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第一场雪》这篇文章 ,是作家峻青于 1962年写的一篇有关“雪”的散文。其文语言优美、意境清新、诗意浓郁、情景交融。教学这篇课文时 ,如何紧扣语言文字的训练 ,渗透美育 ,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笔者谈一谈自己的想法、作法。一、初读全文、感知“整体美”。在教学这篇课文时 ,教师在开篇释题后 ,应及时设疑导读 ,通过读懂课文 ,让学生形成对“第一场雪”的整体印象 ,让学生感知“第一场雪”中的整体美———下雪前 ,天气骤然变冷 ;下雪中 ,雪花纷纷扬扬 ;下雪后 ,世界变得粉妆玉砌。学生通过初读全文 ,知道这是一篇结构完美的文章。有了整…  相似文献   

2.
精读课是语文单元教学中的重要课型.只有上好精读课,才能为后面的略读课以及群文阅读课打下基础.语文精读课一般分为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深入领悟;品读赏读,揣摩写法.即"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读懂课文"写什么",这是阅读教学的第一个层次."抓住重点,深入领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透过内容感悟文字后面的意思,感悟"为什么写",这是阅读的第二个层次."品读赏读,揣摩写法"学习文章表达方法,让学生弄懂文章是"怎样写",学习借鉴写作方法.这一切都是以思维导图为载体.  相似文献   

3.
《提醒幸福》是一篇文辞华丽的散文,又是一篇能给人以启迪的富有哲理的文章,但它所叙的都是身边细小而又容易让人忽视的事。这样一篇文章的教学,如果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一味以教师的体验灌输给学生.就不能将学生的经历与学习活动联系起来从而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基于以上考虑,我在初三的作文课“感受我们的生活”前,以这篇文章作为引导铺垫,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位为:用心去体验作者的感悟,用心去感悟身边的幸福,珍惜幸福。  相似文献   

4.
教学过程:板块一读懂1.默读文章,明了内容。师:请带着问题"这是一篇写的文章"默读全文。2.全班交流,多元解读。生:这是写人和鸟之间相互信赖的一篇文章。生:文章写了作者和珍珠鸟由陌生到慢慢熟悉,再到相互信赖,写出了一种温情。生:作者是通过六个字来写这篇文章的———人爱鸟,鸟恋人。……师:作为善于阅读的孩子,仅读懂是不够的,还要感悟出  相似文献   

5.
<正>阅读教学一般分为初读和深读两个阶段,初读阶段一般解决写了什么,深读阶段一般解决为什么写和怎么写的。对于精读课文,我们一般在第一课时进行初读,在第二课时进行深读;略读课文的教学虽然只用一个课时,但依然是先初读后深读。解决写了什么从另一种角度讲就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但有的老师让学生理解主要内容,往往形式单一。读了课文后,老师问学生:"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你能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吗?"这种方式偶尔用用未尝不可,但每篇  相似文献   

6.
根深则叶茂     
2000年高考《考试说明》在写作上明确提出了两个等级的要求。其中,发展等级的第一项就是深刻透彻,可见,文章的深刻透彻应是学生在平时作文训练中积极追求的目标。如果把文章比做一棵树的话,那么,深刻透彻就是文章的根,只有根深才能叶茂。那么,中学生在作文训练中应怎样做才能达到这一要求呢?请看下面的例子,要求是以过年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有一个学生写了这样一篇文章:  相似文献   

7.
<正>一、从课文整体感悟入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对课文的阅读感悟首先应该是整体的领悟,只有准确地把握整体,才能对其中的每一部分有深入的理解。要从大处着眼,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迅速、准确地把握整体也是一项最基本的阅读能力,它直接影响着阅读活动的质量。当学生接触一篇新的课文时,我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全文,做到正确、流利。初步读通以后,如果是写人的文章,我会设计这样的问题:"读了几遍课文了,……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可以用一个词,或者是一段话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如果是写景的文章,我会这样问":你看到了什么?你的感觉如何?"等。  相似文献   

8.
"初读"是指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通读阶段,它在整个阅读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只有有效的通读全文,才能为精读探究、品读感悟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不少教师对初读课文的理性认识不足,在教学中出现越位、乏味等现象,笔者试图通过文章的阐述,让更多教师了解,初读教学应充满"趣味"、"读味"、"悬味","初读"课文应当理性"归位"。  相似文献   

9.
新一期校报出来了,爸爸特意挑出一篇文章让我读一读,并让我读后写一篇读后感。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为儿女发奋读书的母亲》。初读这篇文章,给我感受是这位母亲太伟大了,继而结合自身的学习情况产生很多感想。  相似文献   

10.
王波 《语文知识》2003,(6):27-28
《风筝》是鲁迅在1925年写的一篇散文,收在散文诗集《野草》里。初读这篇文章的人,可能会有一种感觉,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沉重心情是不是有点渲染过分了?  相似文献   

11.
我所带的每一班学生 ,都听我开过这样的系列班会 :《写好几篇文章 ,创造人生辉煌》。这班会一开 ,往往会对学生形成很大的情感冲击波和震撼力。班级的班风、学风都能按照我的意愿发展。那么 ,应该写好哪几篇文章呢?我告诉孩子们 ,我们第一篇应写好的文章是《写好“人”字 ,不要让它倾斜或倒下》。我告诉孩子们 ,“人”字虽只有一撇一捺 ,笔画简单 ,但这一撇一捺必须配合恰当 ,必须是直立的。人是有脊梁的。“山无脊梁要塌方 ,虎无脊梁莫称王 ;人无脊梁莫做人 ,做个饭袋装米粮……”这脊梁一方面指做人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要做光明正大的…  相似文献   

12.
正小学阶段的盲生语文教学以"读"为基础,主要是盲生对盲文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高年级则更加注重对文章的感悟和理解。所以,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教师只有重视阅读教学,使盲生在阅读中学会感悟、在感悟中提高阅读能力,才能最终实现教学目标。一、让盲生掌握文体特点在教材中的同一篇课文,盲文比汉字所占的篇幅要多得多,由于盲生的视力障碍,他们不可能像普通学生那样用双眼去速读,把握文章的大概内容。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掌握不同文体的自身特点和写作技巧。小学高年级阶段的文体主要是记叙文,这就要求盲生要理解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  相似文献   

13.
阅读一篇文章,首先要弄清文章写了哪些人或事。所以,把握并概括文章内容,是读懂文章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环节。只有真正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进一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写作目的。同时,通过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的练习,还可以提高我们的分析和概括能力。那么,教学《猎人海力布》应该如何体现“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一单元训练重点呢?如果我们单纯地将此作为教学的全部目标,在操作上作纯粹的技能训练,势必会使教学枯燥无味。教师只有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注重语文教学的整体性,才能从本质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具体应着力…  相似文献   

14.
正小学阶段的说明文和其他阶段的一样,关注事物的特征和规律,用准确无误的语言,简明扼要地、客观地描述事物本质。《蟋蟀的住宅》是一篇充满着童真童趣,用语传神的说明性文章。本文的重难点就是从工具、选址、设计三个方面去感悟蟋蟀住宅的"伟大"。而如果仅仅是告诉学生这三个方面,那么学生只是知其然,而没有真正领悟所以然,所谓的"伟大"也只是书上是这样写的,老师是这么说的,根本没有真正地体会。那么如何利用说明文的教学,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呢?  相似文献   

15.
我讨厌为了“写文章”而写出来的文章,我讨厌无病呻吟假话连篇。可冰心女士这篇《我的家在哪里?》不同。这是一篇90岁的老人写的文章,这位老人一生正直,爱心荡漾;这位老人一身睿智,才气横溢。那么,这篇文章应该是90年光阴的结晶,90岁智慧的大悟。看一看这篇文章的题目,稍加思考一下就有疑问  相似文献   

16.
《冰项链》是一篇长文章,也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这篇文章,教师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复习学过的方法、梳理情节感受项链变化、联系上下文感悟人物形象、预测原著内容诱发学生期待等途径,让学生体会文本的艺术魅力,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说:"语文课是教师在课堂上用教材作例子,教会学生说话、写话."这给语文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导向.语文课上,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表达,教的应该是语文,而不是课文.那么,怎样用好一篇篇文质兼美、富有思想感情的文本例子呢?我在教学<沉香救母>这篇课文时,努力尝试把课文作为例子,结合低段语文教学目标,充分运用教材,让学生在具体而实在的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触摸语文、感悟语文,向"藕花深处"漫溯.  相似文献   

18.
正很多语文老师抱怨,批改学生的作文,是一项繁重、生厌的工作。老师们无奈,学生的一篇篇作文,语言乏味、千篇一律,让人眼前一亮的文字屈指可数。为什么上了那么多指导课,写了那么多作文,学生却怕写作、怨写作?也许应该反思当下我们的作文教学,到底哪里出问题了。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级教师管建刚说:"写作这事儿,只要你想写了,只要你有着强烈的写的冲动,不断地写,不断地改,不一定能成为天才作家,却一定能成为一个不错的写手。"马正平教授也谈  相似文献   

19.
本文所研究的对象是将英语作为外语的学生.那么,这一类的学生应该学什么?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以英语作为外语的学生是否要和说本族语言的人一样?如果是,他的发音是否也要象说本族语的人一样?他应该学习点什么?除了听、说、读、写四项主要的技能,他是否还需要一些其它的技能?等等,让我们首先将目光放到学生应该学的教学大纲的类型上.  相似文献   

20.
在我们重视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时候,总会发现结果仍是那么低效.很多时候,被我们忽视的细节往往就是问题的症结,比如--初读.我们总是偏见地认为,反正初读也"初"不了彩,何不把它变成"粗读",省事又省力?殊不知,初读是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是为读懂文章奠定基础,是打开感悟文本的"门栓",只有真正确立好初读的基础性地位,注重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整体感悟、积累与运用,精读环节才能按照你的设想有效顺利地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