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杰  姚远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23(3):221-224,237
为研究武术社会变迁及调适理论,运用文献资料、历史分析和逻辑分析法,对武术变迁的机制进行论证,得出以下结论:武术脱胎于生产劳动,发展于军事,成熟在明清时期;武术是在脱离军事并且具有体育属性后才形成独立的形态;武术变迁表现为"武"、武术表现形式、武术道德方面的变迁;社会和自然因素是武术社会变迁的动因;武术文化调适有整合和分化2种方式;武术文化调适的结果让武术走向多元化。所以,武术成为现在的形态,其深层次原因表现为武术变迁与文化调适的共同作用,这对认识武术和传承武术文化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国体育人类学的发端肇始于对传统体育的研究,但不能忽视的是:运用文化人类学理论和方法对中国武术的研究却异常薄弱. 前期相关武术理论的研究和探讨,大都以历史学、民俗学为框架和导向,注重参与观察的人类学理论的介入也仅仅大都停留于对其必要性的理论阐述,武术的文化人类学研究几乎近于一个盲区,少而无力. 论文在梳理我国体育人类学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运用文化人类学对我国武术文化进行研究的构想:(1)乡土村落:引入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范式的独有视窗;(2)武术拳种:与村落武术研究交相辉映的微观个案;(3)固定的村落与流动的拳种:构筑与交织中国武术研究的文化版图.  相似文献   

3.
武术在很多村落民俗活动中担当着重要角色,它一方面丰富着民俗内容,另一方面承栽着民族文化,并发挥出道德教化、娱乐欣赏等价值.目前随着农耕文明的解体,村落民俗和其中的武术活动都面临着传承危机,亟需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实施为抢救工作提供了良好机遇.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我国乡村形态格局步入大演变大调整时期。通过民族志、扎根理论等研究方法,围绕村落武术如何助力武陵山片区乡村振兴发展进行可行性研究。在乡村振兴视域下,武陵山片区村落武术具有兼容并包性、民族文化性的鲜明特征,两者分别从不同层面与乡村振兴事业相衔接。乡村振兴视域下武陵山片区村落武术将倚靠其两大特征,实现从传统武术到多元产业,推动乡村体育产业发展;从文化盲从到文化自觉,引领乡村文化自信潮流;从武德教化到社区治理,促进乡风文明建设,三者从多维角度助力推进武陵山片区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摘要:为了揭示社会变迁背景下武术文化传承的内在机制,分析武术文化传承人的生存轨迹与文化传承态势,主要采用口述历史的研究方法,聚焦一位武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生活经历,通过对武术传承人个体存续状况的梳理揭示社会变迁下武术文化传承的基本法则。认为:在社会结构层面上传统社会“机械团结”的“单一”和“同质”特征促进了武术文化的传承,而建立在工业社会基础上的“有机团结”分化了民众的价值认同和行为选择;武术文化正经历社会变迁下文化调适的震荡期,发明、积累、传播和调适是文化演进的必然过程,创新的思维与开放的胸怀是传承和发展的关键;生存理性与实践理性促使武术传承人与时俱进,在经历社会变迁后又陷入文化传承的焦虑与反思;现代媒介助力拳种实现了跨越区域和种族传播,传统武术“打练结合”实用价值的凸显促进了品牌符号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寻社会变迁对于传统体育发展的影响,以重庆时代变迁为立足点,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于黔江区中塘乡的向氏武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结果发现在受到了社会变迁的影响后,向氏武术发生了从技击到健身、文化的逐渐形成与传承方式的改变等一些列变化。为了应对未来时代来快速的发展与社会变迁,有必要对于向氏武术的发展进行重新的审视与定位,在变迁中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在论述武术是从历史中走来的一种文化后, 对武术运动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指出:武术是一个大概念,它包括运动,更多的是 一种文化的存在,是整体意义上的武术。武术运动,只是一种体育理念下的竞技体 育竞赛的武术形式,技术层面的关注和追求更多于文化层面的东西。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寻社会变迁对于传统体育发展的影响,以重庆时代变迁为立足点,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于黔江区中塘乡的向氏武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结果发现在受到了社会变迁的影响后,向氏武术发生了从技击到健身、文化的逐渐形成与传承方式的改变等一些列变化。为了应对未来时代来快速的发展与社会变迁,有必要对于向氏武术的发展进行重新的审视与定位,在变迁中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9.
摘要:从文化阐释的视角出发,运用文献资料法,以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内地出现的一段近十年的“武术热”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历史回溯,解读其背后深层次的文化意义,解释武术热产生的文化根源。研究认为:在“武术热”的文化空间中,武术以“侠”的符号被人们消费,并作为“对自我价值肯定以及自我超越”的信仰潜藏于人的心理空间,而“武术热”又最终体现为社会变迁的反应和社会心理诉求的回应。基于对“武术热”的文化阐释,认为当下武术的发展应:重拾武勇豪情,重塑尚武精神;深化武术教育,回归打练结合;顺应社会变革,适应个体需要;传承武术文化,重建民族主体。重点揭示作为符号文本的武术在武术热中的象征意义,以及武术热中所反映的社会变迁和社会心理诉求,并最终基于对武术热的文化考察观照现实,为当今武术的发展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文化因素决定了武术运动存在的历史长度与质量。人们对武术运动的关注逐渐由运动本身向武术文化内涵与价值的追求转变。这一根本转变直接影响着后奥运武术运动的发展。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武术运动的文化内涵进行研究,充分发掘武术文化内涵与本质。研究发现,武术运动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生"、"养"、"和"、"合"等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对武术文化内涵的深入与发掘与研究,将对武术运动未来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并将有助于推动武术运动和谐、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从解构传统入手,在深度考察武术现代化发展基础上,深化对传统武术和武术传统的认识和把握。研究认为,竞技武术是标识传统武术的通识准则,但是,同时还应兼顾传统武术的两大特质——一是农耕文明的社会基础,活动领域明确,一是拳种是传统武术技术体系的基本构成单位,来辨别和理解传统武术。传统武术是武术的一种出场形态而不是唯一形态,它内蕴武术传统,但是它不能囊括所有的武术传统。武术传统才是真正维系武术发展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武术是一种文化形态,是一种中华文化的外在表现。武术的发展演变是以中华文化的进步与发展为依托,逐渐走向成熟与辉煌的。不同的地域塑造了不同的武术风格和流派,这与不同地域的社会发展及文化发展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把地域武术与文化研究的观点运用于当今中华武术的研究将提供一种新的视角、方法和途径,从而为深化武术文化的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3.
武术的文化层次与武术文化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方法,从“文化学层次理论“的角度,把武术的文化层分为:1)武术的物质文化层;2)武术的制度文化层;3)武术的理论文化层。并对目前武术文化三个层次的现状提出相应的文化开发措施。  相似文献   

14.
对武术概念的梳理,从文化和运动角度对传统武术和现代武术进行分析,认为将传统武术与现代武术融合是武术适应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趋势所在。  相似文献   

15.
非武术专业大学生武术认知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非武术专业大学生对武术认知的调查表明:1)非武术专业大学生对武术的总体认知比较科学理性,在大学武术教学前后依然对武术保持较强的兴趣,对武术的认知渠道虽然呈多元化但相对集中在武术的影视娱乐节目上;2)非武术专业大学生建立科学武术概念及树立终身武术理念的比例不高,3)体育和非体育专业学生对武术的认知差异显著应引起体育专业教育人士的重视,应该加强体育大学生的武术教学研究,真正使大学的武术教育担负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使命.  相似文献   

16.
为理清传统武术文化与竞技武术文化的关系,为今后武术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该研究从文化学视角出发,采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展开对两者关系的探讨.研究结果认为,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层面存在差异,建议武术发展要注意掌握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分寸,以保证中国武术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摘要:当前,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概念与关系问题已成为武术理论研究的焦点。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界定了竞技武术、传统武术、中国武术的概念,探讨了当代武术发展中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矛盾冲突与规避路径,以及二者的当代价值定位。研究认为,涵盖现代武术和传统武术两大内涵于一体的中国武术概念界定法存在缺陷,而“广义”与“狭义”的分别界定法较为妥当;竞技武术套路源自“舞”的表演属性而非“舞”的练功属性,竞技武术散打、竞技太极推手、功法运动源自传统武术中的练功方法,如此认识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关系,是规避二者存在矛盾和发展冲突的有效路径;竞技武术三个运动项目虽然源自于传统武术的打、练、演三项主体内容,但却算不上是对传统武术真正意义上的继承和发展。竞技武术应该坚定不移地走好体育化道路,发挥体育竞技的价值,传统武术则应该坚持“打练结合”的武技、武道修炼方式,发挥传承武术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