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武术与竞技体育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西体育产生的文化背景不同,使得两种体育文化在演进过程中风格各异,并最终形成了两种不同的体育文化价值取向,同时也定势了中西体育的基本存在方式.从中、西教育文化理念--重视体育和轻视体育观念,以及中、西体育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进行全面地对比与分析,阐述了两者在不同体育文化层面上的差异性,指出:武术要发展就必须要走自己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从非洲文化的角度介绍“非洲武技”(或“非洲武艺”)的概念,描述非洲人对格斗术的理解并提出“非洲武技”的“武、巫、舞”概念,即将格斗、巫术和舞蹈的三位一体视为“非洲武技”的核心。另外,简要对比非洲武技与中国武术两个概念,以显出二者的相似与差异之处,便于促进中非文化理解。最后简单介绍了“非洲武技”中比较为有代表性的格斗术如Engolo、Dambe、Laamb、Donga以及 Zulu Stick Fighting(祖鲁棍法)。  相似文献   

3.
中国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经千年而不衰。它孕育于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并受释、道观念的影响,形成了中华武术门派林立,练法独特而又万法归一的特征。西方武技在西方天人相对、人定胜天思想影响下,表达了一种向上、向外扩张的气魄,彰显出一种刚健挺拔、傲然于物的刚毅与自信。本文通过对中西武技的拳理思想、技法原理等方面的比...  相似文献   

4.
《体育与科学》2016,(6):67-72
中西体育文化因子对比研究中存在的差异或同一的论争困境源于方法论和身体、文化、体育核心概念的人类学考察。研究基于多元文化主义的跨文化对比视角,以期对中西人类身体活动行为文化对比的文本进行客观诠释与注解。研究认为:"人化"的本能身体动作和行为早于文化,在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对比研究中应将身体实践行为置换体育文化;从时间节点考察中西体育实践形态内容,发现它们自身内部存在一定程度的传承断裂特征;跨文化的比较发现中西方体育活动在应对环境的反应和挑战中,都会基于人、自然或社会现实的需求表现出普遍的共性或差异性。中西体育形态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二者对宗教信仰和娱乐精神的分离与耦合以及"体用"关系的路径选择偏好差异;在共存和认同中维护世界体育文化的多样性的同时要做到文化自觉和自信,加强"地域标识性"体育项目建设。  相似文献   

5.
"技击"是世界武技的最本质特征,这一点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有诸多记载.与西方武技不同的是,中国武术甚至于包括东方文化圈中韩国、日本的武技文化,皆称之为"道"或"术".这一差别的存在主要是由于民族文化对它的驾驭.  相似文献   

6.
理解的艺术 --从中西体育文化历史比较的视角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西体育文化同源而流歧,原因在于世人实践这两种文化时,给予它们不同的理解,才突显迥异的风格。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对中西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的理解。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理念的中国体育文化道德价值观和以勇敢、竞争、自由、平等、节制、谨慎为核心理念的西方体育文化道德价值观成为了中西体育文化理解的分歧,同时也决定了现在中西体育文化的基本存在方式。通过分析中西体育文化核心理念的理解差异,从多个层面揭示了两种理解方式上的一些实质性的差异,指出了两种文化都是人类对生活理解的真实表达。  相似文献   

7.
对"中西体育文化差异论"的质疑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万义  白晋湘 《体育学刊》2007,14(2):124-126
对中西体育文化差异的相关论断和方法论提出质疑:(1)从文化根源上来说,西方体育文化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一样都诞生于农耕文明,两者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2)中西体育文化特征的差异是由于同一种文化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本质上是农业文化形态和工业文化形态所表现出的差异;(3)目前对中西体育文化差异的相关研究,是把原本就为同一种文化的两种不同发展阶段,强行划分为两个独立的、完全对立的部分,其实质是用静止的、片面的、孤立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逻辑梳理等方法,对中西方身体观与英式橄榄球身体文化的逻辑关系进行研究。经研究发现:中国身体观受中国传统文化道家的影响逐渐建构成"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和谐发展观,而西方身体观则受古希腊奥运会和身体与精神的二元对立的影响,西方以协调且富有力量的身体为荣,并力求超越自我,与阻止身体达到完美的一切障碍进行斗争,逐渐形成外在竞争和自我突破的身体观。而英式橄榄球以激烈的身体对抗为基础,逐渐建构成肉搏、团队、超越性身体文化,这种身体文化与中国身体观的发展逻辑相向而行,但却与西方身体观的发展逻辑不谋而合,同时这也是阻碍我国橄榄球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此,我国应该推广及普及英式橄榄球运动,以英式橄榄球运动为渠道,促进中西方身体观的交流与融合,使中西身体观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相似文献   

9.
武术是中国人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武技”,它之所以独具风格,其最大的缘由是因为它产生在一个非常重视“伦理文化”的国度,它反映出的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处世哲理、生存技巧和生存理念。正如“文化是生活方式一样”,中国武术则恰恰映射出中华民族的生活范式。尽管它的形成过程可能与世界范围内的所有“武技”存在着一种必然的联系,但更为重要的是它与这些武技之间的差异是来自民族的文化主宰。物化的实物,应该是文化的载体。武术是一种中国文化“物化”后的表现,尽管其身体语言的成分占到很大的份额,但并不能忽视它存在的文化价值。不同文化的形成一定与这种文化形成的环境有关,这是文化学公认的学理。所以,我们在认识武术竞技化的问题上就应该建立一种环境意识。  相似文献   

10.
从哲学观念、身体表现形式、健康标准及锻炼方法等角度,追溯中西健康观念的历史形态及中西两种身体文化对健康的不同诉求:西方张扬身体之权力;中国以和谐身体之情境诠释对身体完美的内在追求。提出:应立足于现代语境审视健康的文化内涵,弘扬中国传统身体文化的内在精神,为在中国实施“健康促进计划”提供文化学参照。  相似文献   

11.
如何尽快消除运动性疲劳,从而提高运动竞技能力,是当今世界运动训练科学和运动医学领域中最为重要的和正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关于运动性疲劳的研究,由来已久,但因认识和研究的方法不同,研究结果众说纷纭,各具特点。中医学是一门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传统医学科学,其从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出发,强调以"养"为主,提倡机体的"阴阳平衡",重视脏腑之间的联系,注重身心和谐发展,在运动医学的防治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中医学对运动性疲劳也有其独特的见解,文章将以中医学的视角对运动性疲劳的含义、病因、病机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望能更好地发挥中医学在运动性疲劳的防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美的概念、女性身体审美演变过程的阐述,廓清各个不同时期对女性身体审美的实质:男性,通过以男性为中心的主流文化,构建社会审美标准,控制女性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深刻剖析女性的身体在文化里被定义的病态文化,是以女性生命健康为代价的,呼唤女性自身觉醒和女性健身体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通过对中医与少林武医的关系进行研究,揭示少林武医和中医的内在联系,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名片已经被世人所接受,武术深受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其中处处体现着古老民族的优秀智慧.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武术中的“天人合一”观念进行了剖析.研究认为,中国武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哲学文化的影响,在武术修炼过程中,和谐平衡的价值观、师法自然的学习观、拳道合一的修炼观较为突出的展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15.
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是全国中医药院校响应两部一委颁布的《关于在中医药院校中增设保健体育内容的意见》而进行的与中医专业密切相关的体育教学课程。此文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开设传统保健体育教学课程及课程延伸的有关内容进行分析探讨研究,旨在研究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教学模式的实用性、可行性,弘扬发展传统保健体育运动这一瑰丽国粹。  相似文献   

16.
康复医学现状与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重新定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康复医学是一个较广泛的医学领域,通过改善病人在其环境和社会中独立进行活动的能力而恢复其最佳的功能状态。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作为体育院校新兴的专业,目前尚无明确的定位。对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结构模式进行了探讨,以便把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运动医学、保健医学、康复医学知识和技能结构的保健康复师、物理治疗师、康复护理师、作业治疗师、运动治疗师、文娱治疗师等专业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17.
中医药防治运动性疲劳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运动性疲劳是运动性疾病的一个难题,许多运动医学工作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以寻求更好的治疗方案。从中医角度对运动性疲劳机制、分型,以及中医药治疗方法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追溯体育的起源,学术界众说纷坛,有劳动说、军事说、教育说和游戏说等等,但可以肯定的是,上溯到今天意义上的体育源头,应是一些混沌、朦胧性的简单肢体活动和刚刚脱离低级动物后所保持的本能的嬉戏,或称游戏。当前国内体育界对体育的研究大都局限在其显性价值领域,如体育的经济、社会、教育功能等,鲜有探讨其隐性价值,如历史、文化、审美等精神层面的功用。用自然辩证法的观点来看,事物的发展应是平衡的,过度追求前者意义的挖掘,势必会“放大”体育,更有甚者,可能会异化体育,它从外部使体育加足马力,努力地干着本来并不属于自己份内的事情。而后者是体育的本义和先天生存的基准,它在功利主义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大学生身体素质不佳,已成为"老大难",也是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问题,多地曾出现在体测、运动会、马拉松中晕倒甚至猝死事件,这给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不小的考验。带着因涉跑引起猝死的疑问,通过猝死案例分析,探究高校大学生猝死的病理学的非运动成因。研究认为:涉跑猝死的主因是先天性生理疾病,运动不是引发猝死的主要诱因,并提出了预防运动猝死的"堵疏结合"的医学监控策略和体医融合防卫机制构建方法。建议通过入校时医学筛查、跑前医学检查、跑中医学观察、猝死现场急救、跑后跟踪复查降低猝死风险;建立宿舍、运动场地、运动项目的全覆盖的心脏复苏志愿队伍,实施"黄金8分钟"内的急救生存链;建立学生、学校、政府、社会四方体育运动分级分类保险制度,从风险转移和人道主义援助进行关怀;建立涉跑猝死、猝死、非正常死亡的数据库,开展非正常死亡人员的病理学研究;建立全生命周期医学监控和健康安全宣传教育,形成全方位、全过程、全人员的体医融合防卫机制。  相似文献   

20.
太极拳作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优秀项目,在新时期传承和发展太极拳的传统理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太极拳吸收中医整体观念思想,强调意念、呼吸、动作导引相联系,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归纳和逻辑分析法对太极拳养生观进行研究,论述中医经络基础理论及相关理论,阐述太极拳运动中的意念、呼吸、动作肌肉变化与中医经络联系,指出太极拳练习中"以意运气、以气运身、以体导气",三者相互联系,密切配合,通过意念的调控,气的吐纳及调息、肌肉运动和动作导引来达到疏通经络,养生健康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