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禹旭红 《教育艺术》2003,(12):35-35
对联作为中国文学独有的一种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特殊形式,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够恰当地使用对联,就会收到特殊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对联,也叫对子、联语,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它不仅种类多,用途广,而且内容和语言风格丰富多样,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因而备受中考命题老师的青睐。下面就结合2007年全国各地中考试卷中出现的对联题,谈谈对它的基本类型和答题技巧。  相似文献   

3.
2004年高考语文新出现了对联题。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是一种能充分体现汉语美的特质,体现汉语人文精神,集语音、词汇、语法锤炼于一身,沟通古今的极好形式。对联的可讽可歌、亦庄亦趣且伸缩灵活、包罗万象的艺术特性,使它成为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增设比较能体现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对联题(春联),使这一"旧瓶装新酒"的中国传统风俗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芬芳。  相似文献   

4.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汉语言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我们不难发现,有这样一些成语,可以妙对成联,下面供同学们欣赏几组四字成语对联:  相似文献   

5.
活动目的1.初步了解对联的特点,感受对联的含义,尝试练习对简单的对联。2.丰富学生的积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了解悠久的民族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活动过程一、温馨点击对联俗称“对子”,雅称“楹联”,是我国独有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文学形式。它由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内容相关、平仄相对的两部分文字组成,具有对仗工整、用字简洁贴切、含意隽永、音韵优美的特点,故享有“诗中之诗”的美誉,外国人对之称赞为“汉语言文学中最美的文字”。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对联乐园”。二、艺海拾贝这组对联对得可真妙啊!你知道它们分…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楹联     
华文 《神州学人》2006,(1):35-35
楹联,俗称对联,对子,是汉字文化的独特产物。它是一种文字对仗工整,语音平仄协调,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的独特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  相似文献   

7.
对联,本是中国的"特产",中华文化所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但它却为不少外国人所推崇,有些外国人也能写出中国味十足的对联来。  相似文献   

8.
对联是中国独特的一种文学样式,内容与语言风格丰富多样,具有高度的艺术性。通过对对联,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文学素养,也可以考查学生审题、概括提  相似文献   

9.
<正>对联,俗称对子,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字艺术,长期流传下来,已成为各阶层文化生活的共同习俗。近年来,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联题成为中考语文的一大亮点,它既可以测查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又可以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综观近些年中考试卷,对联题的考查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题型:对联链接。即把对联与名句默写、名著阅读等结合起来考查。例1.(2014年四川省绵阳市)一位对联爱好者以"风景这  相似文献   

10.
对联趣话     
对联是深具中国特色的一种语言艺术。在古代,它是一种雅俗共赏、人人皆可一为的大众艺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下面撷取几则对联故事,以博会心一笑。  相似文献   

11.
对联,又称楹联,是一种集思想性、艺术性、群众性于一体的古老的学形式。“唐宋律赋,蝉联相续”,它与诗、词、曲一样,是中国传统化的一朵奇葩。对联应用之广、影响之深,甚至远胜于诗词元曲。从皇宫内苑,到陋室柴扉,从国家庆典到寻常百姓婚丧嫁娶,都离不开这种雅俗共赏的优秀民族化。同样,开设对课历史渊长,古代科举取士“对对”即为重要的考试内容。许多古代才子贤士最早也是因“出口成对”而  相似文献   

12.
本书是一部很有特色的个人作品结集,收录的是作者郑昌锭先生多年来撰拟的嵌名联。它既展现了作者良好的中国语言文化素养,也介绍了文教科技各方面的贤良才俊,使人读后既获审美的快感,又增广见闻。对联是汉语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因为汉字是独体文字,可以构成严格整齐的对偶句子,这是拼音文字不能做到的。据说对联起源于唐末五代之时,到明代获得长足发展,至清代达于鼎盛,  相似文献   

13.
何素舟 《广西教育》2008,(19):64-64
对联是祖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它是用简练和优美的词句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我们不仅要向学生介绍对联的形式、特点,引导学生诵读、积累,还要教给学生赏析对联的方法,品出其中的韵味。  相似文献   

14.
浅析     
对联,是我国极具民族特色的一种语言艺术,它言简意赅,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特殊艺术形式。千百年来为人们喜闻乐道。对联可志庆寄情,可述怀言志,可咏物喻理,可讽谕记史。不少对联蕴含着丰富的世界观、人生观哲理。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开拓学生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引用对联,阐明哲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因其短小精悍,对仗工整,平仄错落,琅琅上口,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历史教学中,如能结合教材内容,巧妙地运用一些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趣味性的对联,既可启迪学生思维,开拓他们的视野,活跃课堂气氛,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  相似文献   

16.
黄雪华 《快乐阅读》2013,(11):15-16
对联融合了中国传统的文化、民俗、语言艺术,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它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不知不觉地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不但对对联知识有了更明确的认识,而且利用对联知识优化语文学习,提高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7.
对联,又名“楹联”、“对子”,是诗词形式的演变,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我国各阶层的一种文化生活习俗。它可以精炼的文字和独特的艺术形式表达人们博大精微的思想感情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内容,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价值。有陶情恰性、美化环境、增添情趣的功效。譬如你走进一间很简朴的客厅,见壁上挂了这样一付对联:“无欲常教心似水;有言自觉气如霜”。当你欣赏后,必然产生坦然之感,对主人的人  相似文献   

18.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许多别具一格的形式。对联就是中华文化中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群众基础的堪称一绝的民间文学形式。中华对联文化源远流长、雅俗共赏,历来是传播主流文化和进行道德教化的好形式。在先贤们创作的种类繁多的对联中,有一类对联是教人励志修身的。这类传统励志修身对联,大都对仗工整,文字凝炼,含意深厚,富有哲理,它旨在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使人们受到警策或自励,从而学会为人处世的艺术.提高人生的志趣和价值,有些励志修身对联堪称为内容和形式达到高度统一的文学精品。即使在当代,这些励志修身对联对提高青少年的文化素质和道德品质也富有教育意义。励志修身对联,是我国人民创造的一种修身进德、励志图强的好方法。可使人三省其身,如听良师训导,潜移默化,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提高素质。无论是从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修养,还是从提高青少年整体素质来看,学习和欣赏传统励志修身对联都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对联是中国单音节方块字所独有的一种文艺形式,是民族文化园内的一朵奇葩.传说最早的对联是五代蜀主孟昶题的春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以后逐渐普及.由于对联雅俗共赏,适应面广,因此深受广大文人、普通群众的喜爱.近几年的语文高考题都有所涉及,足可见它的影响和作用.这里,笔者主要谈谈对联中有趣的表现手法,与大家共享:  相似文献   

20.
对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源远流长的一种文学形式,也是我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中西文化多元碰撞的今天,对联的译介显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从对联形式的处理、内容的把握、文化的翻译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对联的翻译问题,指出对联的可译性,分析了在翻译实践中可采用的具体方法,揭示了对联翻译的重要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