程的资源的开发研究。校本课程是学校办学特色的具体表现,近年来,我校在充分结合乡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构建了有自身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体系,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对此做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校本课程是课程改革的新生事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中第六条中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  相似文献   

8.
<正>学校课程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学生素养养成的重要媒介。我校政治教研组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文化自觉"的交汇点上,着眼客家文化的传承性,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以高中政治必修相关课程内容模型构建、情境创设和内容拓展为载体,遵循"开发资源—设计课程—实践改进"的课程建设理路,开发了《客家文化》政治校本选修课程,摸索出一条校本选修课程建设的"宪中特色路径"。  相似文献   

9.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的课程开发,它是以满足学生实际发展需要为目的、充分体现学校自身特点的个性化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必须充分体现和发展学校的个性与优势。2002年以来,我校以镇江的山水、民俗、历史、文化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为题材,以“传承名城文化,品味历史经典”为主旨,以组织课题研究为主要抓手,充分调动学校已有资源,师生共同参与,初步开发建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镇江风情》系列校本课程。 回顾一年多来建设与实施校本课  相似文献   

10.
面对占学校学生总数70%的外来务工人员同住子女,我校利用地区的人文资源,以真新娃娃中国行为主线,深入调查研究,努力挖掘资源,形成了一套符合我校特点的校本课程。我校尝试最大限度地用好这一教材资源,将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与探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我校就校本课程的开发、规划和实施,使校本课程更好地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使校本课程逐渐走向常态化等方面做了一些实践与探索。我校实施校本课程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以人文素养的培养为中心,以家乡的文化、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开放性、自主性为原则,让家乡文化走进课堂,走进生活。就我校校本课程"常态化"实施的策略谈谈体会,以期抛砖引玉。一、校本课程"常态化"实施要依赖于领导及制度的保障  相似文献   

12.
所谓校本课程,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内容及实施策略。目前我国的校本课程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使国家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根据办学理念通过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原有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二是本校设计开发新课程,即在对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新课程。  相似文献   

13.
正在客观分析学校现状的前提下,我校确定"营造书香气,孕育高尚人"这一主题特色发展方向,从"让每个孩子写一手好字"入手,以"书法艺术"为载体,让学生感受中国悠久历史,提升文化修养。我们依托校本课程建设,把学校的"书法艺术文化"转化为校本课程,开发了"书法艺术文化"校本课程。  相似文献   

14.
正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校本课程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的新课程,即学校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可供选择的课程。一线教师更青睐于第一类校本课程——对教材的整合和进一步挖掘上。  相似文献   

15.
<正>所谓校本课程,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内容及实施策略。目前我国的校本课程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使国家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根据办学理念通过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原有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二是本校设计开发新课程,即在对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新课程。任何一门具体校本课程在研发时都应立足于学校办学  相似文献   

16.
"农村中学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整合家长、社区或乡镇能人、"名人"及农村其它研究单位与机构的力量,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课程资源及当地乡镇、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紧扣学校办学思想而开展的多样性的课程"改编、创编、拓展"等方面的专、业活动,其含义主要是以下两方面:一是对国家及地方课程的校本化改造,二是依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以下均简称<国家课程标准>)对本地特色资源的识别、筛选、加工和规划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校本课程不是20世纪70年代偶然出现的事件,它的出现有着深刻的文化动因,其中最主要的是主流文化和亚文化的冲突以及重塑民族国家文化身份的需要。如果说国家课程是再生产主流文化的工具,那么校本课程实质上就是再生产亚文化的工具。所谓"校本",是以"具体意义上的个体学校文化"为本,并且是以学校文化中的"微观文化"为本。校本课程的文化学意义也就因此可以解读为以一所学校的亚文化群体的价值规范、知识经验、思维方式、语言符号为基础的课程开发。  相似文献   

18.
<正>作为有130余年校龄的学校,我校一贯倡导让文化成为学校发展的生长点,让课程文化建设催生学校的成长力。近年来,我们以校本课程建设为纽带,聚合学校文化资源,构筑具有校本特色的学校课程和课程文化,赢得了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的动力之源。一、课程开发的目的利用校内艺术馆,营造浓郁审美氛围;从美的体验走向美的创新,打造活动型课程模式;架构各学科相互  相似文献   

19.
校本课程就是学校自行设计、“量身定做”的个性化课程。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会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在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科学课程的实施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它…  相似文献   

20.
校本课程开发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亮点,我校立足学科建设、打造学校特色,几年来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和探索。已开发实施了弘扬与培养民族精神的校本课程系列,我们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办学宗旨及教师资源,侧重于以“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读书”为主题的学校特色下校本课程的开发,从而全面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