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欺负是力量相对较强的一方在未受激惹的情况下对较弱的一方重复进行的攻击。实际上,欺负的本质还在于行为的主观动机与意图和行为双方力量的客观对比。幼儿的欺负行为指幼儿较频繁、较严重地向他人或物品的身体或言语上的攻击、作弄他人,以发怒、争吵、打架作为解决冲突的手段,侵害或漠视他人的权利,往往是体力或人际关系上占相对优势者对较弱者有意进行并造成对方生理或心理痛苦的攻击。幼儿的欺负行为不仅会对他人或集体造成危害,更会对幼儿自身发展造成严重的阻碍。具有这种行为的幼儿对外界环境持拒绝的态度,同伴关系差,爱惹事生非,不易…  相似文献   

2.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常见的不良行为。攻击性行为是指针对他人的具有敌意的、伤害性的或破坏性的行为,是社会规范所不允许的行为。幼儿期的攻击性行为主要表现在行为攻击和语言攻击上。行为攻击包括打人、咬人、推人、抓人等行为:语言攻击包括骂人、威胁别人等。  相似文献   

3.
欺负是力量相对较强的一方在未受激惹的情况下对较弱的一方重复进行的攻击。实际上,欺负的本质还在于行为的主观动机与意图和行为双方力量的客观对比。幼儿的欺负行为指幼儿较频繁、较严重地向他人或物品的身怵或言语上的攻击、作弄他人,以发怒、争吵、打架作为解决冲突的手段,侵害或漠视他人的权利,往往是体力或人际关系上占相对优势对较弱有意进行并造成对方生理或心理痛苦的攻击。幼儿的欺负行为不仅会对他人或集体造成危害,更会对幼儿自身发展造成严重的阻碍。具有这种行为的幼儿对外界环境持拒绝的态度,同伴关系差,爱惹事生非,不易受周围人的欢迎,各方面的发展受到限制,更有甚在长大后走上犯罪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杨聪 《中国教师》2005,(10):40-42
每个班级或多或少总有学生会出现一些不良行为,比如调皮捣蛋、破坏东西、作业拖拉、上课故意不认真或随便插嘴、骂人打架,甚至敌视攻击教师等等,只要我们深入观察和思考,就会发现大多数这样学生的不良行为具有以下的的动机。寻求关注被大家关注,尤其是被教师关注是每个学生的愿望和需求。多数学生通过积极的行为,朝着教师喜闻乐见的方向努力,诸如认真学习、提高成绩、遵守纪律、上课踊跃回答问题等来实现教师对他们的关注。这在“优秀生”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由于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学习成绩都比较突出,而学校和教师又都很重视这些,因此,他们…  相似文献   

5.
正攻击性行为是一种常见的不良行为。攻击性行为是指针对他人的具有敌意的、伤害性的或破坏性的行为,是社会规范所不允许的行为。幼儿期的攻击性行为主要表现在行为攻击和语言攻击上。行为攻击包括打人、咬人、推人、抓人等行为;语言攻击包括骂人、威胁别人等。针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积极预防,同时一旦发现幼儿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就要  相似文献   

6.
过错行为指的是学生不经常产生的一些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学生的过错行为通常表现为恶作剧、故意违反纪律、无礼貌、骂人、打架、撒谎、考试作弊、小偷小摸、损害公物等。过错行为产生后,会对集体或他人产生不良影响,妨碍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如过错行为不断发展,甚至会导致违法犯罪。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过错行为,及时加以矫正。那么,怎样进行矫正呢?一、要摸清过错原因,教育做到有的放矢。每个学生都是不成熟的个体,犯有过错有其自身原因,如道德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等;也有其外在原因,如父母离异,…  相似文献   

7.
贺华文 《班主任》2012,(4):63-63
翻开规范学生行为的各种守则和规范,我们会发现,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是“不”。“不骂人、不打架、不迟到、不早退……”都是在告诉学生“不应该”做什么。  相似文献   

8.
所谓“攻击性”行为是一种目的在于使他人受到伤害或引起痛楚的行为。其主要表现为吵架、打架,或采用语言攻击、谩骂、诋毁,故意让对方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伤害。  相似文献   

9.
莫源秋 《山东教育》2002,(33):45-47
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期的孩子比较经常出现的一种问题行为,对攻击者或被攻击者的身心健康都有着许多不良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它。本文从攻击性行为的性质、意义等方面探讨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及其产生的规律。一、什么是攻击性行为心理学把攻击性行为定义为旨在导致他人身体上或心理上的痛苦的有意伤害行为。这种有意伤害行为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打人)、语言伤害(骂人、嘲笑人)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坏话、造谣诬蔑)。有伤害他人的意图但未造成后果的攻击性行为仍然属于攻击行为,但幼儿在一起玩耍时无敌意的推拉动作则…  相似文献   

10.
攻击性行为是指对他人或事物采取有意侵犯、争夺或破坏的行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与成人的有所不同,它不是因根本的利害冲突或极端的对立关系引发的,而往往是由一些日常生活小事或纠纷引起的。不同年龄阶段的独生子女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主要表现为直接攻击和间接攻击两种形式,其程度可轻可重。如:吵架、打架等身体上的攻击;谩骂、诋毁等语言攻击;或抢夺玩具,甚至毁坏物品;或聚集小团伙,挑衅打斗,伺机报复等等。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关键期是婴幼儿阶段。因而,重视儿童,特别是早期幼儿攻击性行为表现的次数和强度,及早采取积极有…  相似文献   

11.
问题行为是指学生、青少年比较稳定且扰乱性较大、既妨碍品格发展(如:可能导致学生自伤、攻击他人、损坏周围环境等),又影响身心健康发展(如影响学生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或与社会更加疏远等)的行为。但是,对于孤独症学生来说,问题行为不仅程度不同地影响孤独症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自身发展,而且对他人造成极大的精神压力,甚至会危及他人安全。  相似文献   

12.
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最常见的行为问题,通常表现为:身体攻击(推人、咬人、拽人)和言语攻击(骂人)。有攻击性的幼儿不但给他人和整个班级带来不好的影响,而且也影响到幼儿自身的发展。攻击性行为较多的孩子一般与同伴的关系较差,得不到同伴的接纳和认可,也成为教师眼中不受欢迎的人。如果幼儿长期生活在这样一种消极的环境中,其身心发展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幼教工作者要重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认真查找原因并想办法加以纠正。  相似文献   

13.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既会对他人造成伤害,又会导致人际关系恶化的不良行为。通常,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都会因为难以与他人发展良好的关系,缺乏正常交往的活动与经验,从而影响到其性格、能力等心理品质的正常发展。如不及时干预,攻击性行为还可能转化为不良品德,甚至使学生走上犯罪的道路。攻击性行为一般出现在小学高年级,而这一时期的少年,思想正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稍有不慎,也许就会走上歪路。因此,对学生的攻击性行为,家长和老师都要予以足够的重视。一、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学生的攻击性行为不只是简单的品行问题,更多的是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目前,许多家长和幼儿园都特别注意改善幼儿的生活条件,以提供丰富的营养和多样的玩具来满足孩子身体发育和开发智力的需要,这当然是必要的,但是普遍缺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视.我在我们幼儿园就幼儿心理状况作过一次调查,发现有不少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社会性行为问题.好打架,爱争吵,扰乱别人,说谎.抗拒或不服从师长指导,嫉妒,以强欺弱.恶作剧.骂人或说粗话,不能与别的儿童友好相处,好炫耀,爱吹牛.有破坏性行为,小偷小摸,等等.其中好打架、恶作剧、骂人说粗话等行为,男孩明显多于女孩.  相似文献   

15.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家庭预防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攻击性行为指人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幼儿攻击性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一般在3岁至4岁出现一个高峰,以后逐渐减少。家庭教育不当是滋生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温床。所以在家庭中,家长对幼儿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也有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经常不交作业,经常迟到早退,经常上课说话或搞小动作,经常打架骂人,经常说来则来、说走则走,经常在社会上参与违法犯罪活动……唉,这样学生可怎么办呢?经常可以听到老师  相似文献   

17.
一、严肃的问题轻松化,浅近的道理引申化 课堂上有时会出现与教学气氛不协调的事(如打架、骂人等),教者一本正经地训导,“战火”虽然平息了,但是一堂课的教学气氛却被破坏了。若能心平气和地说:“人们说厕所和垃圾站是最脏的地方,今天我发现了一处比这还脏还臭的地方,那就是骂人的嘴。”根据情况,还可接下去说:“下课后要求进步的同学用文明礼貌这把刷子帮他们刷刷嘴就不臭了。”之后,马上书归正传,趁热打铁,用学过的课本内容,联系有些同学骂人打架的表现指出,轻者是影响同学间的团结,重者则是扰乱公共秩序和侵犯他人人身权利,在学校会受到违纪处分,在社会上要受到治安处罚。然后再联系新近在报纸上因小事引起杀人案的事实,使学生认识  相似文献   

18.
当你的学生迟到了,打架了,骂人了,违反纪律了……总之,假如你的学生犯错误了,你会怎么办?  相似文献   

19.
熊雪琴 《南昌教育》2006,(12):22-22
青少年问题行为是指青少年不符合或违反社会公共生活准则与有关的行为规范,或者不能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准则与有关的行为规范,或者不能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给社会、他人和自身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危害,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青少年的问题行为是多种多样的,通常表现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过失行为,如恶作剧、起哄捣蛋、无理取闹、骂人、打架、损坏他人财物或公物、不遵守集体规则等;第二类是不道德行为,如小偷小摸、小赌小博、占小便宜、撒谎等;第三类是自我消极行为,如厌学、逃学、自我封闭、不愿与人交往、吸烟、自暴自弃等。教育界已愈来愈重视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学生,他们有的言行粗鲁,动辄骂人、打架或恶作剧;有的对老师和学校的教育公开抵制;有的自私自利思想严重,事事以“我”为中心,我行我素,对集体事情漠不关心;有的厌学、弃学,对自己悲观失望,自暴自弃;有的行为不诚实,惯于说谎、欺骗,考试常常作弊;有的虚伪、固执、嫉妒、报复心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