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05年7月4日13时52分,美国宇航局发射“深度撞击”号探测器,以每小时3.7万千米的速度,在距地球约1.3亿千米处,与坦普尔1号彗星成功相撞。太空中绽放出美丽的“焰火”。科学家猜测,彗星上很可能存在最早的生命物质。这次撞击的目的是探究太阳系的诞生和地球生命的起源,同时为防止小行星撞击地球进行了一次演习。“焰火”在太空绽放@刘青红  相似文献   

2.
[生命起源]美航天航空局“深度撞击”计划成果提示彗星有可能是地球上最早有机物的来源据2005年9月5日《环球时报》报道,美国航天航空局“深度撞击”计划首席科学家迈克尔·赫恩表示,利用航天器对“坦普尔1号”慧星的撞击所得资料表明,在彗星和小行星撞击频繁的地球早期阶段,彗  相似文献   

3.
撞击彗星     
“深度撞击”号宇宙飞船成功发射2005年1月13日,美国“深度撞击”号宇宙飞船成功发射。这艘飞船将在飞行4.31亿千米之后,于7月3日发射一颗撞击舱。如果顺利的话,这颗重约370千克的“巨型炮弹”将于7月4日猛烈撞击“腾佩尔一号”彗星。彗星由太阳系诞生初期的物质构成,它自身温度极低,并处在温度极低的宇宙空间,因此太阳系诞生46亿年来,彗星几乎始终保持着形成初期的状态。对它进行研究,有助于人类揭开太阳系形成和地球生命起源的奥秘。划,“深为什么要“深度撞击”彗星按照预定计划,“深度撞击”号宇宙飞船的撞击舱被释放出去以后,将在直径…  相似文献   

4.
马上要过春节了,八爪鱼也开始张罗自己的新装。这次一定要给大家一个大大的惊喜:呵呵,猜不到吧—是一身又笨又胖的宇航服,虽说不够“靓”,但绝对够“酷”。自从中国飞天英雄杨利伟上太空游历了一番之后,八爪鱼对太空的憧憬与日俱增。瞧!八爪鱼正目不转睛地盯着一幅图片。在太阳系中,地球的邻居有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它们和地球共同组成了太阳系九大行星。就在这时,八爪鱼忽然想起来,去年7月份的《资讯》栏目曾经刊登过地球人向火星发射3颗火星探测器的消息,半年多过去了,它们的情况怎么样?于是八爪鱼八爪…  相似文献   

5.
数年前,好莱坞曾拍摄了一部名为《天地大冲撞》(英文名DeepImpact)的科幻大片,描述一颗能给地球带来毁灭性打击的彗星即将与地球相撞,为了阻止灾难降临,宇航员毅然驾驶飞船冲向这颗彗星,最终拯救了地球。如今,一场真实的撞击彗星探测行动即将在太空中上演。一艘与上述电影同名的“深度撞击”号无人探测飞船正在茫茫宇宙中向着坦普尔1号彗星疾驶而去。7月4日,飞船上携带的一艘自主导航的小航天器,又  相似文献   

6.
7月4日,经过170多天的深空飞行,走过4.31亿公里,在距离地球1.3亿公里处,美国“深度撞击”号探测器用一个铜质锥体撞击“坦普尔一号”彗星的彗核,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空间科学实验/ 大家一定会问,为什么要惊天一撞呢?  相似文献   

7.
2004年10月18日,名为“深入撞击”(D eep Im pact)的探测器到达美国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发射中心,为发射作最后的准备。按照美国航天航空局(N A SA)的计划,“深入撞击”探测器这次的使命是携带重达400千克的铜球飞向“坦普尔1号”彗星。1.“坦普尔1号”彗星1867年4月3日,法国天文学家坦普尔在法国马赛寻找彗星时发现了它。坦普尔描述说:这颗彗星很大,直径有4 ̄5个弧分。后来计算显示,这颗彗星当时距离地球0.71个天文单位,距离太阳1.64个天文单位。同年5月,德国莱比锡的布鲁思证实了这颗彗星的存在,于是,这颗彗星被承认,并命名为“坦普尔…  相似文献   

8.
用核弹轰击小行星的设想早已提出,然而实现的则是用宇宙探测器撞击彗星。这是人类首次主动“攻击”一个宇宙天体。近日,美国航天局为寻找早期太阳系的冻结碎片,向一颗距地球1.3亿公里的彗星发射探测器,名为“深度撞击”的探测器发出的冲撞将在彗星表面撞出一个坑。  相似文献   

9.
1994年7月22日16时(北京时间),苏梅克一列维9号彗星的22颗彗核对木星的撞击全部结束。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观测到如此壮观和详实的天文事件,它表明人类已经掌握了天体撞击行星的预报规律。同一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布消息,认为这次观测“对于今后研究小行星、彗星撞击地球的危险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事件本身对于生活在地球这颗行星上的人类有着发人深省的预警作用”。  相似文献   

10.
科学家长期以来猜测发生在二叠纪和三叠纪期间的生物大灭绝归咎于彗星或陨星的撞击,但直至最近,一个美国研究小组才找到了表明彗星或陨星撞地球的有力证据。 在过去几年中,美国华盛顿大学地球化学家贝克及其同事研究了中国、日本和匈牙利的页岩和燧石,并在这些地质样本中找到了布基球分子,这种分子为彗星或陨星撞击地球提供了有力证据。这是因为,彗星和陨星来自恒星,通常是坍塌中的恒星的"信使",而布基球分子的形成需要非常高的压力,恒星则是布基球形成的良好场所;此外,贝克等人找到的布基球分子中含有明显的氦氩混合物,而这种混合物只存在于太空中。以上两点说明,布基球分子是由撞击地球的彗星或陨星带来。 科学家认为这一彗星直径大约13公里,足以在撞击地球时将布基球分子稀疏地散布到整个地球。他们还推测彗星在2.5亿年前撞击了地球。彗星撞击地球导致90%的海洋生物灭绝,70%的陆地生物消失。这场大灭绝是发生在二叠纪和三叠纪之间的分水岭事件,也是地球在史前遭遇的5次类似灾难中最严重的一次。  相似文献   

11.
2005年7月4日,当“深度撞击”彗星成功时,我想到:近年来,一些媒体不断传出有关小行星将要撞击地球,将给人类带来毁灭之类的报道,使一些人感到惶惶不安。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有过天外来客与地球相撞的事实,但问题是小行星自然撞击地球的几率究竟有多大?假若小行星真的向地球飞来  相似文献   

12.
深度撞击     
太空大片2005年7月4日,由人类编导的又一部“太空大片”将在距地球1.32亿公里处的宇宙空间上演。届时名为“深度撞击”的彗星探测器将向“近在咫尺”的“坦普尔1号”彗星发射一颗重达372公斤的铜质撞击器。据推算,撞击将产生相当于4.5吨炸药的爆炸,并在彗核表面撞出一个约有足球场那么大、14层楼那么深的凹洞。  相似文献   

13.
这期“八爪鱼Online”的标题让偶犹豫了很久,起码挂掉了本鱼的100个脑细胞。起这个题目吧,怕小读看们反感:在学校里没少写这东西,怎么杂志里又冒出来了!不起这个题目吧,可还有哪个题目能更好地涵盖本期“八爪鱼Online”的内容并引起小读者们的高度重视呢?尽管这个题目让大家有些腻歪,八爪鱼还是决定就叫它了!故暑假的前一天,老师肯定会让小读者们写一式三份的《暑假安全公约》吧?有些小读者肯定已经写烦了。“有什么呀?不就是‘不准上树不准爬墙不准吃腐烂的瓜果蔬菜’吗?年年都是这个样子,有什么用啊?我这不是好好的?”可俗话说的好: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在大家开心地亭受长达将近两个月的暑假之前,还是好好阅读一下八爪鱼协同(胁迫? )众小编为大家精心打造的——“《少电》版”暑假安全公约吧!  相似文献   

14.
7月4日,“深度撞击”探测器将撞击“坦普尔一号”彗星。“深度撞击”是美国今年1月12日发射的,价值3.3亿美元。这是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炮轰”彗星太空实验,也是人类第一次实际接触并探索彗星的空间活动。为什么选“坦普尔一号”撞?“坦普尔一号”彗星是在1867年被发现的,绕太阳运行一圈需5.5年。之所以选择“坦普尔一号”是有理由的:首先人类对它已有100多年的了解,比较熟悉它的轨道特征、自转特征等情况,而且目前它正处于中年时期,比较具有代表性;其次,它距离地球比较近,飞船到达它的彗核所需时间仅为半年。它不是新进入太阳系的活动型…  相似文献   

15.
“深度撞击”撞击器“击中”目标2005年7月4日,北京时间13时52分,美国宇航局“深度撞击”号探测器释放的撞击器成功“击中”目标——坦普尔1号彗星,整个程序花了3.7秒.这项史无前例的“炮轰”彗星计划始于1999年11月1日,美宇航局于2005年1月12日成功发射“深度撞击”号探测器.在4日撞击彗星之前,“深度撞击”号走过了4.31亿千米的漫长太空之旅,终于迎来了与坦普尔l号“亲密接触”的激动时刻.为什么选择坦普尔1号?“坦普尔1号”彗星是在1867年被发现的,它绕太阳运行一圈需5.5年.之所以选择“坦普尔1号”是因为:首先人类对它已有100多年的了解…  相似文献   

16.
2005年7月4日,“深度撞击”号宇宙探测器载着人类的梦想和雄心,飞向坦普尔1号彗星。一瞬间,一团焰火绚烂无比地绽放在距地球1.33亿千米处的太空中。壮观的太空景象2005年1月12日,美国国家宇航局(NASA)成功发射“深度撞击”号探测器。近6个月的时间,“深度撞击”号走过4.31亿千米的漫长路程,终于迎来了与坦普尔1号慧星“亲密接触”的时刻。  相似文献   

17.
最新研究发现,现在有一颗彗星正在向地球的方向飞来。科学家们预计这颗彗星将于2094年与地球相遇。尽管这颗彗星的大部分与地球擦肩而过,但还是会有两块彗星的碎片猛烈撞击在我们的南半球。  相似文献   

18.
2005年7月4日是美国的国庆节,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采取了一种特别的庆祝方式——他们不是用红、白、蓝等五彩烟火,而是用成功地撞击“坦普尔一号”彗星——进行庆祝。通过“深度撞击”,他们还有一些令人惊喜的新发现。彗星表面密布环形坑“坦普尔一号”的外形,并不像科学家原先认为的那样是个不规则体,而更像一个长条土豆。撞击器传来的高清晰照片显示,“坦普尔一号”彗星表面与以前观测到的彗星表面很不一样。该彗星表面密布许多看来是撞击留下的环形坑,据“深度撞击”项目首席科学家说,这在彗星上还是首次发现。彗星比想像的还要软研究了撞…  相似文献   

19.
1.宇航事业的盛事——深度撞击“坦普尔1号”彗星成功2005年7月4日,美国宇航局“深度撞击号”探测器释放的撞击器,准时于13时52分击中目标——“坦普尔1号”彗星。整个过程历时3.7秒,撞击能量相当于5吨炸药爆炸的威力。深度撞击彗星是宇航事业的新课题,人类首次撞击成功是这一事业又一里程碑。撞击彗星的计划于1999年11月起实施,2005年1月12日,“深度撞击号”探测器发射升空,历时近半年的太空之旅,行程4.31亿千米,到达距“坦普尔1号”80万千米处释放撞击器,并以每秒10.2千米的速度撞击。击中彗核后,“弹坑”内的物质爆发出来,彗核表面的冰雪…  相似文献   

20.
陈平 《新高考》2005,(11):35-36
2005年美国进行了“撞击彗星”试验,于1月12日升空的“深度撞击”号探测器,在7月4日与“坦普尔一号”彗星相撞,产生4.5吨TNT当量的爆炸威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