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随着安徽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从特殊体育教育事业对体育人才迫切需求的现状来看,在安徽省高等院校设置特殊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特殊教育师资是可行的。可开设能够适应于特殊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科目,注重科目的针对性以及教学手段的科学性,合理利用校内的资源。与有关部门分工合作,做好专业开设的前期工作。  相似文献   

2.
徐帅 《现代企业教育》2012,(10):136-137
当今一些高等体育学院开设特殊教育专业,这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特别是对于特殊人群体育方面的人才,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本文通过对随机抽取的山东体育学院残疾人体育方面教育的一些方向的调查研究,得出结论:为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要更好地发展残疾人体育事业必须从专业课的安排做起,调整学习的方向与重点,从而才能更好地做好这方面人才的教育。  相似文献   

3.
我国特殊教育体育师资队伍培养体制与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我国特殊教育事业蓬勃发展,2001年国家“将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作为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目前有大量的残疾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但特殊教育体育师资出现短缺现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培养特殊体育师资的经验,提出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特殊体育师资培养体制与模式,旨在尽快为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体育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4.
残疾人高等教育院校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在中国高等特殊教育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在对全国16个培养特殊教育教师的师范院校进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详细阐述残疾人高等教育院校如何提升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对于调整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师资结构、优化师资资源配置、推进残疾人事业的加快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特殊体育教育是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了解特殊学校体育设施情况,采取措施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提高他们身心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共同参与社会建设,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特殊师范教育经历了体系初创、变革与调整和融合与提升三个发展阶段,逐步建构了相对系统的特殊师范教育体系,为全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培养了大量专业化师资,探索形成了多元化的师资培训模式,促进了残疾儿童教育普及率的提升,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为实现残疾人全面小康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背景下,肩负着新时代赋予的“促进教育公平”“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的光荣使命,我国的特殊师范教育必须顺应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培养更多高水平专业化师资,培养适应普特融合的“宽口径”教师人才,继续加大特殊教育教师职后培训力度,推进中国特殊教育教师队伍整体质量提升,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为残疾人事业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现代特殊教育》(高教)的办刊宗旨:传播思想,繁荣学术,引领发展,搭建平台,为特殊教育和残疾人事业发展服务。主要读者对象:全国各大、中专院校特殊教育及相关专业的教师、学生,各级各类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融合教育的学校(机构)、康复机构的教师及相关人员,特殊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相关研究人员,以及热心特殊教育的社会各界人士。开设的主要栏目有:特殊教育理论研究、教师教育研究、特殊儿童发展研究、教育与康复、课程与教学、高等特殊教育研究、融合教育、特殊  相似文献   

8.
特殊教育专业教师是提高特殊教育质量、推进特殊教育现代化、建设一流特殊教育的关键。师资建设是特教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地方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是培养特教师资的摇篮,其教师质量关乎未来特教师资的培养质量和特殊教育事业的成败。职后教育和专题培训是促进特教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径,对致力于从事特殊高等融合教育的教师尤其重要。河北省特殊教育要取得突破性改革和发展,必须拥有大批高素质的复合型教师。科学设计问卷并分层随机抽样调查河北省六所地方高校的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的职后教育状况,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影响因素,并提出若干可行性对策建议,实现办好特殊教育的2035目标。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殊教育发展面临的六大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殊教育纵向比较确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不仅接受义务教育的残疾儿童数量显著增加,残疾学生学前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也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面对日益发展的中国经济、日益提升的中国国际地位、国际特殊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和国内残疾人日益多样化的特殊需求,中国特殊教育要想健康发展,须完成六大转变:(1)在政策层面由特殊教育条例向特殊教育法律法规的转变;(2)特殊教育由三类残疾儿童教育向特殊需要儿童教育的转变;(3)特殊教育投入由单纯重视硬件投入向满足残疾儿童需要的转变;(4)教育形式由特殊学校教育逐渐向随班就读学校教育的转变;(5)学校教育建设重心由东部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转变;(6)师资培训方式由单一的特殊高校师资培养向普通大学开设特教专业培养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特殊教育课程是培养特殊教育一线教师的主要媒介。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分析,发现人们对特殊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在师范院校设置特殊教育课程缺乏法律保障以及缺乏特殊教育专业师资等是师范院校未开设特殊教育课程的主要成因,并针对上述成因提出转变教育观念、设立专门的特殊教育法、多途径发展特教师资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特殊教育价值必然存在于特殊儿童生活的目的性之中。特殊儿童独特的生活意义就是在补偿缺陷这一现实生活事实之中展现着生命存在,又在超越缺陷这一可能生活的理想之中生成自我完善、创造的无限意义。特殊教育具有对特殊儿童现实生活匮乏性的补偿、改造和批判引领作用,以及超越缺陷、敞开无限发展潜能的终极关切价值。特殊教育对特殊儿童生活的影响主要是基于教育主体间对生活意义的精神关怀关系,要遵循意义世界自我内在生成和建构的逻辑,通过对特殊儿童特殊需要的引导和满足,促进他们自我选择和设计、创造可能生活。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法、数理统计法等对湘鄂渝黔少数民族地区特殊体育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明确了它们存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为特殊教育的发展和研究提供参考意见。本研究旨在推动特殊体育教育的发展、增进残疾学生的身心健康、唤起更多的人关注特殊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13.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残疾儿童的教育安置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话题与不断变迁的实践,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探索贯穿了整个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整体来说,它经历了制度化特殊教育之前的个别教育阶段、独立设置的隔离式特殊学校阶段、由单一到多元的融合运动阶段。而全纳教育的出现,则为残疾儿童教育安置提供了一种新的转向。  相似文献   

14.
为促进我国残疾儿童教育过程公平,针对我国残疾儿童教育现状,作者建议通过提高残疾儿童随班就读质量;加强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和管理,增强特殊学校的办学特色;健全残疾儿童教育管理体制,建立残疾儿童教育的社会支持保障体系;加大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力度,提高特殊教育师资质量等具体措施,建立健全适合残疾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5.
论加强特殊教育立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是关于制定特殊教育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的初步研究。文章从受教育是残疾人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权利,法律对于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的特殊作用,残疾人受教育权利实现的现实困境以及我国现行特殊教育法律法规存在的不足等方面论证了制定特殊教育法的必要性;从残疾人权益保障的国际进程,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经济发展为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奠定的物质基础,人们对残疾人受教育权的认识水平,特殊教育实践以及制定特殊教育法已有的法律资源等方面分析了制定特殊教育法的可行性。提出为更好地保障和促进残疾人的受教育权利,为保证特殊教育的持续发展,将特殊教育立法提上议事日程不仅必要,而且迫切。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河北省特教学校开展学前教育现状的调查,发现在对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的认识、评估、师资等方面存在着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最终为特教学校和有关部门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可操作性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提出,要发展特殊教育,促进残疾人的全面发展。目前,与整个快速发展的教育事业相比,我国残疾人教育的水平与质量还有待提高。在现代社会中,非政府组织作为"第三部门"的力量在残疾人教育中发挥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在残疾人事业中要发挥"主导"作用,但是为了更有效地配置资源,就必须要与非政府组织合作,实现双赢。本文以当前残疾人受教育状况的分析为基础,探讨了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合作的必然性,以凸显非政府组织在残疾人教育中发展的合理性;同时也分析了非政府组织介入残疾人服务的具体方式及其局限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There has been much debate concerning the pros and cons of special and mainstream education for young people with a disability. This paper adds data to this debate by reporting the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of 20 high-achievers with congenital disabilities who live i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were born between 1950 and 1970. It presents personal accounts of the high-achievers' perceptions of how their education, which was either purely in special schools, in mainstream schools or a combination of both, had influenced their transition to adulthood. While those who attended special school considered it to provide a supportive environment that permitted the cultivation of their personalities without the constraints of non-disabled barriers, many others thought it prevented them as disabled children from interacting with non-disabled peers, thus inhibiting social integration between the disabled and non-disabled world. This was the main perceived advantage of mainstream education although problems of physical access meant that some choices were out of reach. The findings highlight how both special and mainstream education can be compatible with career success of individual disabled people. The paper implies that a combination of the two systems may be needed to facilitate disabled students to develop psychologically, socially and cognitively at the rate of their non-disabled peers, and proposes that link schools and partial integration could contribute to the achievement of such goa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