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是20世纪90年代发生在中国诗坛上的代表性事件,通过审视“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的论争可以从中了解中国当代诗歌的发展走向。通过分析和总结“知识分子写作”的代表人物西川创作中的美学特征及其成就与缺憾,并以此为例探讨“知识分子写作”对中国诗歌发展的意义,以及这一流派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  相似文献   

2.
“朦胧诗”是“传统诗学精神的复苏”而非“新美学原则的崛起”。“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是超越“朦胧诗”的不同途径并真正萌生了“新的审美原则”。这两种写作倾向不仅在理论上显出了创新意义,也为具体的诗歌写作开辟了新的领域和可能。遗憾的是,“知识分子写作”在作“形而上”的攀升中,诗意关注和价值立场越来越空疏,语言越来越神秘化;在“关注当下”时,“民间写作”反而被“当下”淹没进而消弭了精神向度和价值立场,语言也越来越嬉戏化。辨析两种写作倾向所昭示的新路和陷阱,有助于把握未来诗歌写作的路途。  相似文献   

3.
丁锋 《文学教育(上)》2009,(12):128-129
诗歌写作教学以“培养想象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培养高尚情操和健全人格”等诸多优势受到了教育专家及一线语文教师的推崇。那么,怎样更好实现诗歌写作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赛诗会”是一种可行的诗歌写作教学范式。  相似文献   

4.
“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立场”写作之争,是朦胧诗以来最大的一次诗歌论争。本文从诗论研究角度,分析双方诗学观念的异同,重点在澄清对“知识分子写作”观念的曲解,认为以知识分子身份从事写作是诗人的宿命;重提“知识分子性”的现实意义,在于重塑新诗近百年现代性追求中屡被修改、涂抹的“个体知识分子”形象,以再建独立、自由、怀疑和批判的“诗歌精神”。  相似文献   

5.
与以往不同,90年代诗歌无法用一个统一的理论标准来界定,它是多元化、多级化的。90年代的诗歌写作一方面呈现出对现实的疏离、淡漠,诗的视野局限于日常生活,即80年代的生活流诗发展而来的“民间写作”;另一方面则是对文明、精神等人类终  相似文献   

6.
论文以海登·怀特的“后现代历史叙事学”理论为基础,分析了中国20世纪80年代诗歌中顾城、第三代诗、海子的诗歌写作。他们分别代表了80年代诗歌写作的不同阶段,由此,可以看出诗歌中的“提喻写作”综合型写作的话语特征,这对于当代诗歌写作有着积极的建构意义与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立场"写作之争,是朦胧诗以来最大的一次诗歌论争.本文从诗论研究角度,分析双方诗学观念的异同,重点在澄清对"知识分子写作"观念的曲解,认为以知识分子身份从事写作是诗人的宿命;重提"知识分子性"的现实意义,在于重塑新诗近百年现代性追求中屡被修改、涂抹的"个体知识分子"形象,以再建独立、自由、怀疑和批判的"诗歌精神".  相似文献   

8.
从文本出发,解读了“知识分子写作”代表诗人西川和“下半身”盟主沈浩波的同名诗歌《一个人老了》。通过对这两首诗歌的比较,结合知识分子诗人和民间诗人的论争来探讨这两首诗之间的内在联系,并由此为例浅探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在当今诗坛各有诟病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重庆诗人冬婴的诗歌写作以“根性写作”的方式反拔着无根时代加诸于人的种种对于自由的限制。他在其诗歌写作中执著于追索人类的“情绪与智慧之根”,将被“现实性功利性”与“即时性”所缠绕的“诗意”释放出来,伸展到人的心灵才能抵达的领空。他的写作植根于人对于自身终极存在的不懈探寻和对生命终极意义的顽强叩问,植根于人对“诗意地栖居”的美好向往。他用诗歌来平衡消费时代的种种弊端所导致的不平衡,来摇撼欲望超载的过重的一端。他以长达二十多年的诗歌写作证明了心灵对于人的完整性存在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白洋淀诗群”的文学史现象是独特的,一般研究者把它当作“朦胧诗”的“附属”和背景来关照,视之为“前崛起”、“前朦胧”。“白洋淀诗群”的诗歌写作更接近“原生态”,它疏离和叛逆了政治和商业媒介的束缚,以其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和“异质性”构成特殊背詈下新诗不间断发展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1.
该文从“女性定义”的角度讨论了“男性写作”和“女性写作”的关系,认为“女性写作”的提出是挤兑“男性写作”而共同成为“写作”概念之下的二级概念,并以此获得同等地位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策略;它有利于“写作”理论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新“课标”所要求的写作教学,在以往传统写作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了作文写作的“源头活水”,即以学生写作为主体,以关注生活为主导,以真情实感为内容,同时强化了对写作素材的积累。  相似文献   

13.
在传统写作教学陷入困境之际,新概念作文的问世以及之后低龄化写作的形成,让人们在惊喜之余重新发现了自由写作的魅力。如何正确审视和利用自由写作,本文从“放”与“收”两个纬度上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第三代诗歌解构了传统的诗歌体,取消了传统体之间的界限,实现了“无体裁写作”,通过对叙述、戏仿和超本的大胆尝试建构了新的诗歌体样式。第三代诗歌的体狂欢标志着现代新诗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5.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诗歌写作教学传统,诗歌写作教学对丰富中学生感情,培养他们的想像能力,发展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性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一、诗歌写作教学的必要性1.培养想像力和创造力诗歌的写作过程主要是想像和创造的过程。康德曾说过:“想像力是一个创造性的认识功能,它有本领,能从真正的自然界所提供的素材里创造出另一个想像的自然界。”  相似文献   

16.
一、写作教学重写实轻虚构所谓虚构写作,也称想象性写作,作者所处理的是一个虚构的世界、想象的世界。讲述的是未曾发生(包括可能发生但事实尚未发生)的事情,主要指小说、戏剧、诗歌的创作。虚构写作与“非虚构”写作是一组相对的概念。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虚构写作是被轻视的一个写作类型。  相似文献   

17.
“个人写作”似乎已经演变成了1990年代以来先锋诗歌的权威命名,研究者们习惯用这个概念来指称、总结那一段先锋诗歌的创作特征.然而这种运用却不是建立在对“个人写作”概念的细致辨析与梳理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对“个人”或者“个人化”的字面理解上,这就导致了不少从事“个人写作”的研究者,包括那些讴歌“个人写作”的人都没有真正理解“个人写作”的真实用意.从根本土说,“个人写作”不“个人”,它是一种有关国家、民族、历史和政治的宏大叙事,是部分诗人掀起的一次“反个人”的文学思潮:借着已变了味的道义、责任等名义来逃避文学上本应更多元化的自由,而往道德“一元化”或政治“一元化”上靠拢.遗憾的是,面对创作理念与诗学观念在1990年代的一次大倒退,诗歌理论界非但没有表现出应有的警觉,反而纷纷予以配合与接受.  相似文献   

18.
“介入”式写作和“零度”写作是萨特和巴尔特对文学和文学创作的基本认识。尽管这两种写作观的理论出发点不属同一层面 ,认识上也完全对立 ,但共同之处是都从写作行为方式的角度触及到写作本质的某些方面。在承认写作本质的双重属性 (社会性和个体性 )的前提下 ,两种写作观应该形成统一。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西方文学所具有的许多特征都可以说是源自西方“现代性”文化的影响,其中“自由写作”理念无疑是最能体现“现代性”复杂的文化内涵的特征之一。西方文学“自由写作”理念是自文艺复兴始,经启蒙运动发展起来的“现代性”孕育而生成。由于种种原因,“自由写作”理念与“现代性”形成了极为复杂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说,这一理念最根本的价值却正好是“现代性”自身的异己因素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20.
李亚伟属于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三代”诗人,但现代汉诗的说法更能弥补“第三代”的时代命名缺陷,李亚伟属于真正的现代汉语诗歌写作队伍一员,具有源头性诗人的意义。他的现代汉语诗歌写作,以一种诗人的本能,揭示了现代性的矛盾;在以一种鲜活口语为基础的诗歌写作中,李亚伟凭着一种置身“语言灵地”的写作才能,表现了和捍卫了汉语诗歌开阔的民间传统;李亚伟也感受到了诗的写作难度,诗的写作限度等困扰现代汉语诗人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